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妍妍買過一本繪本,叫《我和老爸》。
裡面的內容是這樣的,小恐龍羅力和老爸生活在一個小島上,老爸很會陪他玩。有一天,老爸想要自己獨處看會兒書,羅力就只好一個人了。
羅力覺得好無聊,於是就開始了一個人的大冒險,收拾好東西就出發了。
剛出門就遇到了一個難題,過不了河,因為老爸不允許他一個人過河。後來他在河面找到了可以踩的石頭,終於安全的過河了。
在叢林裡走呀走,羅力又遇到了一頭野豬,他很害怕,但是決定勇敢的面對,於是發出了響亮的叫聲,把野豬嚇跑了。
又走了好遠,該吃飯了,但是他忘記帶飲料了,正打算就不吃午飯的時候,突然樹上掉下來一個椰子,摔成了兩半,羅力很開心自己一個人找到飲料了。
吃完午飯,沒想到又下起了雨,羅力到處找躲雨的地方,終於找到了一塊地方可以讓自己不被淋溼。
暴雨過後,天空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羅力很開心,想和老爸一起分享,突然想起來老爸還在老遠的家裡呢 ,就決定回去告訴老爸自己一個人就找到彩虹這件事,因為平常都是老爸幫找的。
看似所有的事情都是羅力自己一個人完成的,事實上,河裡的石頭、嚇跑野豬的「嗷嗷」聲、落下的椰子、躲雨的地方都離不開的幫忙 ,當然都是隱形的。
羅力並不知道,從一開始出門,老爸就一直在跟著自己了。
羅力的老爸想要獨自呆一會,羅力不想打擾老爸,就決定自己一個人出去玩,這應該是羅力第一次獨立出門。
羅力老爸顯然是知道羅力在想什麼的,但是他沒有粗暴的喝止,而是讓羅力自己去做想做的事,然後跟在身後保護他。
後來羅力一路小跑回去要告訴老爸一路上發生的有趣的事情,然後又告訴老爸以後出門一定會告訴他,我想這一定是在老爸的循循善誘下,羅力自己得出的結論。
這樣的結論,一定是讓羅力自己心服口服的,我相信以後羅力也一定能做到。
我很喜歡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易中天說,他教育女兒的指導思想就是「無為而治」。
有人覺得「無為而治」不就是什麼都不做嗎,那怎麼能行呢,孩子會無法無天的。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奉行這一思想的漢王朝開國皇帝不是當的太容易了嗎,天天吃喝玩樂就好了,哪裡還需要理會什麼朝政嘛。
事實上,我們知道根本就不可能,哪一個整天忙著吃喝玩樂的皇帝最後不是把自己的天下拱手於人了?
在我的理解裡,「無為而治」就是像羅力老爸這樣,看起來什麼都不管,由著羅力自己一個人去體驗,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保護著羅力,讓他免受傷害。
在繪本裡可以看到,老爸為了保護羅力,全身上下,灰頭土臉。
讓羅力自己一個人門,再跟在身後保護他,雖然很累,但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中的一切,讓他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這樣所體驗到的東西才能根植於他的思想中。
你總是跟一個小孩子說「燙,不能摸」,孩子依然躍躍欲試,索性,就在可控安全範圍內讓孩子直接體驗一下燙的感受,下次他肯定就不碰了,你一直阻止他,不讓他去感受,他是不明白燙的意思的,當他體驗到燙感覺不舒適時,他本能的就會逃離。
很多時候,父母們很怕孩子受到傷害,就不允許孩子玩這個,不允許孩子做那個。家長的確需要注意保護好孩子的安全,但不應該以此為由限制孩子自由活動。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身邊的一切都可能成為危險品,哪怕只是一個塑膠袋。但是,保護孩子最好的辦法,並不是限制孩子,而是家長在做好看護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如何安全的玩。
有段時間,妍妍特別喜歡跟我一起做飯,看我切菜,她也想要試試。於是,我就讓她抓著刀柄,我抓著她的手並握住刀柄,然後一刀一刀慢慢的切。
同時告訴她,「刀很厲害,可以把肉切開,另一隻不切菜的手要離刀遠一點,只有媽媽在的時候,寶寶才可以拿刀」,她懵懂的點點頭,但也的確沒有隨便碰過刀。
蒙臺梭利認為,讓孩子服從成人的意志,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恥的錯誤。這會產生一種後果,即兒童的膽怯。
她在書裡還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平日裡由保姆看管,保姆不允許她玩水。有一次,她去鄉下的外婆家,看到外婆院子裡有一個水龍頭,她就想去摸,但是手伸到水龍頭旁邊卻停下了,外婆和她說:「沒關係,你把水龍頭打開吧」。
