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熱情擁抱難民,只是為了洗刷納粹恥辱嗎?

2020-12-14 網易新聞

作者|昭楊,網易歷史專欄作者,自由撰稿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候選人,用歷史照亮現實的寫作者。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地中海難民危機距今已有三年之久,在這場難民危機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因為主動開放邊界收留百萬中東難民而被世人高度評價,甚至被稱為「難民之母「。在難民危機持續發酵的三年裡,大量湧入的難民給德國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壓力。執政聯盟的兩大支柱基民盟和社民黨先後在德國地方選舉和德國大選中遭遇滑鐵盧,儘管默克爾在2017舉行的德國大選中勉強順利連任,但新內閣的組件就耗時長達半年之久,以反難民反歐盟為綱領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另類選擇黨」則在難民危機持續發酵期間在德國政壇崛起。此外,以德國為首的西北歐國家還因為難民分配問題和波蘭匈牙利捷克等中東歐國家產生尖銳的矛盾,歐盟內部因為難民問題的裂痕至今無法彌合。可以說,在中東難民問題上,德國付出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成本。其實,2015年9月默克爾選擇全面放開邊界,是得到德國民意高度支持的,那麼德國人為何對救助難民如此熱心呢?


有人認為德國人口增長緩慢,需要引進難民補充勞動力市場。也有人認為德國向地中海難民張開懷抱有助於洗刷二戰時納粹種族主義的恥辱,改善德國的形象。除了這些原因外,基於相似的歷史經歷產生的同情心可能是另一個重要原因。二戰結束後的頭兩年裡,大約一千兩百萬至一千四百萬德裔居民被中東歐國家驅逐,他們被迫背井離鄉,回到幾乎被世界大戰毀滅的德國。當時的德國遠不具備今天的難民接待條件,這些德裔難民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才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而且這段德裔難民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同世界分享的,因為這些德裔難民並非無辜,他們在二戰期間或多或少參與或被捲入納粹德國的擴張活動。那麼這次德裔難民潮是如何發生的呢?我們要從中東歐一戰前地緣格局說起。

從中世紀到18世紀,由於戰爭和移民,在中東歐及巴爾幹地區形成許多塊德語居民聚居區,當時這些德裔聚居區大多屬於多民族雜居的哈布斯堡帝國。一戰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和德國結盟並雙雙戰敗,如何重構中東歐地緣政治格局成了新的問題。正在此時,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以「民族自決」為方針的十四點原則,推動了一大批中東歐民族國家的建立。但是,「民族自決」原則執行的並不徹底,因為協約國不願意看到戰敗國德國人口和版圖反而因為民族自決原則而膨脹。於是,出於削弱德國的目的,協約國在重建戰後秩序的時候,讓不少德裔居民繼續以少數民族的身份散居於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波蘭等國境內。這些旅居外國的德裔居民是二戰後德裔難民的主要來源之一。


從19世紀開始,德意志民族主義思潮就利用德裔居民在中東歐地區散布的局面作為領土要求的基礎。希特勒在此基礎上,基於種族主義視角,利用德國人對一戰後歐洲新格局的普遍不滿,聲稱中東歐的德裔少數民族正處於猶太人或斯拉夫人的野蠻迫害中,必須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將德國及中東歐地區所有德裔居民包含其中。

事實上,希特勒也是按照此理念一步步展開對外軍事行動的。1938年9月,德國通過《慕尼黑協定》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裔人口佔優勢的蘇臺德地區。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標誌,而德國出兵的藉口恰恰是德裔居民佔絕大多數的但澤自由市的歸屬問題。但澤市一戰前是德國領土,一戰後按照民族構成本應劃入德國,卻因為波蘭缺乏優良海港而被協約國指定為波蘭間接控制的自由市。必須指出的是,當時蘇臺德地區和但澤市的德裔居民在民族主義激情的刺激下,確實曾主動要求併入德國,也積極配合希特勒的侵略行動。因此,中東歐德裔居民問題不僅僅是德國侵略的藉口,而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捷克境內的蘇臺德德意志人歡迎希特勒的侵略和佔領

