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米
貝殼3歲的時候就像別的孩子一樣,被爸爸媽媽送進了幼兒園。到現在已經有半年了。值得慶幸的是,剛開始入園的時候,貝殼並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不想去上學。這讓貝殼媽媽感覺還挺欣慰的。
但是最近2周,貝殼突然就不願意去幼兒園了。每天早上醒來第一句話就說,媽媽,今天不去幼兒園行不行?當他得知必須去的時候,就開始大哭大鬧......
為此,貝殼媽媽十分費解。便問他為什麼不想去?貝殼瞪著圓圓的眼睛看著媽媽,含含糊糊的說,害怕老師發脾氣。
媽媽:「那老師為什麼要發脾氣呢?」
貝殼:「老師讓尿尿,我尿不出來,她就生氣了。」(原來幼兒園是按時間,集體排隊去小便的)
媽媽:「你不想尿,就告訴老師沒有尿就行了啊,寶寶。」
貝殼:「媽媽,我已經告訴了,老師說必須尿。」
於是,第二天貝殼媽媽送他去學校的時候,順便就去找他們班主管老師,打算反應一下情況。
見了老師,貝殼媽媽就問:「在幼兒園是不是集體小便?是不是孩子沒有尿也必須尿?」
結果,老師聽了就不太高興。並且說:「不會的。幼兒園都是集體去小便,要不然老師忙不過來。」
貝殼媽媽:「我兒子現在就因為這個,現在不願來幼兒園。能不能照顧下,集體小便的時候,沒有尿就別讓他尿了?」
老師聽後,更不高興了:「我看他白天表現還行啊,只是早上哭一會。他自己也沒有跟我說過這事。是你們方法不對,要教孩子有什麼要和老師說啊。再說,集體的時候不去,平時上課的時候去怎麼辦?這麼多孩子我們老師也不能......」
貝殼媽媽碰了一鼻子灰,只好灰溜溜的回家了......
每個小孩在上學之後,就會或多或少,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也許在大人看來,在幼兒園小便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了。但是,在大人眼裡這些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放在孩子身上,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甜甜媽媽說甜甜剛上幼兒園那陣子,一天能尿溼3條褲子。在此之前,在家裡尿尿是知道告訴的,並且已經很久不尿褲子了。大概也是因為不敢告訴老師的緣故,才尿褲子的吧?每次媽媽帶甜甜走到幼兒園門口的時候,她就拽著媽媽的衣角說:「媽媽,你去幫我跟老師說說吧。」
甜甜媽:「媽媽跟老師說過了。」甜甜:「不行,還要再說說。」
甜甜媽:「說什麼?」甜甜:」你去跟老師說,讓她別再生氣了,我保證以後都不在幼兒園尿尿了。」
說完,眼眶就有點紅紅的......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對他們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有的孩子膽子比較小,害怕和老師交流,也害怕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
為了逃避這個問題,哪怕遇到一丁點的小事在他們那裡也會變成大事,最後不得不把父母搬出來為他們「出面」。
為此,幼兒園的老師也表示比較頭大。認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因為,家長要求太多了。孩子的一點小事,在家中那裡就會被放大好幾倍。
想像一下,自己在家獨自帶娃的情景。再想一下,一拖二又會是什麼情景?一個班孩子那麼多,老師也不是鐵打的,偶爾也會有情緒。
面對那麼多孩子,老師也有手忙腳亂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哪個孩子尿褲子了,可以想像老師的心情會有多崩潰。
在此,並不是為老師開脫,只是想說家長也要適當的理解老師。家長和老師只有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才會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也是大家共同的目標,不是嗎?
有的孩子神經大條,有的孩子卻非常敏感。別人不以為然的事,敏感的孩子卻總能從中聽出弦外之音。如果你家孩子恰巧屬於比較敏感的那種也沒關係,畢竟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充分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
像孩子尿尿這種情況,父母也不能直接指責孩子,而要首先安慰他。使他從心底裡感到放鬆,並且認為其實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小事一樁。
同時,也可以把自己小時候類似的事情拿出來跟他分享。可以加大他對你的信任,這樣反而更容易說服他。
孩子因為尿尿這麼小的事情而不願意、甚至害怕和老師溝通,值得引起家長的注意。父母應該反思一下,是孩子本身沒有這種溝通意識呢,還是單純的只是怕老師?
如果孩子在家也有類似不願意表達、或者表達不清的現象,爸爸媽媽就要平時多注意加強他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請參照我後期的分享
相反,如果孩子在家各種溝通表達沒問題,那就要考慮是不是要鍛鍊一下他的膽量了。
※關於孩子膽小的問題,可以參照我之前寫的:
總之,孩子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麻煩的是不知道原因就不能「對症下藥」。只有找到真實原因之後,才可能從根源上解決孩子的實際問題,避免以後還會發生類似的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會有一個又一個困難,等待著他們去克服。在不斷的克服一個又一個問題,越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後,他們才能夠成長。
因此,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建議父母不要總想著第一時間替他「出頭」。要知道孩子總有長大,獨自面對社會的那一天。作為家長,不可能代替他完成所有的事。你說,對嗎?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