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天醃製工藝百年未變 昆明七甸滷腐將申遺

2020-12-19 中國僑網

200天醃製工藝百年未變 昆明七甸滷腐將申遺

2015年03月30日 14:29   來源:雲南網   

參與互動

200天的蛻變,200年的傳承。(劉筱慶 林麗麗/攝)

  「買滷腐就要買『七甸』的,『八甸』的都吃不成。」雲南昆明篆新農貿市場裡的一個攤位前,一位老太太邊挑選醬菜邊和店家開玩笑。百年口耳相傳形成的口碑,現今「七甸」不僅是一個地名——昆明陽宗海七甸街道(原屬呈貢,後由陽宗海風景名勝區託管),也是昆明七甸永聖醬菜食品有限公司為 「七甸滷腐」傳承及註冊的品牌。日前,陽宗海管委會七甸街道已對滷腐的起源、製作過程、環境、傳統用具等進行了專業拍攝和記錄,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準備。

  追憶 滷腐隨火車賣到四面八方

  「我自記事開始,就常聽說母親八九歲的時候就跟隨長輩做豆腐和滷腐及其他醬菜,當時生意就不錯。」在「七甸滷腐」傳承人、昆明七甸永聖醬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永聖的記憶中,自家的拳頭產品從來就是一種「驕傲」。生於1954年的他,從小就知道自家滷腐備受歡迎。「100多年前還沒通火車時,七甸曾是來自滇東至廣東、廣西商販通往省城昆明的要道。這裡離昆明還有1天的腳程,很多人會選擇留宿一夜。」

  七甸街道原為七甸鄉,據縣誌記載,100多年前途經七甸通向滇東至廣東、廣西的驛道兩側家家開馬店,戶戶賣鹹菜。當時餐桌菜餚不如現在豐富,物美價廉的滷腐等醬菜就成為最好的佐餐之物。來往客商吃得喜歡便帶走一些,或在路上配飯菜,或帶回家解解饞。曾被認為是高寒山區的七甸鄉,在那交通不便的歲月,家門口的滷腐生意,跟著來往商販的腳步,走向四面八方。

  1904年,隨著昆河鐵路的通車和七甸臨時停車點、水塘車站的設立,家中生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有了鐵路,火車開通以後,不僅僅是前往昆明更方便了,也為「七甸」這個古驛站帶來了新的活力,不僅貨物、事物,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都有了新的認識,也讓生活在「七甸」這塊小天地的七甸人有了走出去的強烈欲望。走出去能幹什麼?爺爺想了幾宿,最後決定把過往客人較為稱道的滷腐和醬菜帶出去試試。想好後,爺爺第二天早上就帶著母親坐火車到昆明火車站周邊賣滷腐和其他醬菜,「短短幾個小時就賣完了,當天去當天就能回。」這一試,讓爺爺似乎找到了一條通向外界的道路。此後,爺爺和奶奶每天很早就帶著母親搭乘火車到省城昆明售賣滷腐醬菜和豆腐。

  發展 30年總產量翻了1000倍

  後來,郭永聖的父親在盧漢領導的馬瑛司令官屬下工作,老父常把嶽父嶽母和妻子醃製的滷腐和醬菜帶到馬司令官家,他們品嘗之後便推薦給盧主席品嘗,受到了盧主席的喜愛。時間久了,當時的不少政府官員逢年過節都會把他家的滷腐和醬菜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有官員建議父親把家裡的手工作坊擴建成有規模的滷腐醬菜生產廠,不過因時局變化,這個計劃暫時擱置了」。但這也在郭永聖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家裡傳承了200多年的產品廣受歡迎,何不繼續發揚光大?

