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難民倖存者捐贈至愛 8000餘冊藏書安家上海

2020-12-22 看看新聞Knews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9月2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在歷經了一年多的異國搬遷之旅後,由一位曾經在上海避難的猶太難民倖存者捐贈的八千餘冊珍藏書籍,終於跨越重洋從英國運抵上海,在紀念館安家。這些有關猶太歷史的書籍,也見證了當年3萬猶太難民在上海度過的難忘時光。

當晚八點,一輛裝載著8100冊藏書的集卡駛進了正在擴建中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等候多時的工作人員連忙拆箱搬運,將它們擺放到新建的圖書館內。

這批書籍的主人是一位82歲的猶太老人科特·威克,1939年為逃離納粹德國的迫害,年僅1歲半的科特跟隨父母和哥哥從維也納來到上海,在東大名路生活了9年。去年2月,古稀之年的科特帶著太太、女兒女婿一起重返上海,找到了當年居住的地方,激動萬分。

科特說,自己從小喜歡收集關於猶太歷史的書籍,至今已經收藏了將近萬冊,其中還包括很多關於猶太人避難上海的書籍。當得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即將新建一座集中展現猶太民族歷史的圖書館時,他立馬表示要捐贈自己的至愛藏書,來表達對上海的感恩。

經過多方努力,去年7月底,這8100冊珍貴的書籍開啟了異國搬遷之旅。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期間歷經輾轉,終於在昨晚安家上海猶太紀念館。志願者第一時間通過越洋電話將這一喜訊傳達給了科特老人。

據了解,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去年啟動了擴建工程,目前整個項目已經接近尾聲。等到新館的重新亮相後,觀眾將有幸參觀並借閱這批凝聚了一位猶太難民倖存者畢生心血的珍貴藏書。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湯銘 編輯:沈佩佩)

