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蘑菇(AgaricusblazeiMurill)又名姬松茸,系層菌綱傘菌目蘑菇科蘑菇屬真菌,原產於巴西、秘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及佛羅裡達州海邊的草地上也有分布,是名貴珍稀食用菌,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經過幾年的栽培試驗,結果表明該菌株屬中偏高溫型,播種到出菇約35天左右,出菇集中,潮次分明,生產周期短,抗蟲害能力強,生物效率可達74%,深受廣大菇農的歡迎
一、種植巴西菇的基本要求
1、 形態特徵
菌蓋淡褐色,直徑3~15cm,厚度0.9~12cm,半球形、饅頭形或平展。菌柄長3~5cm,粗1~2cm,表面白色,單生或群生。孢子橢圓形,印深褐色,菌絲白色。
2、培養基質
巴西蘑菇主要以農作物秸杆(如麥、稻草)、家畜糞便(如牛、馬糞)為氮源。
3、 溫度要求
菌絲體生長溫度13~37,適溫25~28,子實體形成溫度20~33,適溫22~28。
4、 溫度要求
培養料含水量55%~60%,覆土含水量為60%~65%,出菇期菇房相對空氣溫度85%~90%。
5、 光照要求
菌絲階段無光或暗光較好,子實體階段間接散射光,光照強度一般在100~250lx。
6、 空氣需求
巴西蘑菇屬好氣性真菌,需要通風換氣,保持菇房空氣流通、新鮮。
7、 酸鹼度培養料
pH值一般在6.5~7.0較為適宜。
8、覆土要求
巴西蘑菇覆土要求土質蔬松,不板結,以大田或菜園土為好。
二、栽培技術要點
1、培養料配方
配方1:麥(稻)草67%,牛糞30%,磷肥1%,石膏粉1%,石灰1%,尿素0.2-03%,益富源菌菇生態寶0.5%。
配方2:麥(稻)草50%,牛糞47%,複合肥1%,石膏粉1%,石灰1%,尿素0.2-03%,益富源菌菇生態寶0.5%。
配方3:麥(稻)草70%,油渣20%,磷肥10%,尿素0.2-03%,益富源菌菇生態寶0.5%。
2、培養料的堆制
⑴堆料。
一般在姬松茸播種前20天左右堆料。一般堆後第4天進行第一次翻堆,同時加入磷肥。第一次翻堆後4-5天進行第二次翻堆,加入石膏粉和碳酸鈣。
⑵二次發酵
將培養料含水量調整到70%左右運至菇房或菇棚,上架或鋪床,寬1米、長度6-7米左右,厚度約為15-20釐米左右,行距約10cm左右。
3、播種
二次發酵結束後,待料溫降到25℃以下進行播種,把菌種掰成甜棗大小,在培養料中挖深約10釐米的接種穴,每隔斷20釐米左右挖接種穴一個,播完1床在菌床表面再撤1層菌種,播完後,輕輕壓一下,以免影響發菌,最後蓋上薄膜,用種量每平方為1.5-2瓶。
4、覆土。
播種後15-10天,菌絲向接種穴四周蔓延生長3-5釐米時,用稻田土進行覆蓋。覆土時將土調至半乾半溼,抖入菌菌菇生態,一瓶可以拌土500公斤,中間無白心,撒開為宜。pH值7.0-8.0,約呈鹼性,再在培養料料面上噴一次細水,然後覆土,覆土厚度約3.3-3.5釐米。
5、出菇前管理。
溫度控制在20-27℃,溼度保持在75%左右,料面保持溼潤,當溼度達不到時加入益富源菌菇生態寶噴灑,可抑制有害病原菌,有利用菇絲生長,原基形成。
5、出菇前管理。
正常情況下35-40天會出菇,此時揭去塑料薄膜曀行噴水管理,噴水一定要輕噴勤噴,每天噴水2-3次,每次噴水量約為500ml/m2,一定要注意床面土層不能積水,慎防菇床表面積水過多下滲造 成培養料腐爛。使土層水分含量在55%-65%,空氣相對溼度在85%-95%,如菇房菇床表面不幹,生長正常,可以減少噴水或不噴水,並加強通風,使菇房空氣保持新鮮潮溼。但忌直接向床面噴水,以免造成死菇,爛菇。
採菇結束後,整理菇床料面,2天後再噴水,為下潮出菇作準備,逐批出菇和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