  直至1984年,時年30歲的郭永聖自籌千元、借貸1.5萬元辦起「呈貢縣七甸滷腐廠」,「家庭作坊」便向「工廠生產」升級改造。由於之前積累的名氣,當年商務部門曾設立過的採儲站(後「糖業菸酒公司」),在1984年至1989年間還專門代銷本廠的滷腐等醬菜。「當時我們廠只有3個人,一年只能產8噸,代銷價格7角4一公斤。」時隔30年,他回憶起創業初期艱難而快樂的歲月時,嘴角還帶著笑。

  上世紀80年代末,兩件事助力滷腐廠的騰飛——豆製品取消定量供應後,採儲站不再來料加工,市場進一步開放,這放開了郭永聖的手腳,主動爭取市場;90年代初期家門口修通了石安公路,讓進出貨更方便了。隨著銷量的增大,村裡滷腐小作坊擴建為一二三期廠房,分別達到6.8畝、9.9畝和23.9畝;1989年,七甸滷腐獲得雲南省商優產品、雲南省著名商標等榮譽;1999年,滷腐廠更名為昆明七甸永聖醬菜食品有限公司。在生產滷腐的冬季,公司員工近300人,滷腐和各類醬菜的年產量達到約8000噸。

  七甸滷腐力求傳承傳統工藝、保留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嚴格按照質檢部門的要求,完善現代食品安全生產流程。「只是想把祖祖輩輩的東西傳承下去,讓大家都能了解到昆明的飲食文化。」既符合現代要求又保護傳統文化和工藝,這也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之一。

  工藝 200多天醃製過程百年未變

  「豆製品製作中最關鍵的煮漿環節,很多人都怕一沸騰溢出來浪費,於是剛看見冒泡立刻關火。」我家卻從不這樣,因為七甸海拔2000米左右,沸點92℃,這樣一來豆漿根本沒完全熟透。

  精選原料、研磨細緻、完全煮透豆漿……郭永聖對每一個環節都很較真。「生漿過濾時要將豆渣完全濾去,不然會影響細膩的口感。沸漿的時間和點漿量的把握也極為重要。」這些極為細膩的過程和手法,兒時的郭永聖在凌晨三四點迷糊中醒來時看到母親操作過無數次,儘管石磨換成磨漿機、大灶變成鍋爐蒸汽煮漿,但關於傳統加工工藝製作中的關鍵環節的細節把控從未有絲毫改變。

  做好的豆花倒進壓框要濾水數小時後才能成豆腐,不過豆腐只是滷腐的前身。廠裡工人正將乳白的豆腐放在屋裡風乾,「兩天後放在太陽底下晾曬,豆腐還要墊上清洗晾曬過的稻草,這有助於豆腐發酵。豆腐得隔1至2天翻曬一次,翻3至4次就可以醃製了。」醃製滷腐的廠房內,一位師傅正按比例稱取辣椒粉和食鹽,再進行混合。配取白酒後才能將豆腐和作料混勻,裝到陶罐後封嚴。1個月和4個月之後還要打開各加一次白酒,醃製半年才能製成滷腐。

  郭永聖說,這種人工醃製無法用機械替代,從黃豆製成滷腐到滷腐成熟銷售,總的算起來要近200天。(李超 趙倫)

