情緒專題3 | 當我們感到內疚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2020-09-10 冷觀愛情

本文是【情緒專題系列】第3

在前兩篇,分享了情緒的產生和發展

以及怎樣保持情緒穩定

這期間我們匯總了同學們的提問

目前有兩個問題是比較常見的

一不知道怎樣理解自己的情緒

不知道怎樣把次生情緒深化為基本情緒

所以接下來會圍繞情緒深入講解

以一特定情緒為切入點,展開分析

幫助大家理解自己的情緒

並學會如何深化情緒

今天,我們來談談內疚感



什麼事件觸發了我們的內疚感?

曾經有一位粉絲說:

我經常會有愧疚感,這個愧疚感來源於看到我的父母吃的不好住的不好……

這句話讓我感觸良多、感同身受,因為我曾經有類似的經歷。

我出生在農村,當我工作後,我給父母在老家市區買了一套不錯的房子,裝修也儘量做到盡善盡美,但他們似乎並不願意生活在其中。

他們可以做到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甚至每周定期打掃,但就是不願意長期居住。

後來我就和他們討論此事,我說:

「其實你們大可以放心居住於此,你們這樣就像這個房子的傭人。哪怕把房子供在那裡空著,也不願意去住,這樣我平常也住得不好。」

隨著討論次數增加,他們漸漸可以接受了,也慢慢住進去了。

這樣的例子在我的父母身上,可謂數不勝數。

比如我給他們買的新衣服,他們就放在那裡,不捨得穿;再比如他們不捨得吃好的,我也不好意思吃好的。

總之,就是在生活中全方面地省吃儉用,搞得我很多方面都很難在他們面前正常消費了。到最後,我只好選擇親自帶著他們去買去吃,看著他們穿上我選的服裝以及吃我點的飯菜。

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去讓他們體驗更好的生活方式,現在也慢慢好起來了,他們也開始學會享受生活了。

不過,我還是會思考這個問題,父母是否會經常選擇讓我們體驗到內疚的感覺呢?或者說,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也在做同樣的事情,讓他們學習了這種表達方式?

讓他們吃住更好,這是我感恩的方式,因為我是他們的兒子。當我變得有能力可以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時,我就想以我的方式來表達對他們的養育之恩。

而「內疚感」地產生,更多地是在表達「我做得還不夠好」。

當然,從成長的角度來說,他們從小生活在農村,那就是他們習慣的生活方式,而當我工作以後,他們依然不願意選擇我為他們挑選的住處,更習慣生活在農村,這就是他們的選擇而已。

就像我的督導老師曾經分享說,他的父母自幼家庭條件一般,習慣了吃比較小的魚,而當他有能力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後,他的父母也不習慣吃較貴較好的食材,會覺得不舒服不習慣。而在他看來,那就是家人的選擇權。

總之,其實歸根到底,這不過是兩代人之間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我們應該學會彼此尊重對方的選擇。

他們的生活是他們的,與我無關。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也和他們無關。

每個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可以了。大家都不要花費一絲一毫地精力去改造彼此,因為,我們彼此就是這樣的人。


內疚感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

舉個例子來類比:

我們選擇一個人獨處,一個人自己待著的時候,這是主動選擇的結果,是健康的。而當我們感到孤獨,也就是被動的只能一個人的時候,這是不健康的。

那麼對於內疚也是如此,當內疚感是健康的時候,它是主動的選擇,是幫助我們去處理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是為了幫助我們去反思自身的,這是內疚感的正面意義。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不斷地去復盤,這是健康的。

但另一種情況是不健康的,它是被動的結果,是別人製造的,那就會出現因為內疚感於是導致自卑的情況,那種不健康的內疚感,會讓一個人變得更糟糕甚至是放棄。

就像曾有粉絲留言說:

當我無法處理好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感到內疚,然後就灰心喪氣,甚至是越發自卑,以至於到最後就乾脆索性不管了。

類似這種情況,就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

不健康的內疚感的來源,往往是被製造的。

舉個例子,有人曾分享自身經歷:

