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始"反擊",澳媒稱戳中了澳大利亞的要害

2020-06-16 成都融媒體快報

來源:澳財網

中國開始"反擊",澳媒稱戳中了澳大利亞的要害

24歲的唐同學在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主修金融專業,他在澳大利亞學習了兩年。由於澳大利亞在2月1日迅速禁止從中國出發的人士入境,唐同學在登機前,航班被取消,他被迫繞道泰國,然後輾轉回到了墨爾本。

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今年上半年的大學課程基本上都是網課,唐同學準備在下個月重返校園。他只是成千上萬個中國留學生中的一個代表。但是,在Woolworths超市的經歷讓他大感震驚。

他說:&39;中國病毒&34;

《澳洲金融評論報》表示,唐同學的切身經歷就是為什麼中國文旅部、教育部要警告遊客和學生遠離澳大利亞的原因。

但是,莫裡森政府否認澳大利亞存在種族主義問題,並擔心北京方面就澳大利亞呼籲新冠病毒獨立調查而進行懲罰。

《澳洲金融評論報》在文章中表示,無論何種方式,澳中不斷升級的外交緊張關係對於澳大利亞旅遊業和大學來說都是個壞消息。

旅遊業和教育出口是澳大利亞的第三和第四大出口創匯產業,收入每年超過800億澳元。

中國開始"反擊",澳媒稱戳中了澳大利亞的要害

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這些行業實現創紀錄的收入奠定了基礎。2019年,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遊客來源國(130萬人)。儘管增長已開始趨於平穩,但預計在多年內仍將是一個重要的市場。

中國開始"反擊",澳媒稱戳中了澳大利亞的要害

然而,中國多部門在6月上旬向遊客和學生發出了旅行警告,並表示稱在新冠疫情期間,澳大利亞有針對亞洲人的&34;。

對於一個已經在全球健康危機中苦苦掙扎的經濟體而言,這也敲響了警鐘。

旅行警告發布之後,澳大利亞企業和各級政府開始充滿了疑問。這些疑問包括:

中國是否真的會讓澳大利亞的旅遊業停擺?對於渴望接受國際教育、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他們真的會放棄澳大利亞而選擇英美,或者加拿大的大學嗎?

沈先生(音譯James Shen)在墨爾本經營一家專門接待中國遊客的旅行社。他表示:&34;

&34;

在文旅部於6月5日發出旅遊預警,敦促14億公民不要前往澳大利亞的三天後,教育部呼籲學生保持謹慎,並重新考慮在澳大利亞學習的計劃。兩種警告都帶有以下說明,即澳大利亞歧視和種族襲擊&34;增加。

整整一周,中國100多家報紙、社交媒體中都反覆出現了此類警告。

一位前澳大利亞外交官評論:&34;

是真實打擊還是政治威懾?

旅行警告只是對澳大利亞出口商的最新打擊。而在此前,中國已經暫停了對四家澳大利亞牛肉企業的進口,並對大麥徵收超過80%的高關稅。

中國開始"反擊",澳媒稱戳中了澳大利亞的要害

今年四月,在接受澳媒採訪時,中國駐澳大使成競業表示,澳大利亞推動所謂&34;的努力是&34;,並可能導致中國遊客和學生對這個國家產生不好的想法。

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澳大利亞國際邊界仍處於關閉的狀態,這些舉措不會立即產生影響。對於這場政治糾紛的真正影響是否會在明年爆發,並導致中國遊客人數的永久性變化,澳大利亞旅遊經營者和教育代理商存在分歧。

這並非中國首次採用旅行警告手段。

去年,在加拿大拘捕華為高管而發生爭執之後的幾個月中,申請加拿大十年籤證訪問的中國遊客人數減少了一半。然而,與澳大利亞旅遊業潛在影響最相關的案例研究是在2017年。當年韓國部署了薩德反導系統,隨後中方赴韓團體旅遊中止。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際關係高級講師Darren Lim說,該禁令使韓國經濟損失了約156億的收入。2017年,中國遊客人數下降了48.3%,對免稅店、賭場、連鎖酒店、零售業甚至整形醫院造成了巨大影響。

