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廳針對胡麻油中苯並芘超標這一食品安全突出問題,創新監管方式,實施標本兼治,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工藝造成的胡麻油中有毒有害物質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這一長期困擾胡麻油生產發展的難題,確保了食品安全。
胡麻油的生產過程中長期存在產生苯並芘有害物質的問題
胡麻油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歷史悠久的地方特色傳統食品,營養價值高,富含人體所必需的亞麻酸等物質,因其特殊的焙炒工藝,產品色澤厚重,香氣濃鬱,得到了消費者青睞。食用植物油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寧夏回族自治區現有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138家,除了滿足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市場需求外,產品還遠銷甘肅、內蒙古、陝西及東南沿海等地區。但是由於大部分胡麻油企業採用的是傳統煤爐炒制工藝生產,炒制時溫度、時間和投料量靠感觀和經驗人為掌控,這種非標準化的生產工藝,容易導致胡麻籽炒糊或炒焦而產生苯並芘等有害物質。
苯並芘是致癌物質,長期食用含苯並芘超標的食品,對人體健康會產生較大危害。同時,生產不合格食品的企業因此受到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產品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外退市下架的現象屢見不鮮,苯並芘超標問題已成為植物油產業發展羈絆。
多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級市場監管局雖然針對胡麻油苯並芘超標問題採取專項整治、加大產品抽檢力度和對企業進行質量管控體系檢查等措施,但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寧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堅持問題導向,把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作為整治食品安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採取有力措施,根治苯並芘汙染問題,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積極治理苯並芘超標問題
以風險研判理清治理思路。近年來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食品安全監管抽檢和風險監測結果顯示,胡麻油中苯並芘超食品安全標準限量值的問題呈現上升趨勢。部分產品雖然檢驗合格,但檢測值達5-9μg/kg,接近10μg/kg最大限量值,苯並芘含量始終處於較高水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廳領導對此問題高度重視,把苯並芘汙染列為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進行安排部署,經過反覆調研、科學分析,在總結以往治理經驗的基礎上,嘗試採用更新傳統落後生產工藝,使用新型電氣自動化設備設施控制胡麻籽炒制關鍵工藝等方法,治理苯並芘汙染頑疾,靠現代科技手段+嚴格監管手段,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隱患,破解這一食品安全難題,促進胡麻油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真抓實幹推動「技改」落地。為了幫助企業破解難題,儘快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寧夏回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廳發揮機構整合後技術、行政、監督檢查「一體化」的監管優勢,集思廣益,打破常規,對落後生產工藝採用「外科手術」式摘除,徹底「祛病除根」。按常規市場監管廳沒有企業技改資金安排,但如果大規模技改完全靠企業投入,無法保證全區「一盤棋」實現全覆蓋徹底根除問題的效果。為此廳領導多方協調,向寧夏回族自治區工信廳專門致《關於對胡麻油生產企業關鍵工藝技改給予扶持建議的函》,得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工信廳的大力支持,並將技改列入《2019年自治區技術改造綜合獎補資金》中,為「技改」落地落實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各市縣(區)市場監管部門與工信部門密切配合,指導企業開展項目申報、幫助企業做好項目實施,確保技改工作達標達效。截至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已完成技改企業55家,正在進行技改企業27家,佔全區胡麻油企業總數的60%;已投入技改資金總額1476萬元,其中爭取到技改綜合獎補資金590萬元,撬動企業自有資金688萬元。
「苯並芘」汙染風險隱患得到根治。在今年的食品安全監管抽檢中,苯並芘僅發現1個不合格批次,不合格率比上年降低了80%,苯並芘汙染問題明顯減少。首批參與技改的企業對其產品進行檢測,均未發生超標現象,且苯並芘含量控制在4μg/kg以下的較低水平,很多企業的產品為零檢出,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銀川源原食用油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李軍說,「我們公司自將煤爐改為電炒爐後,苯並芘很少能檢測出來,更沒發生過超過國家標準的現象」。寧夏周福樂糧油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說,「我過去用煤炒,質量極不穩定。用新設備和焙炒新技術後,送到檢測機構檢測了兩次,均沒檢出苯並芘。現在再不用擔心苯並芘超標,可以抽出精力跑市場了。今年由於質量的提高,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現在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0%」。利用科技手段,對舊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從根本上解決胡麻油苯並芘超標這一「久治不愈」的頑疾。
