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習慣性地跟娃聊天。說著說著,她央求我明天給她請假,她不想上學。我問為什麼。她竟然抽泣著說:「中午睡覺時,我想去尿尿,但老師不給。。。要是我尿褲子了,乍辦呢?我不去上學了。」
然後嗚嗚地低聲哭泣。
娃今年上中班,上幼兒園以來,除了剛上學之初偶有怕生不願上學外,從不曾厭學,更沒有因啥事哭過的!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
意識事態的嚴重性,我先是認同她的感受。我安慰她說,不能尿尿,憋著肯定很難受,對不對?那你可以舉手跟老師報告上廁所嘛。然而,我猛然想過她之前提過,老師說上廁所不必報告,自己輕手輕腳去就行。
她則傷心地說,我剛起床,老師就批評我了。我只好安慰她,明天我跟老師說說去。可無論我怎麼好言相勸,她仍然斬釘截鐵要我請假。
我百思不得其解,要說憋尿這事傷身,是基本常識啊。老師哪會不準孩子尿尿的呢。而且孩子尿床了,還得換衣服、床單、搞衛生一堆善後雜事,哪怕是從減輕工作量的角度而言,也不會禁止啊。
等她睡後,我立馬微信聯繫老師,詢問是怎麼一回事。果然與孩子口供一樣,午睡可以去廁所臭臭或尿尿的,只要別影響其他小朋友休息即可。
接著,她提到我家娃極少午睡,但能安靜地躺著。但前天,她一直在撩身邊的同學,於是挨了批評。
可能平時多是表揚,偶然一次批評反而讓她印象特別深刻,可能也特別難受,所以娃鬧起情緒來了也足為奇。
噢,真相原來如此!
接著,老師真誠地給我建議,教我明天該如何安慰她、引導她;到了幼兒園,她也會跟孩子聊聊,對她表現好的地方多給個贊,由此消除批評給她帶來的負面情緒。
像這種小事,值不值得家長「大驚小怪」呢?處理得好,根本不是個事;處理不好,也許成為影響一生的負面烙印呢。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主角是個優秀的女孩子,可她卻過不好一生。因為,她小時候因為尿床,被媽媽責罵、羞辱!為了不尿床,她變得小心翼翼。然而,越是在意,越是不可控制。直到成年後,她也得穿著紙尿褲。處於極度敏感自卑的她,連男朋友也談不了。。。對於媽媽,她只剩下恨!
也許她是一個極端的個例。可是,我從中認識到了,對於孩子的小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
那麼,面對孩子突然的情緒起伏,家長應該怎麼辦呢?不妨試試以下的做法,親測有效哦。
01認同她的感受
當孩子哭著跟我們說一件事的時候,家長的態度很重要。
我沒有滿臉狐疑質問她,更不會劈頭蓋臉訓她一頓,而是認可她憋尿難受的感受。
只有認可她,才可以讓她覺得媽媽是同盟,可信的,可依賴的。然後,她才願意往下溝通。
事實確實如此。在得到我的肯定態度後,她將在幼兒園的過程說出來,包括她怎麼動、老師怎麼說,雖然她故意隱去了對她「不利」的部分,但至少她願意說,這才能幫我判斷接下來該怎麼辦。
相反,要是以責罵、訓斥的粗暴方式對待,孩子還會願意跟我們說出真心話嗎?
如果一次次這樣打壓,孩子的小問題日積月累得不到解決,遲早會越滾越大,最後變成危害孩子身心的毒瘤。
可現實當中,很多家長對小孩的事,真的不以為然。還笑嘻嘻道:「小屁孩子,能有啥事,別小題大做,哈哈。」
聞之,我往往傷心不已,替他家的孩子傷心。小問題的傷害有多大?各位家長,不妨閉上眼睛回憶過往,哪一件事曾讓你十分地悲傷?
我記得,初中時有個男生對我頗有好感,我如臨大敵般,擔心早戀這事會被老師訓話和同學閒話,可我不知怎麼處理,於是膽怯怯地跟媽媽說,有個男生怪怪的,他老是拿我作業看。。。話未完,媽媽先聲奪人,他是妒忌你!別管他!
先不管媽媽如何來的邏輯,但那一刻,我所有的疑惑、煩惱、委屈全吞回了肚子——她不是我可以求助的對象。從此,我再也沒有跟她提起這事。
但問題沒有解決,我這個別人眼中的好學生常常擔心因這事被扣上心思歪邪、作風敗壞的帽子而折磨得身心疲憊。
大人眼中的這件「小事」在當時對我是多麼的重要啊。如果媽媽給了我悉心的引導,我是不是不會跟那個男生絕交,作出了傷害他也讓自己後悔不已的行為?
