餄餎(讀音hé le),也叫河漏、和樂,陝西叫huóluǒ,是將豌豆面莜麥麵、蕎麥麵或其他雜豆面和軟,用餄餎床子(一種木製或鐵製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通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一般麵條要粗些,但比麵條堅、軟,食用方式和麵條差不多。豆面有時候需要加入面丹來調節面的軟硬度和口感。適合應用於那些沒有小麥麵粘性大,不能按普通方法做成麵條的面類。在北方尤其是陝西、山西 ,石家莊地區無極餄餎最為出名和常見,石家莊趙縣東南和邢臺寧晉縣交界處餄餎也較為常見。
餄餎是中國民間傳統麵食小吃,作為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麵食吃法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經常餄餎用的是蕎面)塞入餄餎床子帶眼兒的空腔裡,人坐在餄餎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餄餎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蔔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餄餎廣泛的流傳在山西,陝西的陝北地區 寶雞、渭南、銅川等關中地區,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一帶。由於其美味可口,香氣逸鼻,在中國北方地區頗為時尚。
餄餎,古稱「河漏」,是我國北方一種古老而別具風味的傳統湯食麵點。《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麵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
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西門慶問王婆:「間壁賣什麼?」王婆道:「他家賣拖蒸河漏子熱燙溫和大辣酥。」「大辣酥」不知何物,「河漏子」應是「河撈」的古名,這種麵食可煮也可蒸,可用辛辣調味,城鄉市場常年製售,街頭攤點比比皆是。尤在民間,幾乎家家戶戶,一年四季必食之品,就連乾隆皇帝也特別喜食餄餎,特調會做餄餎的人進宮,因此餄餎作為貢品年年奉旨進宮了
元代詩人許有壬曾寫到他吃餄餎的感受:「坡遠花全白,霜輕實更黃。杵頭麩退墨,皚齒雪流香。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元宵貯膏火,燕墨笑南鄉。」詩中的「銀絲出漏長」說的就是餄餎。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蕎麥南北皆有……磨而為面,作煎餅,配蒜食,或作湯餅,謂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細如粉。」到了清代,有關餄餎的記載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獻《黑龍江外記》、《爾雅谷名考》等,對「河漏」都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清代山西《陽曲縣誌》亦有具體記載:「附近居民各種麵食曰:"河漏"蕎面為之。」並引傅青主注河漏「高齊時所謂"促律忽塔"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