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汁肉夾饃
陝西臘汁肉夾饃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周禮》一書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漬」就是臘汁肉。戰國時代有「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秦統一後,製作技藝傳到長安,並世代流傳下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的「腤肉」製法,與現在的臘汁肉基本相同,只是現有的用料製法更為講究。臘汁肉夾饃的做法考究,臘汁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人稱:「肥肉吃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留香久不散。」
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傳說,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封其為太官史,後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據說,因大宋皇帝趙匡胤喜食牛羊肉泡饃,牛羊肉泡便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讚美詩句。
臊子麵
臊子麵是西北地區漢族傳統麵食,以陝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最流行。也是西府(今陝西省寶雞市)名小吃。陝西省臊子麵歷史悠久,尤以寶雞市岐山縣的岐山臊子麵最為正宗。岐山臊子麵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蓮菜餅
以蓮菜為主料與麵粉製成麵團,包入生板油粒、核桃仁等製成水晶餡,煎炸製成。菜色澤金黃,皮脆餡綿,湯汁透明,潤甜適口。
羊肉泡饃
1陝西風味,尤以西安最享羊肉泡饃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
2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製作方法是:先將優質的牛羊肉洗切乾淨,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裡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製作而成。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幹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
乾縣鍋盔
鍋盔特點:形如菊花火色勻,皮薄如紙饃膘多,用手掰開是層層,用刀切開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無窮。吃起酥、聞起香、耐存放、壽命長。如果帶有乾州鍋盔,同車異座,未見其饃,即聞其味。
周至漿水面
1漿水面以其清爽解暑、營養豐富、味道獨特而聞名世界。其色、香、味、營養價值完全可與「朝鮮冷麵」相媲美,有過之而無不及。一碗誘人的漿水面,但見面細如絲,均勻細膩,蔥花香菜,嫩黃柳綠,紅油浮面;聞一下,清香撲鼻,令人垂涎欲滴;嘗一口,爽口清涼、酸辣適宜,質味絕佳。
蕎面餄餎
餄餎,古稱「河漏」,因多用蕎麥麵製成,所以也叫蕎面餄餎。據考證,蕎面餄餎在元代就有了,元代農學家王禎《農書,蕎麥》中記載:「北方山後,諸郡多種,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渭之河漏。」餄餎食時不僅帶有特異的香味,且對身體大有補益。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喬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滯,而治濁滯、洩痢、腹痛、上氣之疾。」因蕎麥性寒,故韓城俗語說:「蕎面涼冶沿,離不開三樣好調和,油潑辣子、蒜、芥末。」
陝西涼皮
陝西涼皮種類繁多,有麻醬涼皮、秦鎮涼皮、漢中涼皮、岐山擀麵皮和麵筋涼皮等,做法各異,調拌時各具特色,口味也不盡相同,但都以酸、辣、香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