【責任編輯:李明陽】

相關焦點

  • 昆明美食之味蕾呈貢
    呈貢現在是昆明的新區,說起大學城和鬥南花卉,大家會更熟悉。呈貢美食亦有自己的特點,這和呈貢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呈貢屬低緯度高原平壩地區,地勢平緩,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獨特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合豆類作物生長,因此呈貢的美食大多與豆類有關,臭豆腐、滷腐、豌豆粉......
  • 城市發展︱蓬勃發展的七甸街道
    七甸街道辦事處位於昆明市主城區東郊、呈貢區東北部,安石公路、昆石公路、昆河線、南昆線穿境而過,距昆明主城18公裡,距呈貢老縣城12公裡。轄區面積126平方公裡。2009年,按照行政區劃調整的相關要求,撤銷七甸鄉人民政府,設立昆明市呈貢縣人民政府七甸街道辦事處;2010年7月1日,七甸街道託管至陽宗海管委會。
  • 毗鄰陽宗海的昆明七甸鄉,以醬菜出名,去徒步也是個不錯的地方
    就像四川人喜歡郫縣豆瓣一樣,雲南人、特別是昆明人喜歡七甸老醬、七甸滷腐。燒菜、煮肉,昆明人總喜歡放些七甸老醬;佐餐、下飯,七甸滷腐是最好的伴侶。在昆明人的美食記憶中,大多會有一塊與七甸相關的位置。位於呈貢東北部的七甸鄉是昆明傳統的醬菜生產地,有多種口碑很好、味道正宗的醬菜,七甸滷腐、七甸老醬等等,都是人們非常喜歡的品種。上世紀90年代,昆明到石林還未開通高速公路,去石林、去紅河的車輛都要沒老昆石公路行駛。
  • 呈貢七甸片區供水工程通水 10萬人飲水不再難
    19日,經過1年多的晝夜奮戰,呈貢七甸片區供水工程一期正式通水。工程建成後,管網將覆蓋整個七甸片區,解決1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19日上午10點半,七甸片區供水工程現場,隨著一片歡呼聲,供水閘門正式開啟。
  • 七甸街道愛國衛生專項行動掀熱潮
    本報訊 記者吳潔報導 連日來,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七甸街道按照「街道吹哨、部門報到」黨建工作機制,強化資源整合,在區域範圍內持續掀起愛國衛生專項行動的熱潮。同時,七甸街道持續加大宣傳力度,通過以會代訓、入戶發放倡議書、宣傳欄、利用「村村通」應急廣播、LED顯示屏滾動播放視頻、志願服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愛國衛生運動相關知識,強化居民文明衛生意識,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新風尚。截至目前,已入戶發放倡議書6000餘份,並利用微信群等新媒體擴大宣傳覆蓋面。  隨著專項行動的持續落實,七甸街道的人居環境有了大變化。
  • 餐桌變課桌 陽宗海七甸街道「萬名黨員進黨校」開班
    掌上春城訊9月18日上午,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七甸街道「萬名黨員進黨校」培訓班在水塘社區舉行了開班儀式。來自中共昆明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的講師楊忠豔,給街道黨員們上了第一課——《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解讀。
  • 呈貢新區與陽宗海七甸工業園區通道呈七公路將通車
    近日,記者從陽宗海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了解到:目前,呈七公路路基工程完成90%,橋梁工程完成98%,道路將於年內通車。   呈七公路改擴建工程項目,是連接呈貢新區與陽宗海七甸工業園區的一條重要道路,是昆明市2011年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項目起點為呈貢新區景明北路,止於安石公路與七甸工業園區主幹道交叉口,全長8.6公裡。
  • 昆明鬥南花市旁,有個七步場豆腐文化村,一進村就讓人心情好起來
    昆明呈貢區吳家營社區有個七步場村,這個村子製作豆腐的歷史悠久,也許是豆子好、也許是水好、也許是製作工藝好,也許兼而有之。七步場村的豆腐品質上好。七步場製作臭豆腐的歷史已有數百年之久,據1992年版《呈貢縣誌》記載,「明洪武年間,七步場生產板豆腐、滷腐、臭豆腐,興盛時加工豆腐者一、二百戶,名馳四鄉……」。
  • 呈貢七甸28.9畝工業用地轉讓公示(昆國用(2013)第00021號)
    土地使用權人為昆明世紀盛興包裝製品製造有限公司,土地證證號為:昆國用(2013)第00021號,土地座落於呈貢區七甸街道辦事處,土地證載面積為:19281.51平方米,土地用途為工業用地,土地使用權類型為出讓,終止日期為2062年10月31日。
  • 昆明工業經濟新突破口劍指呈貢