中國開始"反擊",澳媒稱戳中了澳大利亞的要害

中國遊客2016、2017年赴韓旅遊數量月度變化

Lim認為:&34;

&34;

林還表示,中國消費者重視質量而非政治。他指出,旅遊和學生警告的短期影響微乎其微。因為無論如何邊界都是封閉的,另外,對於已經入學的學生而言,他們也具備完成學位的動力,即使這意味著推遲一個學期或遠程學習。

中國的旅行警告並沒有禁止其公民前往澳大利亞,也沒有宣布禁止旅行團前往澳大利亞。儘管如此,旅行社的從業人員表示,有存在實施相關實際措施的可能性。

中僑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汪永紅說:&34;

旅遊警告是澳大利亞旅遊業最不想要看到的事情。澳大利亞旅遊業已經從1月份的山火和新冠病毒爆發中遭受了嚴重損失。

中國海外留學市場全面萎縮

與此同時,新冠疫情還導致大學的新生人數崩盤,讓該行業損失了48億澳元。

全球新冠疫情爆發的背景下,身著隔離衣逃離歐洲和美國疫情的學生,讓不少中國家長心有餘悸。他們表示對於再次將孩子送往海外將更加謹慎。

中國開始"反擊",澳媒稱戳中了澳大利亞的要害

3月份,中國學生從雪梨機場回國

另外,中國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疫情的衝擊,這意味著不少家庭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減少了。而旅行警告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但是,中國家長們的替代選擇正在縮小。美國正在取消一些中國學生的籤證,加拿大和英國也與中國有著不小的分歧。

教育代理機構JJL Education的留學顧問Chen Ye認為:&34;

&34;

上海海外國際教育服務中心的留學顧問Mark Zhang則樂觀一些,他說&34;

儘管如此,整個行業仍然非常擔憂。《澳洲金融評論報》援引一所澳大利亞大學的匿名消息人士表示,他們估計2021年來自中國學生的入學率將下降40%。這意味著到2021年底,收入損失可能會超過60億澳元。

中國開始"反擊",澳媒稱戳中了澳大利亞的要害

中國學生佔澳大利亞國際招生人數的近30%,而他們的&34;(通過高達10萬澳元的學位課程)為澳大利亞在醫學、太陽能和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研究提供了支持。

據估計,多達70%的澳大利亞大學研究經費是由國際學生直接支付的費用資助,中國留學生迄今為止佔據最大的份額。

IBISWorld的詹姆斯·考德威爾(James Caldwell)發布報告稱:&34;

該報告指出,澳大利亞大學受益於籤證法律條文規定,後者允許國際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可以留在澳大利亞工作兩年,其中一部分人還能得到永久移民的機會。

澳洲旅遊業者目前仍保持樂觀

在澳大利亞,如果中國遊客不來,將對旅遊業經營者形成比新冠疫情更為直接的挑戰。但相關從業者對中國的警告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對中國旅遊業蓬勃發展多年所敲響的警鐘。但也有另一部分人認為,很多自由行的遊客不會被警告所左右,會繼續湧向澳大利亞。

中國開始"反擊",澳媒稱戳中了澳大利亞的要害

雪梨海港大橋攀登公司(Sydney Harbour BridgeClimb)創始人兼負責人David Hammon說:&34;

Hammon家族還在藍山山脈擁有Scenic World旅遊公園和纜車服務,由Hammon的妹妹安西婭·哈蒙(Anthea Hammon)擔任董事總經理,她還是目前正在建設中的西雪梨機場的董事會成員。

相比雪梨國際機場受到每小時80個起降班次的限制,Hammon表示:&34;

