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整個愛心獻給孩子,將美好德行傳給孩子。以真正其心,以善誠其意,以美修以行。
文章類型|育兒心經
文章字數|3018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孩子不會獨立上廁所,真的是長時間穿紙尿褲嗎?
作為一直堅持科學育兒的媽媽,我當然不相信這樣的說法。但前兩天寫了一篇關於孩子被尿後的文章——《這種新的尿尿方式這是在破壞孩子的排便系統,很多家長都樂了》,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告訴家長,孩子如廁訓練要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但看了很多留言後驚訝地發現,大家的關注點都是:孩子尿褲子的原因是因為穿紙尿褲的時間太長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們身邊竟然有那麼多家長誤解了紙尿褲的存在,他們認為3歲以上的孩子還尿褲子,或者在幼兒園還尿褲子一定是穿紙尿褲的時間太長了。
只能說家長知識有限,但這樣的"鍋",尿不溼是不能背的。
紙尿褲長期影響孩子自主如廁
雙胞胎實驗告訴我們,孩子的發展需要遵循客觀規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塞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同卵雙胞胎爬樓梯。
兩對同卵雙胞胎在46周大時接受了爬樓梯訓練,每天練習爬樓梯10分鐘。另一個在53周時開始爬樓梯,也是每天爬10分鐘,一直到54周。這意味著早期的孩子做了8周,晚期的孩子做了2周。在練習的最後,哪個孩子爬樓梯的水平更高?可能很多人都認為一定是長時間的練習,但最後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兩個孩子爬同樣高度的樓梯,長時間練習的孩子用了20秒,而只練習了兩周的孩子用了10秒。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46周才開始練習的孩子,身體上還沒有準備好,所以雖然需要的時間更長,但效果並不理想,相反,2周才開始練習的孩子,開始練習時身體已經準備好了,所以練習的效果會更好。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兒童自身能力的發展需要尊重身體發展的客觀規律。
很多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排便系統需要經過四個階段才能學會完全掌握獨立如廁。假設寶寶的膀胱是一個可以盛水的杯子,尿道括約肌是蓋子,那麼寶寶的排便系統需要經歷四個階段。
嬰兒階段,括約肌未發育好,每次出杯(膀胱)時都會有水溢出;
當杯子(膀胱)充滿時,括約肌受到刺激,向大腦發出信號,就會發出上廁所的指令。
孩子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孩子會努力憋尿,他在探索自己膀胱的最大容量,所以很多孩子又會尿褲子。也就是說,孩子進入了肛門期,很多家長開始把這種行為歸咎於穿紙尿褲的時間過長。
孩子真正控制自己的身體,他知道膀胱尿量達到什麼時候,他就應該去上廁所,大腦會給孩子預留上廁所的時間。直到這個時候,孩子的括約肌才可以說完全發育成熟,孩子的括約肌發育才不會因為孩子經常穿紙尿褲而停滯。
因為尿不溼文化在國外發展較早,一般國外的孩子都要穿尿不溼到3歲,為此,我還特意問了在美國長大的親戚。而很多遊樂場也會規定3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穿紙尿褲,所以是否穿紙尿褲,孩子能否完全學會獨立上廁所,都需要到3歲以後。
為什麼孩子過了3歲還會尿褲子?
