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當你感冒、牙疼的時候你知道要對症下藥,才能緩解疼痛。
但當你情感受挫例如經歷了:被拒絕、孤獨感、挫折感、內疚、失敗、自卑的時候有想過如何去「治療」嗎?
如果有,又該怎麼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急救呢?
內疚、失敗、自卑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書,用12種「解藥」對抗上述6種「情緒」疾病,不敢說一針見效,但一定能起到一些緩解作用。
上一期我們已經針對被拒絕、孤獨感、挫折感進行了探討。
現在我們就來對後3種傷痛:內疚、失敗、自卑進行探討。
本書《情緒急救:每個人都需要的心理藥箱》是美國的心理學博士蓋伊·溫奇在2014年所寫,作為一個私人心理醫生,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的這本著作,一經上市就得到了廣泛關注和好評。
《情緒急救:每個人都需要的心理藥箱》
內疚感也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無論你多聰明、多成功,都有可能在有意無意間傷害或者冒犯別人。你可以在晚上睡覺前回顧一下自己的一天:是不是說錯過話冒犯了別人?有沒有做了讓別人可能覺得難堪的事情?對爸媽和孩子的情緒沒有照顧到位?
我想你一定會發現自己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作者把內疚感比喻成心裡的一顆沙子,雖然不構成什麼影響,但是沙子越來越多後,就會覺得很難受。
內疚感
G:第7種解藥:真誠的道歉
其實道歉不難,但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道歉」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很多時候我們會含糊地說:「好啦好啦!我錯了還不行嗎?」或者「至於嗎?就這麼點事情,我知道了,下次注意!」,你是否也聽到過別人這麼說過,或者你自己也對別人這麼「認過錯」!但是,我可以負責人的告訴你:別人真正在乎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說話時候的真誠的態度。
所以,既然已經在道歉了,請拿出態度來,真誠的去做吧!哪怕是隔著電話,你放心,他人也能感受得到你的態度。
真誠的道歉
H:第8種解藥:原諒自己
如果你真誠的向別人道歉了,別人並沒有原諒你,怎麼辦?你會不會更加內疚?還是會由內疚轉化為憤怒?
其實上述的情況還真的會出現,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所以自我原諒就變的非常重要。
你要認識到:你對別人的真誠道歉不但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原諒,更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救贖。
那首歌怎麼唱來著:「 讓往事都隨風去吧,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話,仍在我心中,雖然已沒有他。「
原諒自己
作者表示:失敗感無法避免,就像我們無法停止長大一樣。
每個人在成熟的過程中總要經歷失敗,就像要吃飯睡覺一樣正常。
失敗不要緊,要緊的是失敗帶來的心理挫傷。會讓我們喪失信心、變得悲觀、陷入恐懼。
你不去管它,也許它會自愈,也許會從「感冒」變成「肺炎」,更嚴重一點的會變成致命的「新型肺炎」。
失敗
I:第9種解藥:獲得支持並客觀分析
失敗後的大多數人都會尋找情感支持,這是一種進化帶來的本能,這很好。
但是如果能夠對失敗分析一下,總結一下那就更加完美了。
也就是每日復盤,我曾經看過一部關於時空旅行的電影,其中男主有一段時間,都把每天過兩遍。
第一遍他每天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第二遍他會在反思的基礎上彌補自己的過失,過出了完美的一天。
我們雖然沒有男主的能力,但一樣可以通過每日復盤,也同樣可以做到:「正衣冠,明得失,知興替。」
支持
J:第10種解藥:控制你能控制的
控制你能控制的,其他的讓其隨風而去吧!
失敗會產生一種失控感,而這種次生情緒沒有人喜歡。所以這種時候,就需要你專注那些你能控制的方面,比如去做那些你熟悉的、得心應手的事情。(我失敗的時候就會去跑步,因為我還挺能跑的)
控制感的回歸,會讓你覺得明白:那些不可控制的方面,不是你的錯,做好自己,不要強求!
控制感
渴望被尊重使人的高端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被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需求金字塔頂端的存在。
但是自卑並不會因為你多有錢,多有地位就避而遠之;自卑感也是「無差別攻擊」的。
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去看看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吧!
我覺得自卑感之所以可怕,因為自卑襲來的時候,我們就像《三隻小豬》故事裡裡大哥蓋的稻草房,輕輕一口氣就被吹倒!
自卑中
K:第11種解藥:自我同情,打死腦中那個「批評」我們的「小人」
當我們自卑的時候,首先要停止對自己的批評,最好把它打死!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是自我同情,要提醒自己當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讓自我批評再火上澆油,而是強化自己的自信。
自我同情
L:第12種解藥:提升對讚揚的寬容
自卑的時候,我們一般很難接受別人的讚美,關閉了自己對鼓勵和讚揚的「接收功能」,
但恰恰是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但是接受他人的讚美和鼓勵,更要把這份好意的能量放大。
就好像只要是在寒冷的冬天太遠,那就感受不到它的溫暖,你還得關注「它」、靠近「它」,當然也不能太過執著,否則會「燒傷」的。
打開心靈的「收音機」吧!
人間很值得!!!
接受讚揚
好啦!今天又和大家分享了《情緒急救》這本書的下半部分,我們一同了解了內疚、失敗、自卑帶來的傷痛,分析了產生的原因以及6種解藥,希望對大家的情緒管理和救援有所啟發,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