相關焦點

  • 13732個上海猶太難民刻上紀念牆(圖)
    昨日,一名猶太人在拍攝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館開張 見證跨越民族的友善與包容
    在這裡你能看到,3萬難民怎麼逃到上海的,這些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以及和中國人相處的細節,更彌足珍貴的是,你能看到,人類歷史上一段段跨越民族的友善與包容的故事。這一年的夏天,一場討論猶太難民問題的國際會議在法國埃維昂舉行。32個國家的代表紛紛表達了對猶太難民的同情,但卻都提出種種理由,拒絕更多的猶太難民入境。當世界各國都將猶太難民拒之門外時,上海卻張開懷抱。
  • 千件文物回到虹口裡弄,再現二戰猶太難民的上海記憶
    為了紀念這段獨特的歷史,2007年虹口區以摩西會堂舊址為核心,建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不過由於場地所限,紀念館只能利用有限的場館對猶太難民當年在上海的生活進行碎片化展示,而從全世界各地捐贈來的珍貴文物資料,大多只能暫存於保存條件較好的虹口區檔案館。
  • 這裡有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珍貴記憶|在歷史...
    位於虹口區長陽路62號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經過近三年的改擴建今天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在這裡你能看到3萬難民怎麼逃到上海的這些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這是猶太難民伊芙琳·派克·魯賓近年重返上海,在猶太難民紀念館回憶逃難史時的口述感言。1938年11月9號的晚上,在納粹黨的策動下,德國各地的蓋世太保、黨衛軍走上街頭,對猶太人的住所、商店和教堂進行瘋狂地打砸搶燒。
  • 納粹屠殺下的猶太倖存者
    感動之餘,讓我正在寫一篇有關教育文章的筆戈然而止,通過跟程博士的交流,在傾聽他講的故事後,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我被故事的動人情節感染,立刻改變主意書寫了今天這個文章主題:納粹屠殺下的猶太倖存者。跟程博士商量後,我決定把這個故事跟大家做個分享,讓我們從一個以色列家庭的歷史變遷,了解一個國家民族為何如此強大之所在。
  • 訴說「諾亞方舟」的救助故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當世界各地幾乎都將猶太難民拒之門外時,中國上海向他們敞開了大門。1933年至1941年,大批猶太難民遠涉重洋,上海給予了他們溫暖的庇護。對他們來說,上海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是在腥風血雨中庇護猶太人的「諾亞方舟」,由此也留下了一段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故事。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擴建重新開館 實行預約制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約2.5萬名猶太難民逃到上海,上海成為二戰期間拯救歐洲猶太人的「諾亞方舟」。承載了這段歷史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經過3年完成改擴建工程,今天以全新面貌重新開館,新館面積由原來的1000多平方米擴至如今4000多平方米,展品也從150件增至近1000件。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今天同時成立。
  • 「1939年,我生於上海」——一個德國猶太難民家庭的逃亡故事
    「如果我沒在上海出生,我現在就不會在這裡。如果我父母當時沒有勇氣從德國逃出去,我就不會來到這個世界。」索尼婭一一介紹當時的各種文件,講述了這個猶太家庭的逃亡故事。
  • 聽「世界會客廳」的救援往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約2.5萬猶太難民逃到上海,上海成為二戰期間拯救歐洲猶太人的「諾亞方舟」。承載了這段歷史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經過3年完成改擴建工程,今天以全新面貌重新開館,新館面積從1000多平方米到4000多平方米,展品從150件到近1000件。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今天同時成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2007年,虹口區以摩西會堂舊址為核心建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 為何說上海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葉方舟?上海猶太難民救助與...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上海猶太難民救助與世界反法西斯研討會」今天(9月1日)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 上海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表示,通過考察當年的上海猶太難民救助來研究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在上海這個大都市的活動及其留下的寶貴啟示,不僅在黨史、上海史、中國抗戰史和二戰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而且對觀察當前國際形勢具有現實意義。特別是在有人妄圖否定、篡改歷史的時候,更凸顯了其正視歷史、開闢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 用心記述猶太人在上海的難忘歲月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千件展品...
    從1000多平方米麵積到4000多平方米,從150件展品到近1000件,歷時近3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程,12月8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以色列、德國、波蘭、美國駐滬總領事來到活動現場,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也同時揭牌。
  • 新書|《倖存者之歌》英文版出版,其實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
    上海曾是猶太民族的「諾亞方舟」。當年,數萬名為逃離納粹屠殺和迫害的猶太難民從歐洲來到此地,上海,以其包容和博愛向這個身處苦難的民族張開懷抱。8月17日,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倖存者之歌》(英文版)在上海書展首發。書中小說根據好萊塢製片人邁克·麥德沃父母大衛與朵拉在上海的真實經歷為藍本而創作,描繪了二戰期間,來上海避難的歐洲猶太難民的生命畫卷:無論命運如何艱難,他們在困苦中依然綻放著愛情、夢想和信仰之花。
  • 1000件展品「訴說」著故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今天起全新亮相!
    哈佛法學院教授勞倫斯·泰伯1941年10月出生於上海,他說:「我的父母是躲過了大屠殺的猶太難民。因為有了上海這個避風港,我的餘生才有了可能。我很高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重新開放。」他們的期待是有理由的。經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展覽面積擴大4倍,展陳面積擴大10倍。除摩西會堂舊址原封保留外,紀念館展廳、廣場等部分均進行了擴容和升級。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倖存者之歌》(英文版)首發
    上海曾是猶太民族的「諾亞方舟」。當年,數萬名為逃離納粹屠殺和迫害的猶太難民從歐洲來到此地,上海這座城市以其包容和博愛向一個深處苦難的民族張開了溫暖的懷抱。歷史將兩個古老的民族聯接在中國這片土地之上,他們友好相處,患難與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成就了兩個民族間的一段佳話。
  • 納粹屠夫要用上海猶太難民實驗,日軍斷然拒絕是因良心發現嗎
    二戰時期,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對歐洲猶太人實施了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大量猶太難民湧入上海。由於日軍不敢貿然進軍租界,再加上中國人民的熱性善良,以及猶太富商的慷慨接濟,上海成了猶太難民最後的「諾亞方舟」。
  • 獨特的歷史樣本 | 上海猶太社區
    彼特·馬克斯出生於德國柏林,20世紀30年代後期,隨家人千裡迢迢逃難至上海,曾在提籃橋、舟山路、霍山路居住十餘年。為安身立命,他父母常曾在舟山路、霍山路開過一間服裝店。同年,美猶聯合救濟會(JDC)上海辦事處成立,在援助上海猶太難民過程中起最為重要的作用,捐助救濟上海猶太難民的絕大多數經費。1941年3月,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支持在滬成立援助東歐猶太難民委員會(EAST JEWCOM或EJC),專門救濟和管理上海波蘭籍猶太難民。
  • 上海老人回憶和猶太難民相處往事:日本投降時我們一起歡呼
    「家裡的這幅畫就是當年猶太難民離開上海時贈送的,父親去世前特地囑咐,一定要好好保存。」今天上午,家住唐山路三益邨的葛政榮、葛政家兄弟倆向記者展示了一幅60多年前猶太難民離開虹口時贈給中國鄰居的山水油畫,畫作背後是猶太難民與中國鄰居融洽相處的溫馨記憶。
  • Kurt Wick:我們兩萬多名倖存者,將永遠感謝上海
    我和其他兩萬多名猶太難民會永遠感謝上海人民,感謝你們救了我們。」今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猶太難民曾經把上海稱作東方的「諾亞方舟」,因為上海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城市,接納了2萬多名猶太難民。由於歷史久遠,如今倖存的歷史親歷者越來越少,其中包括來自英國的Kurt Wick。
  • 巴金省吃儉用勤買書 一生藏書七萬多冊
    巴金故居現在收藏的書刊有近四萬冊,這是巴金捐贈給各圖書館後的遺存。那麼,巴金的藏書總計有多少呢?目前還難以作出精確統計,依據資料匯總:巴金捐贈給國家圖書館書刊共七千多冊,中國現代文學館九千多冊,上海圖書館6395冊,泉州黎明大學7073冊,南京師大附中六百多冊,香港中文大學七十一種1202冊(以線裝書為主),另外給成都慧園等機構也捐贈過圖書。如此算來,巴金的藏書總有七萬冊之多。
  • 六十載後攜女回滬尋根 84歲猶太奶奶"又回家了"-貝蒂 上海 難民...
    84歲的貝蒂(右)帶女兒來到當年居住的舟山路51號  東方網11月5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1939年,猶太難民貝蒂一家從德國逃到上海避難,年僅9歲的貝蒂在虹口的猶太難民聚集區度過了少女時代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