希特勒1941年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全面入侵蘇聯。相對於西線,東線蘇德戰場衝突更加激烈,蘇德雙方針對平民的集體暴力更多,仇恨也更加深刻。這為蘇軍反攻時中東歐德裔居民的命運奠定了悲劇的伏筆。1944年,勝利在望的反法西斯聯盟各國鑑於二戰爆發前幾年東歐的一系列事件,開始探討戰後中東歐境內德裔居民的前途問題。邱吉爾在英國議會下院的發言中指出:為了避免戰後各種形式的民族衝突,應該將這些德裔居民遣送回德國。其實,蘇聯對德裔居民的轉移工作已經開始了,不過方向是相反的。從1944年12月開始,蘇聯紅軍在剛剛解放的匈牙利逮捕德裔居民,將他們送往蘇聯參加強制勞動,據估計,大約有10萬至17萬匈牙利德裔居民遭到了如此懲罰。


1945年初,在反攻戰爭中節節勝利的蘇聯紅軍逼近德國本土最東端的東普魯士地區。出於對領袖的盲目崇拜和狂熱信心,納粹德國在當地的軍政部門沒有在大戰當前及時疏散居民,而是等待奇蹟的發生。然而,驚天逆轉並未出現,當蘇軍真的兵臨城下的時候,當地德國居民陷入恐慌中。傳聞蘇聯士兵為了報復納粹軍隊在蘇聯領土上犯下的暴行,將無差別的報復德國平民,於是東普魯士的德國居民紛紛冒著冰雪,步行向西逃難。東普魯士和德國其他地區之間的聯繫很快也被切斷了,大約三十五萬士兵和九十萬平民集中於但澤港,等待搭乘輪船回德。然而,波羅的海也是蘇德戰場的一部分,所以海路並不安全。1945年1月30日,裝載七千名德國逃難者的納粹郵輪古斯特洛夫號在波羅的海上被蘇聯潛艇用魚雷擊沉,絕大部分乘客因此溺水而死,這是世界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海難。最終,在蘇聯紅軍徹底控制東歐之前,大約有六百萬至八百萬德國人離開世代居住的故土淪為難民。


庫爾蘭(今拉脫維亞西部)的德國居民跟隨德軍撤退

納粹德國投降兩個月後,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英國和蘇聯正式確認了雅爾達會議上達成的協議,蘇聯獲得原德國領土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以及半個波蘭。而波蘭則從獲得奧德-尼斯河以東的德國所有領土作為補償。在波蘭領土整體向西移動的情形下,英美蘇三大國同意將波蘭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三國境內的德裔人口遣返回德國新邊界內。決議對遣返德裔居民工作訂立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德裔居民將被均衡地遣返到英法美蘇四國在德國的佔領區中,第二個原則是轉移德裔居民必須以人道的方式有秩序的進行。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遣返德裔居民工作並未能夠按照四大國達成的決議執行。因為遣返決定本身就已經表明,無論是英美蘇等大國還是東歐各小國,都將散居於東歐境內的德裔居民視為麻煩的根源。因此,遣返行動或多或少也暗含著懲罰德國人的意味,懲罰他們在二戰時期對納粹德國向東擴張行動的配合。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戰後的遣返計劃很快演變成難民潮。

早在波茨坦會議召開前,最先遭到德國侵略的捷克斯洛伐克就已經驅逐了七十萬德裔居民,遣返協議做出後,又遣返了剩餘的兩百萬人。波蘭則將新獲得領土上七百萬德裔居民全部驅逐,原先關押猶太人和盟軍戰俘的集中營正好被用來作為臨時的遣返收容所。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蘇聯也進行了驅逐行動。這些驅逐行動根本無法達到和平而有序,根據倖存者的回憶,在驅逐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拷打和虐待。另外,由於二戰後初期,東歐各國因為戰火洗劫而物資不足,死於飢餓,疾病和寒冷的德裔難民也不在少數。據估計,東歐各國的驅逐造成了約五十萬至一百五十萬人死亡。


步行逃難的東歐德裔難民

另外,英法美蘇四大佔領區均衡接受遣返人口的計劃也沒得到實施。當時法國政府對本國被排除出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的決策過程感到不滿,所以法佔區當局以法國並未籤署相關協議為由拒絕接受東歐湧入的德裔難民。也有歷史學家指出,法佔區拒絕德國難民的深層原因是法國不希望看到二戰後德國人口因為難民的湧入而大幅增長,因為這可能會對法國形成新的威脅。當然,德國其他地區情況也並不樂觀,因為剛剛經歷戰爭的摧殘,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食物和住宅來安置這一千多萬背井離鄉的難民。好在二戰後,得益於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和雄厚的工業基礎,聯邦德國經濟再次起飛。東歐德裔難民因為同文同種,很快融入了德國戰後重建的大潮中。