    七甸工業園區是陽宗海託管區的工業經濟核心區域。曾經它就是呈貢的一部分,在昆明新的發展布局背景下,在2011年交由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託管。自此,七甸工業園區可以說擔起了更大的責任,也面臨更難的挑戰。作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的經濟引擎,必須面對各項經濟指標的衝刺,同時還必須頑固堅守更挑剔的環境生態指標。因此,引入、發展和培育壯大新型工業,是七甸工業園區的必然發展道路。
  • 義大利那不勒斯比薩製作工藝申遺
    據報導,義大利政府已正式提出申請,教科文組織將在2017年年底前做出決定。如果得到批准,這項文化遺產的正式名稱將是「那不勒斯比薩師傅的傳統藝術」。  正宗那不勒斯比薩的麵餅中間又薄又脆,邊緣厚實,烤制後就像一個迷你自行車輪子。按照傳統,那不勒斯比薩使用木頭烘烤,爐子溫度達到485攝氏度,烘烤時間在60秒到90秒。  據悉,這種比薩有兩個經典款。
  • 重慶百年手工自製吹打樂器漢號將申遺
    華龍網消息,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有個廟溪鄉廟溪村,廟溪村裡有個民族村落叫盧家崗,盧家崗有個已有百年歷史的民間漢號隊,漢號隊由兩隻漢號六隻嗩吶以及鑼鼓、鈸、馬鑼子組成。  原標題:酉陽手工自製漢號吹打樂器即將申遺
  • 「大呈貢」時代來臨 昆明迎來南延新方向和投資熱土
    從2008年曆時十餘年發展至今,這些託管出去的片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新的時期和新的發展局面,昆明市於2019年啟動了剝離開發區、度假區的社會管理職能,將所託管街道移交給相關的行政轄區,其中呈貢轄區的馬金鋪、大漁、洛羊、七甸街道將結束託管歷史,回歸到呈貢新區統一的開發版圖下。
  • 七甸街道辦事處職工食堂新建項目招標公告
    一、招標人:昆明市呈貢區七甸街道辦事處二、招標項目:七甸街道辦事處職工食堂新建項目  三、七甸街道辦事處職工食堂新建項目已由有關部門批准建設,現決定對該工程進行邀請招標,依法選定中標人。  2.2、工程建設地點:昆明市呈貢區七甸街道  3、招標範圍:設計圖紙範圍內的施工招標。  4、本工程計劃開工日期2012年5月10日,計劃竣工日期2012年8月10日。總工期約90日曆天。  5、工程質量標準:應符合現行國家施工質量驗收規範及標準。一次性驗收合格。
  • 尋訪昆明呈貢鬥南花市旁七步場豆腐文化村
    從地圖上看,它只是昆明滇池邊一個不起眼的小鎮;鬥南又很大,從「鮮花版圖」上看,它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中心。這裡被譽為花都。不過逛完花市卻不知道附近有一個美食古村,以產豆腐聞名遐邇呈貢七步場豆腐、建水豆腐、石屏豆腐並列雲南三大豆腐。七步場村古名渠卜場,清初曾名為豐樂村。
  • 日本「工匠技藝」成功申遺 含榻榻米製作傳統工藝
    來源:海外網日本傳統的榻榻米製作工藝(朝日新聞)海外網12月18日電當地時間17日,日本的「傳統建築工匠技藝」成功申遺,主要包括榻榻米製作等17項傳統工藝,這也是日本的第22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傳統的建築技藝(共同社)據日本共同社17日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當天舉行線上會議,通過了將日本「傳統建築工匠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請。
  • 盤點各國申遺項目 墨西哥為傳統「菜單」申遺
    今年12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將審議審查小組提交的評估報告。    韓國文化財廳在申請書上強調,「醃製過冬泡菜是一種傳統,以此為載體形成了各階層之間、各世代之間的分享文化。」為此韓國還在幾年前專門為泡菜設立了國家節日。從1994年起,每年的10月在被譽為韓國的「文化之都」和「泡菜之鄉」的光州舉行「泡菜節」,持續長達一個月。
  • 每一塊經典滇式中點,都出自昆明冠生園「現烤」工藝
    在大眾的心中,一款令人記憶深刻的點心除了本身的好味道之外,還有創造這等味道的工藝,以及創造者的「用心」。對於我們來說,滇式中點是童年無法忘卻的回憶,是長大以後更加懷念的味道,這代表了「故鄉」,也是因為傳統工藝製作出來的點心,被一代代人口口相傳,最終成為了經典。而現在這個「經典」,是昆明冠生園的「用心傳承」。
  • 韓國為泡菜申遺 結果年底揭曉·都市快報
    為申遺摒棄中國元素?  今年12月2日至8日,第8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將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在此之前,非遺委員會將通過審查小組委員會就泡菜與泡菜文化是否有成為人類非遺的資格進行調查。審查小組就韓國泡菜文化評價後提交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評價結果可分為登記、信息補充、無法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