他很喜歡吃橘子,而他的母親經常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來折磨他。一種是他的媽媽買了很多箱的橘子給他逼他吃,甚至讓他頓頓吃,於是他失去了對橘子這個食物的喜歡。

同時他的媽媽還會對他說「你看,明明是你喜歡吃橘子,而我給你買了這麼多的橘子讓你吃,而你現在反而不吃了」給他製造內疚。

他母親呈現的這兩種狀態都是不健康的,前者是淹沒導致窒息,後者是主動製造內疚。

有些父母用內疚感來操控小孩,經常慣用表達則是:

你怎麼不聽話?我這麼愛你!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對於在這種長期語言暴力下成長的孩子就很容易產生內疚感。

而這樣的孩子,一方面很容易產生愧疚感;另一方面很容易去追求自己現階段並不能夠完成的任務,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傾向。前者是超低,後者是超高。

後者容易讓自己處在永遠不能夠辦到一件事情的完美主義情節裡,因為做不到,反而一直追求,於是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壓力。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只要沒有做好,都會給自己很強的自責與內疚。

甚至還經常流傳著「你只有非常努力達到要求後,才可以享受玩耍的快樂」,更加給人增添心理負擔,玩兒的時候也不能痛快玩兒,總感覺心裡有未了的事情。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於家庭。

簡單地說,如果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是錯誤的,然後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而後改正,那麼內疚感就應該是沒有了。

所以,不健康的內疚,是他人製造出來後用來指揮你控制你的工具。

他們往往通過製造出的內疚感,來驅動你去做他希望你去做的事情,達到他們想達到的目的。我們應該抵制這些不健康的內疚感。


內疚的產生及對我們的影響

我剛剛討論了內疚的兩種來源,一種是自發的,另一種是被製造的。

但是,很多人會把「內疚」和「後悔」混淆。而這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

「後悔」更偏重於和自己有關的。比如「我原本可以做好一件事,但我沒有把它做好,或者沒有做得更好,所以我很後悔」。

而「內疚」往往是和關係有關的。我感到很內疚,因為我做的這件事情對另一個人或者另一件事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比如「我媽媽吃的不好,我感到很內疚」;再比如一個人開車撞死了一個人,於是TA感到很內疚是因為TA把一個人給害了;再或者一個人TA把同事的一個工作給搞砸了於是TA感到很內疚有一種負罪感。

總之,內疚感更指向於人和人的關係。當然有的時候也和事情有關,但最終還是歸結於給其他人造成的影響,所以依然歸結於關係。

在我的觀察裡,內疚和後悔的區別在於,內疚在某種意義上它指向於一種善良,或者一種道德意義上的標準,又或者一種負罪感。而後悔則是指向於一個人做了某件事情本身的一種標準。

所以我說,內疚和後悔,既有區別又時常混合在一起。

我們經常講,當人處在情緒當中時,能夠表達清楚自己的情緒,往往就已經是很好地處理了。

因為對於不少人來說,能夠清楚區分自己的情緒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而對於無法清晰區分自己情緒的人,則處在混沌的狀態當中。

所以當人可以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時,就已經是很好地轉變了。

當碰到臨終的病人時,比如癌症晚期的患者,他們就會講自己有一些後悔的事情而他們已經沒有機會再去為此做什麼了。

那麼對於他們來說,如果可以把自己後悔的事情講清楚,並且發現他們就是沒有能力再對此進行補償,同時他們的情況被其他人看到了,並且被他人接受了,也許他們的後悔就可以放下了。

但如果他們對於自己的要求非常高,過分完美主義,有很多不適當的自我要求,那麼只會讓自己的心理狀態更糟糕。

總之,情緒在很多時候,都不是單一的黑白分明的,而是複雜的。

而我前面講述的關於區別「內疚」和「後悔」,目的是想闡述清楚「內疚」的來源。

從宏觀角度來說,它有可能源自於我們的思想,比如「謙卑」以及「不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就不能愉快地玩耍」。

從微觀角度來說,它也有可能是來自於原生家庭,比如有些父母給子女帶來的影響,教導子女「你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你不可以去傷害別人」,那麼當人傷害了別人的時候就會內疚。

不過,內疚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評估指標:比如一件事情我沒有辦好,那麼我因為感到內疚於是再繼續去操辦此事把它辦好,這是好的影響。

然而不好的影響,則會讓自己產生自卑感到自己不被愛,繼而產生更大的內疚感甚至沉浸在後悔的情緒當中。


有內疚感的時候,該如何處理?

