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屠夫要用上海猶太難民實驗,日軍斷然拒絕是因良心發現嗎

2020-12-14 史料不輯

二戰時期,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對歐洲猶太人實施了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大量猶太難民湧入上海。由於日軍不敢貿然進軍租界,再加上中國人民的熱性善良,以及猶太富商的慷慨接濟,上海成了猶太難民最後的「諾亞方舟」。

然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日軍向英美宣戰,盟軍規定不準向日本控制地區匯款,猶太難民接收國際援助通道也隨之關閉。同時上海的猶太富商多為英籍而被列為「敵僑」,不僅被關進了集中營,還被剝奪了所有財產。這樣一來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變得舉步維艱。

不過比起德國納粹的萬裡追殺來說,肚子餓一餓就不顯得那麼重要了。上海的猶太難民逃出了歐洲,但卻沒有逃脫納粹的跟蹤,因為號稱「華沙屠夫」的蓋世太保頭子梅辛格又跟了過來。

梅辛格出生於德國慕尼黑,1933年加入納粹黨,轉年成為蓋世太保。他在華沙擔任政治警察時期,曾瘋狂地屠殺十餘萬波蘭平民,才有了「華沙屠夫」的綽號。1941年,梅辛格被希萊姆派往東京,負責蓋世太保在中國、滿洲以及日本的相關事務。

作為猶太人在亞洲最大的聚集地之一,上海始終在蓋世太保的重點監控之中。日軍佔領上海租界後,梅辛格立刻從東京前往上海,向日軍當局遞交了「上海最後解決方案」,要求日軍屠殺猶太難民。

根據多年迫害猶太難民的經驗,梅辛格認為應該在在1942年的猶太新年,全家團聚之際,將上海的猶太人一網打盡。然後或將他們丟入公海,或是放到黃浦江上遊的鹽礦做苦力,甚至可以在崇明島上建一座集中營,用猶太難民做醫學實驗。

日本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同中國人一樣,他們很難理解歐洲人之間的宗教仇恨,又加之猶太財團在日俄戰爭中曾向日軍提供過巨額貸款,日軍對猶太民族更多的是拉攏和利用。

為了藉助猶太資本建設偽滿洲國,同時也是為了討好美國,關東軍策划過一個「河豚計劃」。簡單說來就是在東北劃出一塊地,專門用於安置猶太人。上海之所以能夠在二戰期初,成為全世界唯一對猶太難民開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與日本的「親猶扶猶」策略有關。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宣告了日軍「河豚計劃」的徹底失敗,但與美國媾和的呼聲在日本國內仍有很大影響力,猶太人恰恰是溝通美日雙方最好的紐帶。

其次,上海的猶太人中有不少是俄國猶太人。如果將他們屠殺勢必會影響蘇日關係,然而日軍並不希望,也無力開闢北方戰場。同時偽滿洲國的猶太財團也同時向日本軍政兩界不斷遊說。

日軍最終並沒有採納梅辛格的計劃,但為了維護與德國的盟友關係,最終還是在上海建了一個「無國籍難民隔離區」。隔離區雖然類似集中營,但日軍特比避免使用了「猶太」和「集中營」等字眼,日本外交官也特意向猶太領袖們解釋,此舉僅僅是為了解決上海面臨的住房和食品緊缺問題,並不反應日本的反猶情緒。

梅辛格計劃雖然宣告失敗,但隔離區的猶太難民生存狀況持續惡化,不過好在「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很快打通各種關節,通過中立國瑞士源源不斷地匯來救濟款。

再加上隔離區周圍中國百姓的友善幫助,上海隔離區內的猶太人不僅無一人被迫害致死,還誕生了409個新生命。二戰結束後,因為種種原因,猶太難民離開了上海,但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稱自己為「上海人」。