女孩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放棄了,她說,「XX(那個保姆)不允許。」
這種思維的桎梏對孩子的影響竟然這麼深,即便說話的人不在身邊,卻通過思想牢牢緊固著一個人。簡直就像是一把枷鎖,鎖住了孩子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
有一天傍晚,妍妍在樓下和隔壁單元的一個小姐姐一起玩飛盤,妍妍發明了一個玩法,就是把飛盤放地上然後她們兩個來搶,然後她媽媽就叫她去搶飛盤,但是每次都被妍妍很快地搶走了。
那個小女孩其實也看到地上沒有飛盤了,但還是要走過來,再往地上摸摸,似乎很留戀的樣子。
然後跟她媽媽說為什麼沒有飛盤了,然後她媽媽很溫柔地說:「被妹妹搶走了呀,地上很髒吧!」
妍妍扔多少次,她就重複多少次,我感覺那個小姑娘真正想做的就是摸摸地,但是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心願卻要藉助各種藉口來完成。整個人也顯得怯生生的,媽媽說一下她才動一下,真的有點像那個算盤珠子。
如今連無人超市都出現了,在未來,孩子不僅要與人競爭,還要跟機器人競爭。一個從小就只能活在大人允許範圍內的孩子,將來如何發展出創新、創造的能力呢?
前兩天,妍妍用撲克牌做了一本書出來,又把我這個當媽的給驚訝到了。
那天,我們倆在帳篷裡玩撲克牌,玩著玩著,她就開始把撲克牌對摺,說要做書。我只當她說著玩的。折了一會,她喊我幫忙一起折,我就幫她折,折了一些以後她說夠了。
然後我有事情就離開帳篷了,過了會兒,她拿著一摞牌過來,讓我用膠帶纏上,說總是會掉。我就幫她纏上了,完成之後,發現,竟然真的跟一本書一樣。
然後她就把書擺到書架上,說這是「Maisy」的書,不是真的書,那些才是真的書。
說實話,我真想不出來撲克牌還能做書。
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的發展受「心靈胚胎」的指引,可惜我們無法破譯孩子的心靈密碼,那麼,我想最好的做法就是不破壞吧。
真的愛孩子,就給他自由吧。讓孩子按著「心靈胚胎」的指引,集中精力發展自己,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跟成人的鬥爭上。
尹建莉說,自由的人才最自覺。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控制自己。一個不被信任、總是被當小偷一樣提放的孩子,很難發展處誠信、自尊的品質。
心理學上有一個暗示效應: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
同樣的,你的行為方式和語言如果給孩子傳導的是積極正面的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被信賴、自尊自愛的人,那麼他自然會朝好的方向去發展;反之,如果傳導出來的是負面的、消極的暗示,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不自覺的,必須受人看管的,那麼他就會朝著那個方向去發展。
有一天,我和妍妍爸,還有她奶奶一起陪她看視頻,她看完一集就把電腦關了,她奶奶很納悶,問:「怎麼把電腦關了?」
她爸爸回答奶奶:「妍妍已經看完啦。」
每次看的時候,我都會和她說好,就看一集,然後就自己關掉哦。有時候,她會多看一集,我一般不會說她,也不會強制關機。就說再看一集就關,看完後,她一般就會關掉,也不需要我多費唇舌。
盧梭說:只要把自由的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遠遠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法則。
看起來,讓孩子聽話要比給他自由好管的多,但事實上,只要你真正理解了自由的含義,真正放手了,其實一點兒也不難。
記得妍妍一歲多的一個深秋天,院子裡有一灘水,她想踩,我沒有答應,因為天氣很冷,我怕她著涼,結果她偏偏跟我犟上了,就要踩,我氣的把她鞋子襪子脫了,讓她站在水裡,她真的就站裡面了,眼睛裡汪著淚水倔強的看著我。
後來沒辦法,我給她換好了乾淨衣服後,因為也沒有小靴子,我就找了2個塑膠袋套在她腳上,讓她去踩水。
踩了沒多久,她就心滿意足的讓我把塑膠袋拆了,小眼神滿是喜悅,再也沒有那種倔強的神情了。而我也不用跟她置氣了,看她跳的那麼開心,我自己也不由自主的心情好起來了。
自由就好像是空氣,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卻不能少。離開了自由的教育,就好比養在籠中的金絲雀,雖然生活安逸又舒適,卻沒了靈魂。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妍小妞016)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