苯並芘治理成效顯著
生產工藝更新換代「利企」。胡麻籽焙炒過程是影響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在技改之前,使用傳統燃煤炒鍋,工人需要不停添煤、加料、清煤灰,不僅勞動強度高,環境煙塵大,還容易造成胡麻籽炒制火候、時間難掌握,有10%-30%的胡麻籽會出現炒糊炒焦、外糊內生現象,導致汙染物產生,影響產品質量。技改後採用電氣自動化炒制新設備僅需設置好炒制溫度和炒制時間,炒鍋控制系統自動控制進料量、翻炒、升溫、保溫、卸料,工人僅需控制儀表,即可按標準要求完成全部焙炒過程,既節省人力物力,減少廢物排放,又能確保產品質量。寧夏馬季食用油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馬季說,「現在的胡麻油顏色清亮,香味比過去更濃了,榨出來的油不僅質量穩定,還提高了一個質量檔次」。實施技改,使企業實現了關鍵設備的電氣自動化,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升,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實現了飛躍,企業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技改一子落,產業滿盤活」,通過技改,企業發展動能得到了充分釋放。
安全隱患有效清除「利民」。從已技改的企業看,長期困擾食品安全的胡麻油苯並芘超標準問題得到了根治。技改後通過檢測,苯並芘汙染控制在了較低水平,很多企業甚至為零檢出,「餐桌汙染」得到有效治理,廣大消費者吃上了放心的胡麻油。寧夏大學食品學院劉敦華教授說:「這次監管部門採取技改的方法,從生產技術上管控和消除食品安全風險隱患,保證了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也解決了當前胡麻油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減少煙塵排放「利國」。技改後將煤爐換成電爐,使用清潔電能源。從煤到電,不同大小的企業分別能節省200-2000噸煤炭用量。同時減少煙氣灰塵排放,過去「煙霧繚繞」環境變成「綠色車間」。平羅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李雪斌深有感觸的說「胡麻油是寧夏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是我們監管的重點食品,由於每年都檢查出產品中有不同程度的苯並芘超標,既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又因燃煤汙染環境,雖然每年都在不斷加大整治力度,生產不合格產品企業也受到了嚴厲查處,但採用常規方法始終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今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廳採取了技改的新方法,既治標又治本。」新技術的採用以機器換人改善了工作環境,保障了食品安全;實現清潔生產,保護了生態環境。
下一步工作措施
工作實踐證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起到既治標又治本的作用。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食品安全雖然穩中趨好,但是食品產業的設備設施、生產工藝落後,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水平低等問題還依然突出,除用常規措施強化監管外,還需多方發力、齊抓共管,不斷提高社會共治水平。
創新技改讓食品生產更「智能」。寧夏回族自治區白酒、葡萄酒、醬油、食醋等食品製造大多還是採用傳統生產方法,生產中的很多關鍵工藝需要更新換代,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應發揮政企聯合、校企聯合作用,對食品加生產工過程影響產品質量安全的途徑、機制及其制約因素進行深入探討,加強新工藝新技術改進研發,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促進食品製造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食品品種更「優化」。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食品生產企業有1412家,總產值200億元左右,產品以糧油、乳製品、飲料、水果乾(枸杞)、葡萄酒、糕點等居多,加工品種幾乎覆蓋所有食品類別,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消費者提供了豐富充足的食品。但90%以上企業屬中小微類型,生產環境條件差、管理水平低,「同質化」現象突出,產業「散、小、弱」的特徵明顯。因此,要採用政府推動、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促進企業技改和新產品研發,積極與國內國際先進標準對標對表,調整食品產業結構,解決食品生產低水平、同質化嚴重詬病,使寧夏回族自治區食品產業提質增效,走出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強化食品安全意識教育讓企業更「自律」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是食品安全的責任主體,要結合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實際,加強職業道德宣傳、培養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樹立良好行風,同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輿論引導、正面宣傳和監督的作用,使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做到應知盡知,用自律扶正食品安全良心,形成濃厚的食品安全氛圍,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最終達到提升食品企業和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自律意識。(供稿:寧夏回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