我依然拿我自己舉例,在過去,我的方式更多是隱藏;而現在,我更傾向於把它表達出來。

最近幾年,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自我探索方面,一直在堅持去做心理諮詢的體驗,有很多人格層面的成長,所以我現在才能夠學會去把自己的感受清楚地表達出來。

在去年,我做了一件事,我列出了所有的我認為曾傷害過的人以及讓我感到內疚的事情,然後我挨個去跟他們溝通,想要取得原諒,並儘量去做一些彌補,試圖達成一些和解。

可能我比較幸運,這些會讓我體驗到內疚感的人都還活著,我都還有機會溝通。

而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其中有一些和我溝通的人已經不記得我講的事情了,有一些則說:「不論你做了什麼,我都會原諒你。」

就這樣,我被原諒了,而我自己也可以原諒我自己。

最後總結,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內疚呢?

首先,先去思考這個內疚感是否健康。

如果是健康的內疚感,可以按照我這樣子的方式去溝通,把它表達出來,然後去改正,作出承諾並且行動。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哪怕是接受不可挽回的局面。

如果是不健康的內疚感,那要明白,有可能是別人在試圖情感操控你,需要你和給你製造不健康內疚感的人建立邊界。

PS:曾經有粉絲留言說:

我怎樣做可以讓別人感到內疚,這樣可以讓TA對我做一些補償?

所以,在最後,關於如何處理和別人的內疚方面,我也想給出建議。

首先,這個想法就是有問題的。因為內疚感,尤其是健康的內疚感,它是很寶貴的品質和資源,因為它通常是一種跟善良有關的選擇。

我建議,一方面,我們不要隨意暴力溝通,去指責別人,因為這樣會消耗善良的內疚感;另一方面,不要為了去操控別人或者獲得所謂的好處,去故意製造內疚感,這是很糟糕的。

簡而言之,珍惜健康的內疚感,不要去製造不健康的內疚感。

本文原題:《情緒專題三:內疚》

原創:潘升

本期寄語:

內疚感是一種寶貴的情感,健康的內疚感是源自於善良,它是一種選擇,我們應該珍惜。

督導:Albert Chan // AAMFT認證督導,曾師從情緒聚焦療法(EFT)創始人萊斯利·格林伯格(Leslie Greenberg)

本期寄語:我們是一個人,所以應該學會接受自己的軟弱,因為我們不是超人。

當有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需要學會原諒別人,同時學會原諒自己,學會放下一些事,然後好好生活,成為一個更有用的人。

有些事情是不能夠回頭的,所以我們要學會三思而後行。

遇到情感困惑,歡迎找我聊聊!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可向我諮詢問題!