相關焦點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館開張 見證跨越民族的友善與包容
    在這裡你能看到,3萬難民怎麼逃到上海的,這些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以及和中國人相處的細節,更彌足珍貴的是,你能看到,人類歷史上一段段跨越民族的友善與包容的故事。這是猶太難民伊芙琳·派克·魯賓近年重返上海,在猶太難民紀念館回憶逃難史時的口述感言。1938年11月9號的晚上,在納粹黨的策動下,德國各地的蓋世太保、黨衛軍走上街頭,對猶太人的住所、商店和教堂進行瘋狂地打砸搶燒。
  • 千件文物回到虹口裡弄,再現二戰猶太難民的上海記憶
    美國東部時間已經過了午夜,然而生活在美國各地的十幾位猶太人不約而同地打開了他們平時不常用的微信,請求他們在中國的朋友傳一些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現場照片和視頻 。此時在大洋彼岸的上海,12月8日下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在舉行新館開館儀式。
  • 13732個上海猶太難民刻上紀念牆(圖)
    昨日,一名猶太人在拍攝
  • 這裡有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珍貴記憶|在歷史...
    位於虹口區長陽路62號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經過近三年的改擴建今天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在這裡你能看到3萬難民怎麼逃到上海的這些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這是猶太難民伊芙琳·派克·魯賓近年重返上海,在猶太難民紀念館回憶逃難史時的口述感言。1938年11月9號的晚上,在納粹黨的策動下,德國各地的蓋世太保、黨衛軍走上街頭,對猶太人的住所、商店和教堂進行瘋狂地打砸搶燒。
  • 猶太難民倖存者捐贈至愛 8000餘冊藏書安家上海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9月2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在歷經了一年多的異國搬遷之旅後,由一位曾經在上海避難的猶太難民倖存者捐贈的八千餘冊珍藏書籍,終於跨越重洋從英國運抵上海,在紀念館安家。這些有關猶太歷史的書籍,也見證了當年3萬猶太難民在上海度過的難忘時光。當晚八點,一輛裝載著8100冊藏書的集卡駛進了正在擴建中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等候多時的工作人員連忙拆箱搬運,將它們擺放到新建的圖書館內。
  • 納粹屠殺下的猶太倖存者
    當時,納粹每天都要屠殺集中營的猶太兒童,目的就是想滅族。爺爺為了保護父親躲避殘害,就把父親每天都藏進廁所的糞坑下面,等每天的搜查結束,再把父親從廁所帶回宿舍,父親每天渾身上下都是臭哄哄令人作嘔的味道。為了活命,在沒有正常食物的情況下,父親就吃狗剩下的食物。
  • 訴說「諾亞方舟」的救助故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坐落於虹口區長陽路與舟山路交會處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是當年許多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之處。2018年,紀念館啟動擴建項目。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虹口區供圖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內景「沉浸式」展廳講好中國故事1933年希特勒上臺之後,納粹德國利用國家機器展開了有組織、有計劃、分階段的迫害猶太人行動。當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對猶太人關上了大門時,中國上海接納了他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給予了約2萬名歐洲猶太人溫暖的庇護。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擴建重新開館 實行預約制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約2.5萬名猶太難民逃到上海,上海成為二戰期間拯救歐洲猶太人的「諾亞方舟」。承載了這段歷史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經過3年完成改擴建工程,今天以全新面貌重新開館,新館面積由原來的1000多平方米擴至如今4000多平方米,展品也從150件增至近1000件。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今天同時成立。
  • 聽「世界會客廳」的救援往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承載了這段歷史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經過3年完成改擴建工程,今天以全新面貌重新開館,新館面積從1000多平方米到4000多平方米,展品從150件到近1000件。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今天同時成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2007年,虹口區以摩西會堂舊址為核心建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 六十載後攜女回滬尋根 84歲猶太奶奶"又回家了"-貝蒂 上海 難民...