澳大利亞前旅遊局常務董事約翰·奧沙利文(John O&34;10-15%或5-10%&34;中國遊客對澳大利亞深深著迷,包括食物、人文、環境、新鮮空氣和廣闊的空間等等,他們只是想成群結隊來玩。&34;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那樣大規模和快速地發展,這是非常不尋常的。中國的入境遊客人數從2000年的不到20萬人增長到2019年的130萬人。幾乎所有其他市場的增長和真正整合都需要相對更長的時間。"

預計到2026-27年,中國遊客到澳大利亞的人數將達到390萬人。未來10年內平均增長率為11.9%(根據澳大利亞旅遊局的數據)。鑑於此,澳大利亞旅遊業正在祈禱中國的自由行遊客無視警告,繼續來澳旅遊。

「這是不切實際的想像嗎?」《澳洲金融評論報》最後質問道。

相關焦點

  • 22日,德國代表在聯合國對華發難,耿爽火速反擊,一句話戳中要害
    12月23日,新華社報導稱,聯合國安理會12月22日就伊朗核問題舉行視頻公開會,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當天在會上發言,呼籲推動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儘快重回正軌,並敦促美方早日無條件重返協議並恢復履約。然而就在這種討論國際重大問題的特殊時刻,德國常駐代表霍伊斯根卻在此次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對華發難,在自己的發言環節中,就所謂的「康明凱案」發出一些怪聲,妄稱康明凱在中國受到不公正待遇,中方應儘快將其釋放。因此,耿爽當場要求再次發言,對霍伊斯根的有關謬論火速進行反擊,一句話就戳中其要害。
  • 第二波反擊來襲!澳大利亞哀鴻遍野,莫裡森:禁令這麼多令人憤慨
    有記錄以來,中國市場一直備受澳大利亞青睞,更是成為該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現階段,受到國際形勢影響,澳洲出口業受到重創。兩波反擊依次推進中國對澳大利亞第二波反擊來襲,據觀察者網報導,12月初,有關部門按照審查要求對進口肉類進行重新評估,之後一家澳洲肉類企業受到限制。
  • 澳大利亞要把中國告到WTO 澳媒潑冷水,澳農叫苦
    圖源:Getty海外網12月17日電 澳大利亞政府16日宣稱要就中國對澳大麥徵收關稅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然而澳媒指出,裁決過程將曠日持久,且可能沒有效果。澳農民也擔心訴訟期間的長期對峙將造成更嚴重的經濟損失。澳大利亞《新日報》15日刊文稱,WTO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對中澳貿易爭端做出裁決。貿易訴訟可能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而且可能沒有什麼效果。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羅蘭·拉賈表示,訴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解決辦法。中國歷來遵守WTO判決結果,但判決需要很長時間。
  • 不再口頭警告,中國強硬反擊後,澳大利亞提出請求,中方立場堅定
    近期,澳大利亞一些政客頻頻在涉華議題上做出錯誤言行,導致中澳關係跌至低谷。眼看澳大利亞的出口經濟遭受重創後,這些澳政客開始踩「急剎車」了。善於「變臉」的澳總理莫裡森近日表示,他對中澳之間展開對話充滿期待。
  • 澳大利亞稱中國發旅遊警告「缺乏事實根據」,結果連澳媒都不買帳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5日晚發布公告稱,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大利亞國內對華人和亞裔的種族歧視言行和暴力行為現象明顯上升,因此提醒中國遊客切勿前往澳大利亞旅遊。澳大利亞政府6日反駁中方的說法「缺乏事實根據」,但卻被多家媒體提供的案例和數據「打臉」。澳媒的分析則認為,中國發布的旅遊警告是對澳大利亞「懲罰的延續」。