相關焦點

  • 《情緒急救》如何減輕過度內疚對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
    《情緒急救》這本書中提到過:「當我們處於過度內疚的陣痛中時,是很難以任何實質性的方式享受生活的。那些曾經給我們帶來快樂、喜悅或者興奮的東西都失去了吸引力,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再喜歡它們,而是因為我們不再允許自己這樣做。
  • 面對情緒,我們應該怎麼做
    1首先要辨認出這個情緒很多人在情緒來臨時,往往講不出感受到的情緒具體是什麼。只能籠統地說「難受」或者「空虛」,卻沒有去思考自己出現的是什麼情緒。是焦慮還是憤怒,是恐懼還是憂愁。而對於情緒穩定性高的人,他們有更高的情感清晰度。能清楚地辨認出自己感受到的是什麼。當情緒來臨時,我們首先要認出情緒,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
  • 消除內疚的方法
    每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內心或多或少會產生一種愧疚感, 這時仿佛有一種神秘的聲音響徹耳畔, 在與我們討論關於良知或道德底線問題。只要你能夠找到產生錯誤的根源並找到解決方法,便能夠很大程度上消除自己內疚情緒。 3.試著接受自己的選擇,即便周圍人都不予肯定。得到他人讚許是令人愉快的,但也是無關緊要的。一旦你不再需要得到他人的讚許,你也就不會因自己的行為受到反對或攻擊而感到內疚了。 4.堅持做一份內疚日誌。
  • 哈佛案例研究:停止對你的待完成任務清單感到內疚
    你為自己沒有完成更多的工作而感到內疚,但是這種情緒沒有用,而且也不健康。 既然這樣,你能做些什麼呢?你該如何處理讓同事、老闆、客戶甚至讓自己失望的情緒呢?你怎樣才能學會接受你已經盡力而為了?還有,有哪些策略可以讓你更睿智地處理沒完沒了的待完成任務?
  • 世上四種情緒病:過分煩躁,過分生氣,過分抑鬱,過分內疚
    比如一個案例:我們明明知道堵車的時候生氣是於事無補的,但很多人還是會缺心眼地特別生氣,煩躁地不斷按喇叭;很多人老是在家裡對妻子,或孩子,或老人發脾氣,過後又是內疚,下一次還是改不掉這個衝動的念頭。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你懶惰的表現。
  • 女人婚外情後感到內疚和沮喪應該做好這5件事,恢復自己
    導讀:女人婚外情後感到內疚應該做好這5件事,恢復自己當你剛開始戀愛的時候,你肯定不認為學會如何處理抑鬱是平衡的一部分。但是你對欺騙的內疚已經失去了控制,你的不忠已經完全佔據了你的生活。然後,當你和這個人不在一起的時候,你會對欺騙感到很糟糕。你的自我價值在廁所裡,你被內疚折磨著。不忠帶來的內疚是什麼?抑鬱症。學習如何處理因婚外情而產生的負罪感所導致的抑鬱症狀並不容易,但這5個治療步驟是在不忠的情況下生存下來而不感到持續抑鬱的關鍵。
  • 一輩子都讓自己感到內疚的人
    然而女神是可以被時間老人遺忘的,但總有一些記憶是我們無法擺脫和忘記的,但我們無法逃避。總有一些人和事會深深地銘刻在我們的腦海裡。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為有時候,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萬籟俱寂,然後,然後,寂寞的時候,有時候你常常想到的不是你最喜歡的人,而是曾經錯過……的人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因為我們都會犯錯,做錯事,我們都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遺憾,我們忍不住傷害了我們的一些親人。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後悔藥買不到。我相信,如果後悔藥生產出來,每個人都要買幾瓶。
  • 家長鬚警惕內疚情緒,它只會讓你遠離「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教育」
    我們工作室正好接到一個類似的諮詢,下面將諮詢小結分享給大家:「家長內疚」的心理分析內疚作為一種社會情緒,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其效能可分為消極的道德情緒和積極的道德情緒。當人們產生內疚心理的時候會產生相應的行為傾向,其作為對內心愧疚的補救。
  • 我發脾氣了 心裡很內疚。在關係裡,如何處理情緒
    甚至還有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情緒失控,發火指責,導致最後自己後悔不已。悔不該跟孩子發脾氣,不該吼叫,心裡滿是內疚和焦慮。各種情緒接踵而至,來不及消化還要全力以對。再加上家裡婆媳關係,父母關係的錯綜複雜,哎喲!有的時候已經拼盡全力,但總還是有這樣那樣的控制不了的場面和情緒爆發。親愛的媽媽們,我們真的是很不容易。爸爸工作忙,更多的時候只有我們身兼數職,又要照顧孩子們,還要平衡家庭關係 甚至有的媽媽還要肩負工作的壓力,著實不容易。
  • 孩子進入了「可怕的兩歲」,我們應該怎麼做?