很多孩子在3歲以後或者上幼兒園以後,卻開始頻繁尿褲子,可能就是這三個原因,與尿布無關。
人為因素幹擾了兒童括約肌的發育。
在孩子完全掌握自己的如廁之前,需要不斷刺激膀胱充盈的括約肌,就像孩子練習走路一樣,需要不斷練習掌握每一步的力度和腳伸出的次數。但如果在尿液不斷排出之前,膀胱沒有充盈,就會導致孩子對膀胱的抓握力較弱,尿道括約肌的發育就會滯後,最明顯的就是孩子一旦開始沒人提醒,就突然開始尿褲子,尤其是上幼兒園後,老師也不會刻意提醒孩子。
孩子進入了肛門期。
孩子泌尿系統的成熟會經歷四個階段,在第二個階段,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很多孩子都能說出自己想上廁所,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已經完全掌握了自主上廁所。這是因為很多家長不知道,每個孩子都會經歷肛門期,也就是孩子排尿系統的第三個階段,一旦孩子進入肛門期,就會開始出現頻繁脫褲排尿,甚至拉褲子、憋尿和大便的行為。
如果孩子之前已經能夠獨立上廁所,突然出現上述情況,說明孩子正在經歷肛欲期,而這種情況多發生在1-3歲,與穿紙尿褲無關。
孩子進入了肛欲修復期。
在《好好理解童貞》一書中,作者胡平說,人類被拖延的發展過程總是會被修復的,如果在前一發展階段構建的"基本模式"存在缺陷,當下一次發展來臨時,就會給"基本模式"一個修復的機會。
也就是說,孩子肛欲期的發育過程被破壞,肛欲期會延長,孩子的身體會迎來一個修復的過程。如果家長在孩子肛門期有以下行為,孩子很可能再次進入肛門期修復階段。
強迫兒童上廁所;面對孩子尿褲子總是進行打罵;面對孩子的褲子,孩子總會被羞辱,甚至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斷質問孩子。以上家長的行為都會影響到孩子肛門期的延長,而這種延長往往是間歇性的,一旦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沒有家長和家人的監督,肛門期的修復就可能"加重",到一定時候就會特別嚴重。
什麼樣的孩子排便系統最容易出現問題?
很多家長會留言說,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有小便,身體沒有問題。還有人說,我們是把尿帶上來的,不是一樣很健康嗎?還有人說,幼兒園是提醒孩子定點排便,難道幼兒園也有錯嗎?
並不是所有被尿過的孩子都會有排便問題,在《善解童貞》一書中,作者胡萍提到,有排便問題的孩子會有三個共同的特點:
特點一,由長期(長期)把尿或長期定時提醒排便的兒童;
特點二,由孩子的持續性尿,"持續性"是指大人幾乎控制了孩子的每一次尿,時刻關注著孩子的尿;
特點三,定時定點排尿,按照大人的意思要求孩子排便。
並不是所有被提醒或定點小便的孩子都會出現排便問題,有些家長不嚴格,或者孩子自己找機會修復,孩子的排便系統很快就會改善。
此外,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而僅憑目前的身體狀況,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髮育甚至人格發展都可能受到影響,卻往往被忽視。
如何防止孩子尿褲子?
分析真正的原因,我們可以知道,孩子之所以尿褲子,與括約肌發育的滯後和肛欲期的破壞有關,所以想要避免孩子尿褲子,家長正確的做法是不影響孩子括約肌的發育,不打擾孩子肛欲期的表現。
給家長的建議:
首先,1歲前的寶寶不要進行大小便。1歲前的寶寶小便危害較大,今天很多家長已經有了共識;
第二,1-3歲的寶寶不要定時定點、強迫性地提醒孩子進行排便。
小便的特點是頻繁、有規律、強制性地讓孩子上廁所,很多家長說,每次看到孩子有沒有尿意,或者我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就會觀察孩子的表情,每次預計時間差不多了就提醒孩子,這樣的行為不是真尿。因為家長提醒孩子注意孩子發出的信號,並不頻繁地、強制性地讓孩子上廁所。
第三,面對孩子的褲衩和褲子,請充分包容和接受。
面對孩子尿溼褲子,很多家長表示不會責怪孩子,但會問:你為什麼不上廁所,有些問題是下意識地問,但對孩子來說,任何指責或追問都會增加心理負擔,可能會延長肛門期或肛門修復期。
如果想要完全接受孩子的行為,父母最好不要做以下行為。
不批評、不指責、不羞辱;不要用問題來問孩子為什麼;不要給孩子提建議,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要打斷孩子憋尿或大便的過程;面對孩子頻繁的尿尿,儘量忍耐自己的情緒,平靜地幫孩子換上乾淨的褲子,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很多家長難以控制孩子頻繁尿尿後的情緒,但家長情緒起伏越大,孩子可能尿褲子越厲害。
曾經在我女兒2歲多的時候,因為對肛欲期的不了解,再加上面對孩子頻繁的尿褲子,我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尿褲子經常生氣,直到孩子3歲多的時候經歷了肛欲期的修復,為了更好的幫助孩子,我去看了更多的科普書籍。
時至今日,仍然有那麼多的家長仍然認為孩子尿褲子的根本原因是尿布,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更多的家長認識到孩子尿褲子的根本原因。
用我的細心、耐心和愛心、換您的安心、放心和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