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坐電梯下樓的時候,碰到一位奶奶帶著三歲左右的孫女兒也下樓。小女孩先是不停地晃動身體,隨後兩條腿緊緊夾在一起,後來又把兩條腿交叉站立,滿臉憋得通紅。
有孩子的家長都有這種經驗,看到孩子這副表情明顯就是想尿尿,而且快憋不住了。看到孩子憋得難受,但是奶奶又沒注意到她的情況,我就問小女孩,是不是想尿尿。小女孩看看我,邊搖頭邊說「不尿」。
小女孩的奶奶聽到了,沒想到她的第一反應是很生氣地先罵了孩子一句。隨後電梯正好到達,門一打開,奶奶就生氣地拽著小女孩出了電梯,一邊走一邊訓斥她,「為什麼在家不上廁所?有尿就說啊,沒長嘴嗎?」
看到小女孩奶奶的行為,我立馬明白小女孩憋尿的原因了。想起孩子憋得滿臉通紅,仍舊說不尿尿的樣子,那眼神裡分明是害怕,害怕受到家長的訓斥。
寧願尿褲子也憋著不尿,這種情況多發生於兩三歲的孩子身上。除了上述的這種情況,孩子憋尿的行為背後,還有其他原因。
孩子寧願尿褲子也憋尿不說,通常有以下三種情況。
【害怕家長斥責】
有些家長就像上述事件中的奶奶一樣,孩子沒有及時主動地說尿尿或者是在家裡沒上廁所,出門又想上廁所,就會不停地埋怨孩子,甚至是斥責孩子。
家長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更加害怕,即便是有尿也不敢說出來。如果孩子實在憋不住尿褲子,家長又是新一輪的埋怨和斥責,這樣會加深孩子的恐懼,之後再想上廁所還是不敢跟家長說,陷入惡性循環中。
【貪玩忘記上廁所】
兩三歲的孩子正是貪玩的年齡,一旦玩起來,其他的事情都顧不上。不少家長都反映,孩子在玩的時候,有時候玩著玩著就尿褲子了。
孩子因為貪玩,會故意憋尿或者是忘記上廁所。隨著年齡增長,這種現象會漸漸減少。
【環境改變不適應】
還有一些孩子,憋尿是因為環境的改變。比如出門在外不願上廁所,或者是在初入幼兒園的時候也不願意去廁所。
因為環境的改變,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壓力。有些孩子還會因為外面的廁所,不如家裡的整潔衛生,而拒絕上廁所。
不少孩子在兩三歲左右的時候,會出現刻意憋尿的行為,如果經常這樣,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於孩子此類行為,家長要有耐心地去慢慢引導孩子。
家長在引導孩子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方式。
忌責罵。
即便孩子是因為憋尿導致的尿褲子,家長也不要去埋怨和責罵孩子,否則會讓孩子在下一次想上廁所的時候,還是不敢說,會繼續憋尿。
可以耐心地跟孩子講,如果尿到褲子裡,是非常不舒服的。如果想上廁所,就一定要告訴家長或老師,不要憋著。
當孩子看到家長,並沒有因為自己憋尿的行為或者是尿褲子而生氣,就會放鬆下來,逐漸去改變憋尿的行為。
忌嘮叨。
在孩子玩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去提醒他,是否要上廁所。但是不要不停地嘮叨反覆提醒孩子,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這樣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適當的提醒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在他們正在玩得起勁的時候,很容易忽略掉上廁所這件事。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日常上廁所的頻率,適當地去提醒他。
對於2~4歲的孩子來說,憋尿也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因為在這個階段隨著括約肌的發達,生理上的改變也引起了心理上的變化。孩子開始能夠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從而獲得心理上的一種滿足。
處於肛欲期的孩子,一般情況下,很快就會度過這一時期,但是如果家長給孩子的壓力太大,就容易延長這個階段。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本是生長發育過程當中的正常現象,家長一旦過於焦慮或者是過分關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面對孩子刻意憋尿的行為,家長首先在自己的情緒上要放鬆下來,冷靜地對待。並且要有耐心地引導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可以順利並且快速地度過這一階段。
我是咩小胖,育嬰師早教師更是寶媽,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優質作者。有著多年早期教育經驗,為家長提供個性化教育指導。歡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育兒更要育己,讓我們跟寶貝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