比如今天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巴伐利亞在二戰後  ,就和二戰後東歐德裔難民的湧入有直接關係,1946年巴伐利亞在德國內部還是一個工業化程度不高的農業州,但是因為同時和東德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接壤,接收了將近200萬德裔難民。再加上巴伐利亞屬於美國佔領區,在接受馬歇爾計劃的美國援助中佔據一定優勢,因而經濟迅速發展,很多工業化的中小城鎮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其中有些新興城鎮就是所謂「難民城鎮」,即城鎮居民的主體是原定居於中東歐地區的德裔難民。這些難民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在政府的資助下興辦企業,修建房屋。難民定居點隨著經濟的繁榮逐步擴大,獲得了城鎮地位。其中巴伐利亞一座名為新加布隆茨的「難民城鎮「其城市名字就來自德裔居民曾聚居的捷克加布隆茨縣。由此可見,二戰後德裔難民的歷史記憶仍以地名等形式在當代德國延續。


東歐德裔難民曾在西德暫時居住的難民營

因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質,再加上這些難民曾支持納粹德國的侵略而被認為罪有應得,所以此次東歐德裔難民潮並未獲得國際輿論的同情和紀念。然而,這次難民潮帶來的新人口佔當時西德總人口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左右,是一段無法被磨滅的歷史記憶。可以說,今天每個德國家庭都和此次二戰後東歐德裔難民潮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繫。這段深刻的歷史回憶也影響了德國戰後難民政策的制定。早在1949年,聯邦德國基本法就寫入了難民庇護條款,並且設置了非常寬鬆的難民庇護條件。這導致在二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大量來自東歐的難民湧入德國,此時難民主體已經不是二戰結束前後被驅逐的德裔人口了,而是東歐本地人了。雖然德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增加了對難民申請資格的限制,但總體來說還是接受大量難民,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在70年代末大約接受22000名因越南戰爭產生的船民,他們及其後代很好融入了德國,是德國非德語母語群體融入的典範。20世紀90年代,在蘇東劇變的大背景下,德國完全了和平統一。於此同時,南斯拉夫解體後造成的戰亂讓大量巴爾幹難民湧入德國,雖然一度引發排風潮,但二十年過去了,這些移民後代也較好的融入了德國社會。

