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在我國種植的歷史十分悠久,公元前5世紀的《農書》中就有關於蕎麥是當時栽培的八谷之一的記載。中醫學認為,蕎麥性味甘平,具有健脾益氣、開胃寬腸、消食化滯的功效,對血脂、血糖代謝的平衡起著極好的調節作用,是集營養、保健、醫療於一身的多功能糧種,素有「消炎糧食」的美稱。
蕎面餄餎是以蕎麥為主要材料製作的食品,是陝西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尤以藍田生產的餄餎備受歡迎。藍田蕎面餄餎,古人稱為河漏,名揚關中,雖是小吃,卻在大城流行。西安人言藍田玉美,餄餎更香,三月不吃,心裡怪想。「蕎面餄餎黑是黑,筋道爽口能待客。」因為蕎面餄餎色澤黃亮、筋細滑軟、清香爽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所以就成為藍田群眾招待親朋好友的佳餚。藍田風俗,婚喪嫁娶、老人過壽、小兒滿月酒,招待來賓下午吃正餐,中午吃的就是餄餎。有的人家將灶擺到門外,從清早到下午燒火不熄,一人揉面,一人下餄餎,一人調味澆臊子,一人端給來賓,大家忙而不亂。餄餎諧音和樂,柔軟綿長,象徵長命百歲,人們吃餄餎正是對生活寄託了美好的希望。
製作蕎面餄餎,須選用新鮮的蕎麥麵並且講究現磨現做,共分為和面、煮條、拌油三個主要程序。由於蕎面黏性差,用常規製作麵條的方法很難成型。所以,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發明了專用工具「餄餎床」。「餄餎床」為木製,是把一塊窄而長的厚木板,中間掏一個圓洞,洞底裝一片多孔的鐵片。在木板的下面裝有木腿,便於支在鍋上。厚木板的頂端連著一根長木棍,上面裝著一根直徑略比圓洞小一點點的園木樁。做餄餎時將「餄餎床」架在鍋臺上,蕎面揉團,放進容器,鍋中水燒沸,通過木柄使杵頭壓蕎麵團,麵團通過網漏擠出就成了細長條。鍋裡添兩遍涼水,將其煮熟後,餄餎就真正出鍋。我看過製作過程,才明白古人為何將餄餎起名河漏,上有網漏,下有沸水,河漏之意就很明顯了。
藍田蕎面餄餎可以兩吃:一種是吃涼的,另一種是吃熱的。夏季一般是涼吃,調入精鹽、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醬和紅油辣子。有時師傅芥末下得多了點,一入口,不由渾身一顫,感覺七竅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東西。冬季多是熱吃,先用熱骨頭湯把餄餎澆熱,再在餄餎碗裡澆上臊子,撒入香菜、蒜苗絲和胡椒粉。吃起來湯鮮餄餎筋,通體舒暢。藍田人說:「涼吃酸爽入口滑,消夏祛暑能解乏。熱吃香辣入口麻,驅寒養胃有療效。」
漫步藍田縣城,大大小小的餄餎店隨處可見,你會發現每一個店都沒有自己的獨立品牌,因為「藍田普化餄餎」六個字就是他們最好的金字招牌。來到一家蕎面餄餎店,一股濃鬱的辣椒油香便立即勾出了記者肚裡的饞蟲。選位坐定,一碗正宗的藍田餄餎就上桌了,這餄餎面看起來光滑細長,挑起一筷子放進嘴裡頓感筋道柔韌,筋而不硬,細而不斷,柔韌耐嚼,光滑爽口。再品這餄餎湯,油而不膩,味濃而不烈,味香而不豔,只覺香味撲鼻,回味悠長。而這餄餎湯裡的辣子更是堪稱一絕,其湯麵漂著很厚的一層辣油,看似辛辣無比,實則紅而微辣,既可提味,又可增加食慾。
長久以來,藍田蕎面餄餎不但是當地人的日常美食,其「筋長光亮、香辣宜人、柔瓢可口」的特點,也使其成為外地朋友爭相品嘗的美味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