    84歲的貝蒂(右)帶女兒來到當年居住的舟山路51號  東方網11月5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1939年,猶太難民貝蒂一家從德國逃到上海避難,年僅9歲的貝蒂在虹口的猶太難民聚集區度過了少女時代最美好的
  • 用心記述猶太人在上海的難忘歲月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千件展品...
    從1000多平方米麵積到4000多平方米,從150件展品到近1000件,歷時近3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程,12月8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以色列、德國、波蘭、美國駐滬總領事來到活動現場,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也同時揭牌。
  • 1000件展品「訴說」著故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今天起全新亮相!
    哈佛法學院教授勞倫斯·泰伯1941年10月出生於上海,他說:「我的父母是躲過了大屠殺的猶太難民。因為有了上海這個避風港,我的餘生才有了可能。我很高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重新開放。」他們的期待是有理由的。經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展覽面積擴大4倍,展陳面積擴大10倍。除摩西會堂舊址原封保留外,紀念館展廳、廣場等部分均進行了擴容和升級。
  • 「1939年,我生於上海」——一個德國猶太難民家庭的逃亡故事
    「如果我沒在上海出生,我現在就不會在這裡。如果我父母當時沒有勇氣從德國逃出去,我就不會來到這個世界。」索尼婭一一介紹當時的各種文件,講述了這個猶太家庭的逃亡故事。
  • 獨特的歷史樣本 | 上海猶太社區
    第一次為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葉塞法迪猶太人(世居伊比利亞半島,後被驅逐,被迫遷居中東等地區);第二次為20世紀初葉至30年代末俄羅斯猶太人(多數為因沙俄排猶以及因十月革命而逃離俄羅斯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第三次為二戰爆發前夕的德、奧等中歐國家猶太難民。這些外僑構成上海猶太人的主體,形成上海猶太人社區。
  • 虹口區體育局組織系統青年幹部培訓班參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1月5日下午,虹口區體育系統青年幹部培訓班一行19人前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展館共分為「逃亡上海、避難生活、同舟共濟、戰後離別、特殊情誼、共享未來」六個部分,講述了二戰時期猶太人如何逃離納粹屠殺,如何來到上海虹口,中國人民如何和他們友善相處的感人故事。
  • 為何說上海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葉方舟?上海猶太難民救助與...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上海猶太難民救助與世界反法西斯研討會」今天(9月1日)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上海市黨史學會原會長唐培吉說,「在猶太民族遭到大規模迫害屠殺之時,是中國上海對猶太難民伸出了溫暖之手,上海人民與猶太難民同舟共濟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迎來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唐培吉介紹,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開始了反猶行動,迫使大量歐洲猶太人出逃。
  • 中外通史: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同甘共苦的患難友情
    猶太難民來到中國,就必然要與中國人接觸和交往。在他們來到之前,中國人與塞法迪猶太人和俄國猶太人之間的關係已經歷了近百年的變遷,而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關係,在納粹大屠殺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這一大背景下,更具有互相援助、同甘共苦的特徵。
  • 德國人熱情擁抱難民,只是為了洗刷納粹恥辱嗎?
    作者|昭楊,網易歷史專欄作者,自由撰稿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候選人,用歷史照亮現實的寫作者。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 「中國人救了我」:二戰中猶太人避難「諾亞方舟」上海的溫暖記憶
    紀念館最初獲得的實物史料,只是複印了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幾張猶太人辦的報紙,僅此而已。要讓人們正確地、詳細地了解那段歷史,必須要有足夠的史料。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開始了史料收集之旅。收集者先是遍訪了原猶太難民曾經居住過的上海裡弄,從老鄰居手上收集到一些猶太人當年的生活用品,比如一家奧地利猶太難民曾經使用過的心形雕花桌椅。
  • 上海老人回憶和猶太難民相處往事:日本投降時我們一起歡呼
    「家裡的這幅畫就是當年猶太難民離開上海時贈送的,父親去世前特地囑咐,一定要好好保存。」今天上午,家住唐山路三益邨的葛政榮、葛政家兄弟倆向記者展示了一幅60多年前猶太難民離開虹口時贈給中國鄰居的山水油畫,畫作背後是猶太難民與中國鄰居融洽相處的溫馨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