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紅豔
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文表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
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比上年減少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是2000年至今的最低值。
總和生育率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位婦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數量。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被認為需達到、保持兩代人口基本平穩,總和生育率至少達2.1,而1.5被認為是警戒線,低於1.5,很可能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基於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的變化
數據來源:1953、1964、1982、1990、2000、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
我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已由建國初期的6.05降低至2010年的1.18,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如果參考抽樣數據,2015年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已降低至1.047,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的一半。儘管考慮到漏報等一系列可能的誤差,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總和生育率不會超過1.5(參考2.1的世代更替水平,1.5的總和生育率意味著每隔一代人出生人口數將減少30%,兩代人將減少49%)。
嚴重少子化的人口新常態
從國際經驗來看,日本是全球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早在1988年就進入初始少子化階段,1999年已出現嚴重少子化,彼時日本的人均GDP已高達3.60萬美元。而英國、韓國於2006年、2007年相繼進入嚴重少子化階段,此時人均GDP分別也已達到4.43萬、2.31萬美元。與此同時,法國和美國儘管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人口結構卻保持相對健康,目前仍處於初級少子化階段,尚未出現嚴重少子化。
1982-2016年中國少兒人口總規模及其佔比變化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2017
從中國發展實踐來看:
90年代以來,中國人口發展歷經少子化預備階段、初始少子化階段和嚴重少子化階段。
1990-2005年中國少兒人口佔比始終高於20%,尚未進入少子化階段。
2005年開始進入初級少子化,2006年少兒人口佔比降為19.8%,首次低於20%
2010年,我國少兒人口佔比降為16.6%,首次低於18%,呈現出現嚴重少子化,發展速度之快,全球罕見。
中國的孩子是少了,但財富並沒有起來,換句話講,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少子化是未富先少,中國進入嚴重少子化時人均GDP僅為4561美元,遠低於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未富先少的後果是中國的人口發展不但要面臨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加劇、需求減少、消費不足、經濟下滑等問題,而且還將嚴重威脅國家目前的養老金和醫療體系,弱化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能力。
北方省份少子化壓力更大
以秦嶺淮河為界限,北方地區(包括北京、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15個省級行政單元)少兒人口佔比為15.96%,而南方地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16個省級行政單元)少兒人口佔比為16.94%,較北方省份整體高出1個百分點。如果僅考慮胡煥庸線以東區域的情況,則北方省份少子化問題將更加突出。
全國少子化最嚴重的省份包括江浙滬、京津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東北地區。儘管究其根本,都是「超低生育率」惹的禍,但兩類區域面臨的情況又不盡相同。經濟發達地區因其持續的人口淨流入,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衝由於少子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但東北地區卻是人口少子化、老齡化和人口嚴重外流同時出現,整體來看已深陷人口危機。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東北地區工業化起步早,大量的國企在給東北人帶來令人羨慕的鐵飯碗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嚴格的生育管制,再疊加城鎮化、養育成本等因素,直接導致其生育長期低迷,人口增長趨於停滯。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黑吉遼三省的總和生育率分別僅為0.75、0.76、0.74;據2015年人口抽樣數據,東三省人口出生率均已低於7‰,還未達到日本平均生育水平(8‰)。
結語
從國際經驗來看,全球還沒有哪個國家在經歷少子化後實現「觸底反彈」,也就是說即使全面放開生育,中國生育率也將持續低迷。人口老齡化卻在急速發展,再加上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未來我國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超少子化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