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原本指「三清境」:太清境大赤天,上清境禹餘天,玉清境清微天,位於道教天界「種民天」之上。後來指稱三清尊神,玉清之主元始天尊,上清之主靈寶天尊,太清之主道德天尊。這三清尊神乃是道教中,世界創造之初的大神,故號稱三清道祖。
三清是道教哲理「三位三體」的象徵,認為宇宙萬物乃由「炁」所生,氣清輕者上升為天,濁重者下降為地道教中有「一炁化三清」之說。《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道化生為混沌元氣,由混沌元氣化生為陰、陽二氣,再由陰陽二氣衍化為天、地、人三才,由此產生天下的萬事萬物,一化為三,三本於一,因此,三清尊神就是「道」的人格化。
那他們三個誰該排在第一呢?我想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思考過,下來就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道德天尊,常出現在公眾前的一位,也就是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稱「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寶玄真降生道德天尊」,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
道德天尊乃道教主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及最高尊神。首次有關老君的事是在殷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殷商十八世天子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化身為老子,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僕徐甲,授以《道德經》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公元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
漢順帝時(公元 126~144年)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鬥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布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
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到唐代,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為國教。太上老君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后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
到宋代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明朝成祖朱棣崇尚老子為其化身真武大帝大修武當,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稱。
在小說《封神榜》中,則是居「玄都洞八景宮」,是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兄。
接下來看一看靈寶天尊,較為神秘的一位,全稱「太上玄皇高聖元氣所成靈寶天尊上清妙有上帝玉晨大道君」,靈寶派稱「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簡稱「上清大帝」、「太上道君」、「玉晨道君」。號為「靈寶」,名為「經寶」,專門講述道教經書。
古書云:「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復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元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炁,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弟子焉,猶是老君票而師之矣:居上清禹餘天中,降金科寶第三洞仙經付經師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 「玉晨大道君為靈寶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師也,受靈寶上品度人之道。」「靈寶乃道君之號,道君名經寶,以諸經皆由道君演說也。」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師從元始天尊。道教也認為靈寶天尊是道的化身,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道觀之「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大多手捧如意。
最後我們來看看元始天尊,這位只是少有露面的神秘大咖,道教崇拜的最高神靈。元始天尊原名樂靜信,因修行而成為天尊之說,更被佛教批評為自相矛盾,偽妄無知。
元始天尊的原型則是東晉初期出現的神靈元始天王,兩者都位於仙境玉京山之上。「元始」表示宇宙中初始之氣。在靈寶經中,元始天王變成天始天尊之下傳授道經的神靈。在唐代以後,一些道書又把元始天尊和元始天王合二為一。有道經記載元始天尊名「樂靜信」,是一個奉道者,因修行而成為天尊,此故事來自佛教《六度集經》中須大拿太子,即佛陀前世的故事。
在東晉後期的靈寶經中,元始天尊磅礴於天地之間,開天闢地,在天地初開時傳授道經,稱為「開劫度人」。元始天尊是世界的最高神,宇宙萬有之源,道的化身,至高無上,與道同體,也是道經的演說者,道教教主。最早記述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的經書,是《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等靈寶經,當中許多經卷都敘述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等神靈說教,是道教和佛教等一切教法的始祖。在《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元始天尊在天地初分之際,將同樣先天地而生的「真文天書」,從道氣混沌的狀態,凝練成赤書文字,並通過五老上真,傳授給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和十方至真等神靈。
在東晉以後,靈寶經創造的元始天尊逐步成為道教其他宗派共同信奉的最高神。在6世紀中期,北方道教仍以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到7世紀的唐初,元始天尊取代太上老君成為道教主神。在6世紀,信徒為了祭奠死者與祭祀祖先,開始製作元始天尊的石像,到唐代天尊造像更為普遍。隋唐時各地道觀供奉元始天尊像,伴以左玄真人和右真人。唐代佛教批判元始天尊的形象是模仿佛教而來的,並非自古已有。這裡說到元始天尊與道同體,而靈寶天尊是道的化身,這裡就能明顯看出元始天尊的段位是高於靈寶天尊的。
而道德天尊用現代的話說這種時常顯現在公眾面前的,一看就沒多大地位,屬於小弟類型的,地位都沒靈寶天尊高。如果說要將證據的話,雖然老君粗現在公眾面前早於他人,但到了7世紀唐初時就被人家給取代了,那地位肯定是比不上別人了。再從座的主次來看,人家元始天尊是坐最上面的,那就是尊位啊。
最後總結來說將「元始天尊」尊為最高神,放在老子之上。把上清派主神玉晨道君列入了第二神階,天師道主神太上老君位於第三神階,是沒毛病的。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