    哈嘍,大家好,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閱讀育兒好文哦導語:許多父母會發現,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突然從可愛的小天使,變成了喜歡發脾氣,愛哭鬧,不講道理的「小惡魔」,大多情況下,這就是孩子進入了「可怕的兩歲」,也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 當孩子向你表達負面情緒時,我們該怎麼做?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有不開心或者難過情緒的時候首先會找父母訴說。當孩子給我們訴說以後,我們怎麼去回應孩子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舉個例子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累了"媽媽說:"你剛睡完覺,不可能累。"孩子大聲朝著媽媽喊道:"我就是累了。
  • 《情緒急救》,走出內疚、失敗、自卑的陰霾,人間很值得!(下)
    歡迎來到當你感冒、牙疼的時候你知道要對症下藥,才能緩解疼痛。但當你情感受挫例如經歷了:被拒絕、孤獨感、挫折感、內疚、失敗、自卑的時候有想過如何去「治療」嗎?如果有,又該怎麼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急救呢?上一期我們已經針對被拒絕、孤獨感、挫折感進行了探討。現在我們就來對後3種傷痛:內疚、失敗、自卑進行探討。本書《情緒急救:每個人都需要的心理藥箱》是美國的心理學博士蓋伊·溫奇在2014年所寫,作為一個私人心理醫生,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的這本著作,一經上市就得到了廣泛關注和好評。
  • 6歲男孩情緒激動並放狠話:讓媽媽去死!媽媽的一番話讓兒子內疚
    導讀:6歲男孩情緒激動並放狠話:讓媽媽去死!媽媽的一番話讓兒子內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6歲男孩情緒激動並放狠話:讓媽媽去死!媽媽的一番話讓兒子內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出軌男人的心聲,跟情人相處之後,他會對妻子感到內疚嗎?
    出軌男人的心聲,跟情人相處之後,他會對妻子感到內疚嗎?婚姻就像一條長長的河流,一路蜿蜒,河流向下遊慢慢變得遲鈍。這時,如果能遇到一兩個礁石,就能激起大量的噴發,這些礁石是婚外戀中的第三方。男人和女人不一樣,與第三方,一般是為了性。
  • 當自閉症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在自閉症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讓家長感到頭疼的,除了孩子的語言問題之外,就是他們的情緒問題了。當孩子突然情緒失控,出現大哭或大笑的情況時,你會怎麼做呢?今天星空半步將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應該如何進行正確的幹預!
  • 面對越來越普遍的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
    應該如何進行早期識別?面對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要面對著家長給予的厚望,還需承受著來自父母和學習的壓力。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承受的壓力不比成年人小。每天面對學習,面對家庭所承受的壓力……更何況當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沒有及時得到來自家庭的回應和有效解決,他們所承受的,往往是比比成年人更難以承受的傷害。
  • 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他們過度地反思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並長期、過度地為此感到內疚、自責。比如在分手多年後還常常想著,「如果不是我曾經傷害了他,他現在一定過得更好吧。」也有時,我們收到一些人的道歉,「真對不起,我傷害了你」。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卻反而感到更加生氣了。
  • 我們又該如何去緩解抑鬱情緒?
    很多網友問我主任我們應該如何去識別抑鬱症這種疾病呢?請您給我們一些提示,我們也好去應對或者去看診,好今天我就給 大家帶來了一個測試題,以及抑鬱情緒的緩解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感覺文章對大家的幫助很大,可以分享出現或者點讚以及收藏。
  • 英語每日一詞:【內疚的;感到愧疚的】怎麼說?
    guilty [ˈɡɪlti] a.內疚的;感到愧疚的2. John had a guilty look on his face.約翰臉上顯出慚愧的表情。檸溪:珠海市香洲文化廣場A區3樓電話: 0756-2294989
  • 我們應該鼓勵情緒宣洩嗎?||渡過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著經濟、學習、工作等壓力,每一個人都像是即將被點燃的火藥桶。而這個火藥桶,應該如何處理呢?情緒爆炸解決火藥桶的方式就是讓它爆炸,這也是許多倡導情緒宣洩理論的核心。有壓力別憋著,發洩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