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已經過了午夜,然而生活在美國各地的十幾位猶太人不約而同地打開了他們平時不常用的微信,請求他們在中國的朋友傳一些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現場照片和視頻 。
此時在大洋彼岸的上海,12月8日下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在舉行新館開館儀式。在預錄的視頻致辭中,美國良知基金會主席亞瑟·施奈爾表示:「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上海,回到虹口,參觀新的上海猶太紀念館,看看曾經為猶太人提供護佑的避風港。」施奈爾也說出了很多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無法前來目睹新館的人的心聲。
身處美國芝加哥的猶太企業家斯龐根(Danny Spungen)也是徹夜守候在微信旁的一員,他曾資助過紀念館的建設並組織難民為紀念館捐贈文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他說,紀念館的擴建具有極高的人文和教育意義。「二戰期間猶太人和中國人並肩生活,他們互相依靠,很多中國婦女照顧過猶太兒童,而在歐洲,有150萬猶太兒童慘遭殺害。」
完整還原難民生活
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變本加厲,猶太人紛紛爭取獲得外國籤證從而逃離德國。由於上海當時特殊的歷史狀態和開放的態度,猶太人無需籤證就可進入上海,使得上海成為了猶太人逃離迫害的「諾亞方舟」,先後有約2萬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避難或中轉前往第三國。
1943年2月,侵華日軍在上海虹口提籃橋地區劃設「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即虹口隔離區,猶太難民被迫集中生活在這約1平方公裡的區域內,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二戰結束後,這些猶太難民陸續移民美國、澳大利亞、以色列等,也有少量回到了德國和奧地利。
為了紀念這段獨特的歷史,2007年虹口區以摩西會堂舊址為核心,建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不過由於場地所限,紀念館只能利用有限的場館對猶太難民當年在上海的生活進行碎片化展示,而從全世界各地捐贈來的珍貴文物資料,大多只能暫存於保存條件較好的虹口區檔案館。
有時,捐贈人在回訪時,沒有看到自己捐贈的物品得到展示,難免失落或誤解,為此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每次他們都耐心向這些捐贈者解釋,並保證這些物品得到了妥善的保管。
轉機出現在2017年,紀念館啟動擴建,對摩西會堂舊址西側、南側居民房屋實施徵收,在保留建築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紀念館重新開放之時,展館整體面積從原來的1000多平方米擴大到4000多平方米,展陳也從150件增加到近1000件(組)。
在參觀新館時,觀眾容易忽略的是,其實新館本身也是猶太難民在上海生活的見證。紀念館新館原為長陽路50弄蘭村的一部分,因為緊靠摩西會堂,在歷史上多為俄羅斯裔猶太人居住。二戰後,這座新式裡弄也成了猶太難民在上海的聚集區,知名小提琴家和鋼琴家衛登堡(Alfred Wittenberg)就在這座裡弄生活過。
在猶太難民當年真實居住過的房間裡,追憶他們在上海生活的點點滴滴,更能體會到歷史的真切感和厚重感。
由捐贈支撐起的館藏
斯龐根還有一個身份是斯龐根家族基金會的主要負責人,作為一位20世紀70年代就到中國經商的猶太企業家,上海猶太難民的故事引起了他的興趣。在美國,他贊助了多場原上海猶太難民組織的聚會活動。
這些猶太難民在離開上海時,因為行李額度有限,精心挑選了一些代表他們上海記憶的物件,如難民運動會的獎盃、影集或集郵簿等,到達美國後他們將這些物件精心保管六七十年,特別是他們進入暮年後,時不時拿出摩挲,回憶年輕時在上海的歲月。
經過長時間的接觸,斯龐根也逐漸成為原上海猶太難民信賴的對象,他們大多已經進入高齡,不少人決定將伴隨他們一生的物件託付給斯龐根,希望斯龐根能為它們找到一個好去處,讓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斯龐根表示,他當年在考察後發現,相比美國的猶太博物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藏品顯得十分單薄,特別是實物這塊。在與文物主人溝通後,斯龐根代表原上海猶太難民,親自將這些文物帶到上海,捐贈給了猶太難民紀念館,成為紀念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其他中國的紀念館和博物館不同,在猶太難民紀念館將近1000件的藏品中,大多數都是近年分散於全世界各地的原上海猶太難民和他們的後代捐贈的,幾乎每件藏品背後都有至少兩個故事,一個是使用者的故事,另一個則是捐贈的佳話。
「同舟共濟」展廳內,作為「隔離區」見證的銀色哨子就是其中一件。1943年,虹口隔離區設立後,為了方便管理,日本當局在隔離區成立了猶太人自管組織「外人保甲制度」,由猶太人擔任「保甲人員」,監察自己的同胞是否有擅出隔離區的行為等。這個哨子正是當年猶太人「保甲人員」使用過的。
它的捐贈者是目前生活在巴西的原上海猶太難民埃斯奎納齊(Hnnelore Esquenazi)。2019年11月,她的女兒到紀念館參觀,驚喜地在難民名單上發現了母親和其他親人的姓名。11月下旬,紀念館恰巧在巴西主辦「猶太難民在上海」巡展。紀念館工作人員特意趕到裡約熱內埃斯奎納齊的家中探望,86歲的她在家中口述當年的避難經歷,表達了對上海的感念,由她的外孫女剪輯成30分鐘的錄像。埃斯奎納齊把這段錄像以及珍藏了一輩子的哨子、上海工部局宰畜場入門證、德國護照等物品捐給了紀念館。
相似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博物館有一面特別的書牆,陳列著有關猶太人和猶太文化的上千本圖書,是居住在英國倫敦的原上海猶太難民科特·威克所捐贈,這些圖書是他畢生的收藏。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2019年曾經代表紀念館去接受圖書捐贈的志願者吳依娜表示,她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老人告訴她,「整個世界都向猶太人關閉了大門,我們就像困在了一個牢籠裡,出不去,也去不了任何地方,除了上海。如今我還能幸福生活,全虧了上海當時接納了我和我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