也許正是因為二戰後上千萬德裔難民背景離鄉的記憶至今仍未磨滅,德國在二戰後對難民一直抱著相對寬容的態度,並且在過去的幾十年的難民融入中成果斐然。這是德國民意在2015年中東難民潮中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和包容的重要歷史原因。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德國人收留難民是患了「聖母癌」?
    但若認定難民只會帶來災厄,對其抱有各種偏見,則不但缺乏依據,甚至是很可惡的行為了。不幸的是,這確實是不少國人的看法(當然也不只是國人),近日有很多「德國人因收留難民而遭殃」的說法在社交網絡上廣泛流傳。這種情況尤其存在於「留德華」,即在德中國人的網絡社區之中。
  • 美媒:德國人為何願意接納難民
    按照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奧地利總理法伊曼臨時磋商做出的決定,從5日上午開始,被匈牙利用大巴送至奧匈邊境的大批難民已從奧地利乘火車陸續抵達德國。新華社記者 申正寧 攝參考消息網9月18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9月14日刊登題為《為什麼德國願意接納難民?不光是因為對納粹暴行的愧疚》一文。文章稱,德國前所未有地向尋求避難者敞開了大門。
  • 不向希特勒敬禮的德國人,聲稱為了愛情,納粹最終如何對待他
    ,可全部人類都是這樣的嗎?按照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裡所說的那樣這種人大多為全世界著想,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比如孔子周遊列國收徒3000人,明知禮法難推卻不想放棄。而他這麼做對他沒有任何好處的,可他還是做了。所以依筆者看來所謂偉大的人,或許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是勇敢的!
  • 數萬難民衝擊歐洲被擋,埃爾多安:希臘對待難民方式和納粹沒區別
    周三,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將希臘對待難民的方式比作納粹,因為一幅衛星圖像似乎顯示了一個「秘密營地」,據說移民在那裡被關押,然後被驅逐回土耳其。英國《每日郵報》3月11日報導,數千名難民聚集在土耳其與希臘邊境,土耳其政府上月表示將不再試圖在其領土上遏制移民,並放開邊境讓無數難民進入歐洲,並希望藉此敲詐歐洲在敘利亞問題上支持自己。為了防止越境,雅典部署了防暴警察和邊防警衛,他們在許多情況下使用了催淚瓦斯、閃光彈和高壓水槍,難民和希臘軍隊之間爆發了幾次衝突。
  • 丹麥通過新法對難民不再寬容 民眾震驚:想到納粹
    而媒體普遍認為,丹麥這一政策旨在回應國內民眾對難民潮的擔憂,阻止難民持續湧入,同時也表明歐洲國家整體上對難民的態度趨於強硬。爭議中強行通過這項法案由丹麥執政黨自由黨提出,得到反對黨社會民主黨、反移民的丹麥人民黨支持,被媒體戲稱為「珠寶法案」,授權丹麥警方對進入丹麥尋求避難的難民進行搜查,並沒收難民隨身攜帶的超過1萬丹麥克朗(約1453美元)的現金或貴重物品。
  • 納粹屠夫要用上海猶太難民實驗,日軍斷然拒絕是因良心發現嗎
    二戰時期,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對歐洲猶太人實施了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大量猶太難民湧入上海。由於日軍不敢貿然進軍租界,再加上中國人民的熱性善良,以及猶太富商的慷慨接濟,上海成了猶太難民最後的「諾亞方舟」。
  • 埃爾多安痛批希臘,稱對方像納粹一樣對待難民,吐露雙方歷史積怨
    眾所周知土耳其是一個橫跨亞歐兩個大洲的國家,其歐洲部分恰好和希臘等歐盟國家臨近,這一次土耳其和歐盟因為難民問題鬧僵,最終埃爾多安決定開閘放難民進入歐洲,之後引發了歐洲國家的強烈反應。這些難民並沒有順利地進入歐洲,反而是在土耳其和歐盟的邊界之間徘徊,而希臘也派出了大批警力,阻擋難民進入希臘和歐盟境內,為此埃爾多安指責希臘稱對方的行為和當年的納粹如出一撤。不得不說埃爾多安這是在怒斥希臘,畢竟作為保守納粹蹂躪的歐洲國家,希臘是絕對不能接受這樣的指責的。
  • 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頭子,可是德國人真的記恨他嗎?
    納粹標誌不僅如此,德國還需要不停地向各國賠款,可是當時德國國家的財富主要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家還有猶太人的手裡,如此的一個現狀,造就了德國內部的矛盾極其尖銳。二戰前德國民眾的生活德國民眾的生活不會因為難民,也不會因為外國經濟的低迷讓普通的民眾承擔這一切。德國在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時被一受打擊,剛剛有些恢復的德國再一次面臨經濟崩潰的絕境,當時失業人口高達800萬對於當時的德國人口總數而言,800萬的失業意味著這個國家已經崩潰。
  • 奧匈爆發「口水戰」 匈被批防難民堪比「納粹」