為了避免重蹈媽媽的覆轍,我有了孩子之後,看了不少書,很誠意給大家推薦《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書。
我們無法天生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但我們可以選擇終身學習,讓自己成為每天都有進步的父母。願每一位家長終成孩子快樂成長的成全者,而不是害他們摔跤跌倒的絆腳石。
02主動跟老師溝通很重要
學校、老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呆得最長時間的地方莫過於學校,老師則是陪伴他們時間最長的人,甚至過於家長。他們承擔著塑造孩子品行、傳授知識、培養習慣等諸多職責。正因為如此重要,我們必須要跟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
在孩子上幼兒園以來,小問題還是時不時冒出來。該怎麼處理呢?我的原則是,跟老師形成統一戰線。
記得,有次我當幼兒園老師的妹妹氣呼呼跟我訴苦,班裡有個家長因為孩子排隊經常站在後排,她事前沒跟老師作任何反映,直接告到園長那裡。實情是,那個孩子吃東西慢,別人都排好隊了,她才來。總不能讓她生硬插到前面吧。
為點小事,家長不明就理就往園長告的做法,是否妥當呢?要是老師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孩子能有好果子吃嗎?說得不好聽,老師暗地裡給孩子以臉色,或是別的傷害行徑,這是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難道覺得老師拿了點工資,就該像僕人一樣伺候自己的孩子?倒不想想我們自己平時在家帶一個孩子都快氣到高血壓。人家老師面對的是少則20、多則四五十的熊孩子,多難啊?哪怕過程有一點做得不到,不也應該體諒嗎?
除非不幸遇到了敗類,那必須拿起武法律武器,跟他們對峙捍衛自身的正當權利。
所以,每次孩子從幼兒園回來鬧壞情緒了,我都會心平氣和跟老師反映,絕不是一上來就開火質問或持有成見。
事實也證明了,師者父母心。
孩子很幸運,遇到的都是細心且真誠的老師。她們毫無保留地告知事情的經過,還常常給我以專業的建議。
譬如,剛開學時,孩子不願上學。老師則建議我跟孩子一起看幼兒園上學的視頻或繪本,通過看故事的方式給孩子做思想引導,避免了孩子反感的枯燥說教。
還有,像這次孩子午睡打擾別人挨批評而不願上學的事,跟老師溝通後,她既教我如何告知孩子打擾別人睡覺的行為是不對的,又向我承諾,等孩子上學後,會跟她單獨說說,以解除她挨批評的心魔。
這樣,是不是皆大歡喜呢。
不但問題愉快地解決了,而且把問題變成了成長的契機,讓孩子知道破壞了規則得接受懲罰,以後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我們家長要做的,不正是讓孩子每次犯錯,都獲得成長嗎?
如果不真誠跟老師溝通,意氣用事,會有什麼結果呢?難以想像。
像我的一個親戚,她家孩子不省事,常常在班裡莫名奇妙打人,被人還手後,又哭天搶地。惹得老師煩惱不已。我親戚也頭疼,問題是她自個兒徹夜無眠唉聲嘆氣,卻從不跟老師溝通,以致於老師都對她有意見了,說得她好像對孩子不聞不問一樣。
沒有溝通不了的難題,只有不願意溝通的家長。
我相信人心肉做的,況且師者父母心,只要自己願意與老師真誠溝通,孩子的問題就不會成為讓你吃不下、睡不著的糟心事了。
03寫在最後
我記得一位得過「南粵優秀老師」稱號的親戚說過,他最怕家長對他說,孩子交給您,我就放心了。因為,在他職業生涯裡,所見過的優秀孩子,不僅是學校教育的結果,而是孩子的主動、家長的配合和學校的負責,三者缺一不可。要是家長甩手不管,三足鼎立缺了一腿,孩子哪怕學業有成,但付出的努力定是別人的數倍。
對於幼兒來說,學習成績不重要,關鍵在於品行的塑造、規則的認識、常識的學習和習慣的培養等,這些虛無的東西甚至比知識還重要,我們可以忘記牛頓三大定律,但是在幼兒園學得的規則意識、行為習慣卻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啟蒙教育責任重大。作為家長,大家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承擔這個重任呢?如果有,請不要自滿,社會瞬息萬變,孩子時刻在長,咱們要與時俱進地學習,以追上孩子的腳步。
如果尚且不具備這個能力,那趕緊開始學習。現在網上的育兒資源,或是經典育兒書籍多了是,找三兩個課程或是書來看,我都覺得大受裨益了。
曾經的我,在育兒知識方面也是一窮二白;但只要邁開了艱難的第一步,以後的事,就像坐一列沒有終點站的火車,不管是吭哧吭哧,還是轟隆轟隆,都在育兒之路上不知疲倦地奔跑前進。
如果大家需要了解相關育兒資源,可以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