    奧匈爆發「口水戰」 匈被批防難民堪比「納粹」 2015-09-13 16:30:35  法伊曼在德國《明鏡》周刊當天刊登的專訪中指責匈牙利強硬對待入境難民的做法和立場,稱匈牙利總理維克託·歐爾班有意識地採用「威懾政策」。  法伊曼稱,不久前,匈牙利當局告知一批入境難民,他們所乘的火車將抵達首都布達佩斯,事實上卻將他們送往一處難民營,這種做法不僅讓人回想起「(歐洲)大陸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媒體評述,法伊曼這一措辭顯然將匈牙利政府的做法與納粹德國作對比。
  • 《猶太人蘇斯》:納粹如何用一部電影煽動反猶大屠殺
    以後世的眼光來看,他們的評價可謂一語成讖——納粹德國政府用這部電影煽動德國人的反猶太主義思潮,最終掀起了那場慘無人道的大屠殺,造成人類文明史上空前的悲劇!一部普普通通的電影,是如何具備如此巨大的殺傷力呢?且聽小編給大家一一道來。
  • 盜用大連視頻黑難民不算什麼,新納粹直接殺市長
    這無異於在告訴不明真相的德國人:難民可以來,我們本地人反而得走。最讓人感到不安的是,該博客還列出了呂布克的辦公室地址和電話號碼,博客下面的跟貼中多次出現呂市長的私人住址,呼籲「去那裡看看」。更有跟貼發出「死亡威脅」(如「卡塞爾的那個小丑活不長了」等)。
  • 德國人對希特勒是憎恨還是愛戴?其真相撲朔迷離!
    這樣處境德國人肯定是恨給他們帶來這一切的希特勒。希特勒上臺執政僅僅5年,就解決了600萬人的失業問題,使德國經濟增長了102%,國民收入翻了一番。這簡直是個奇蹟。德國迅速強大起來。德國人是歐洲十分勤勞和智慧的民族之一,通過民主的渠道選舉出一個殺人狂魔,被認為是全體的德國人的恥辱。德國人拼命抹去希特勒對整個德國民族的印記,比如柏林的希特勒地堡、慕尼黑的啤酒館等等。
  • 德國難民危機影響政治格局,右翼選擇黨已成原東德地區第一大黨
    德國建制派因感情用事而對難民問題處理失當的政治後果開始展現。難民犯罪案件加速社會撕裂繼8月下旬德國東部城市開姆尼茨發生一起難民當街殺死德國人的刑事案件並引發持續至今的騷亂後,本月9日,德東小城克滕又曝出一起難民殺人案。據德國官方消息,該案系兩名阿富汗籍男子在一露天遊樂場毆打一名22歲德國青年,致其心肌梗塞死亡。
  • 納粹德國:崛起的災難
    為了開好1936年柏林奧運會,希特勒不但允許一些德國猶太人優秀運動員代表德國參加競賽,甚至還任命猶太人沃爾夫岡·菲爾斯特納爾負責管理奧林匹克村。 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臺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
  • 歐洲難民題材竟能與二戰納粹歷史相互穿越互文,這部電影太恐怖
    為了逃避納粹政權的審判,安娜·西格斯在1933年離開開德國,踏上流亡。在流亡途中,安娜·西格斯寫下了《人頭懸賞》、《拯救》、《第七個十字架》等帶有強烈批判意識的小說,這給她帶來了世界範圍的聲譽。《過境》,是一部散文風味濃厚的作品,刻畫了當時流亡者的生活及他們遇到的困難。
  • 新納粹在歐洲迅速崛起,希特勒的幽靈逐漸復活
    最近在歐洲最火的一本書是什麼大家知道嗎?難民在瑞典的國土上宣誓主權?司機接著說難民燒汽車,是燒給警察看的,他們就是要告訴瑞典警察,現在這個地方,誰說了算燒汽車的行為就像狗用撒尿來宣誓主權一樣。狗撒了尿,說明這塊地方是我的了難民燒汽車,同樣證明這塊地方是我的了那警察呢?警察在哪?記者問道,警察都不管的嗎?
  • 《無力悲傷》:用弗洛伊德理論去解剖納粹戰車碾壓過的德國人心理
    在這樣一種社會現實的境況下,作者用心理學展開了對德國人心靈傷疤的揭示,來闡述為什麼德國人要把希特勒奉為自己的元首,並且狂熱地為他賣命,又是為什麼會在戰爭中表現出如此喪失人性的行為,而這一切在戰爭終結後,為什麼德國人若無其事地又恢復到了正常,快速過度到戰後那種平靜的、沉湎於物質生活的常態化生存的。
  • 為什麼二戰時的德國人如此迷戀崇拜納粹和希特勒?
    1914年,在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維持了四年之久的世界性大戰,共有三十多個個國家,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
  • 德國再審極右「國家民主黨」違憲案 鼓吹「生存空間」納粹言論
    在官網上介紹其目標的文字中,NPD毫不避諱地使用了「生存空間」(Lebensraum)等納粹術語,更對歐元拯救計劃嗤之以鼻,並放言由於外國人不斷增多,「聯邦德國的安全、完整性和法治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侵蝕」。 德國聯邦議院、參議院和聯邦政府曾在2001年試圖通過憲法法院禁止國家民主黨。
  • 解讀:為何歐洲各國對難民態度冷熱不均
    越來越多的難民正湧入歐洲。(圖片來源:美媒)中國日報網9月9日電(劉世東)歐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難民危機,歐洲各國不得不調整政策應對不斷湧入的難民潮,其中德國在本月初最先宣布今年將允許更多難民入境,隨後英法等國也表示將接納更多難民,但數量遠遠少於德國,而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則堅持收緊難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