  • 澳媒:澳大利亞是「那隻下場很慘的雞」
    澳媒:澳大利亞是「那隻下場很慘的雞」 2020-12-12 1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澳大利亞龍蝦在中國遭遇清關延遲,澳媒炒作:將是下一個打擊目標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繼大麥、牛肉、葡萄酒之後,澳大利亞巖龍蝦(rock lobster)可能成為中澳貿易領域又一焦點商品。 據澳媒《雪梨先驅晨報》當地時間11月1日報導聲稱,目前有成噸的活澳大利亞龍蝦正滯留在中國機場,面臨來自中國海關的清關延遲問題,許多出口商擔心他們的龍蝦在變質前無法運抵餐館和商店。
  • 澳大利亞為啥老是找中國麻煩?美媒給出了意外答案
    美媒:澳對華挑釁並非美國唆使在趙立堅發表貼文之後,不少西方國家幫著澳大利亞說話,用狹隘的眼光看待此事,並將中方言論看作是「別有用心的政治宣傳」。然而在最近的報導中,美國媒體卻針對澳大利亞屢次針對中國的願意,給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答案。
  • 澳媒:莫裡森表示澳大利亞不站隊,但為了利益希望中國手下留情
    澳媒報導稱,澳大利亞的總理莫裡森在周一聲稱,選擇陣營對誰來說都沒有好處,世界大國們應當給與夥伴或者盟友多一些利益空間。這次發言被澳媒解讀為:澳大利亞不會去選哪邊進行站隊,也希望中國能夠在貿易這方面手下留情,給他們一個能夠發展的機會。最近澳大利亞與中國雙方的貿易往來,一直處於一個停滯的狀態。
  • 澳媒:澳大利亞牛肉行業盼與中國恢復貿易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澳媒:澳牛肉行業盼與中國恢復貿易澳大利亞廣播公司12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對澳牛肉禁令造成數億澳元損失並導致從業者失業 中國對數家屠宰場進口牛肉的禁令,已經給該行業造成數億澳元的損失
  • 澳媒終於說了大實話,與中國關係緊張是澳大利亞自己製造的困境
    這次,澳媒終於說了大實話,與中國關係緊張是澳大利亞自己製造的困境。更讓莫裡森沒想到的是,原以為會伸出援手的英法美等國,如今成了搶佔澳大利亞在華市場份額的最大競爭者。近日,澳大利亞人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總理,您知道自己在中國問題上正在做什麼嗎》的文章,表示澳大利亞主動卷進了川普挑起的「貿易混戰」,導致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關係緊張,現在川普要下臺了,澳大利亞卻只能焦慮的觀望,擔心下一個垮掉的將是哪個行業。
  • 5國集體「退群」,拒絕被澳大利亞支配,澳媒:中國將從中得利
    近年來,中國與澳大利亞關係受到影響。莫裡森政府極大配合美國政府,充當「反華」急先鋒,在多個領域上叫板中國,在「反華」道路上越走越遠。澳大利亞被美綁在「反華」戰車上,在涉港、涉疆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問題上抹黑中方。因為莫裡森政客的表演,中國與澳大利亞貿易合作極大下滑,澳大利亞失去一個重要合作夥伴。中澳的天然合作夥伴,兩國關係高度互補,雙方合作共贏。
  • 澳媒梳理中澳貿易關係發現:中國市場無法替代
    為題發文梳理中澳貿易關係,並得出這樣的結論:很難找到像中國這樣對葡萄酒和龍蝦有巨大需求的國家,中國留學生資源也是其他地區無法代替的。澳媒報導稱,由於中澳尚未找到解決方案,許多受影響的澳大利亞出口商正尋找其他可替代市場。澳大利亞貿易部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是僅次於中國的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約佔澳商品和服務出口的13.1%。
  • 開始賣慘?澳媒打上煤炭船船員主意,中方巧妙回應破掉算計
    近日,澳大利亞媒體多次炒作澳運煤船在"中國港口"滯留之後,澳媒又想出了一招苦肉計,他們將目光盯上了運煤船上的印度船員。澳大利亞SBS廣播公司報導稱,由於一艘運載著16萬噸澳大利亞煤炭船被困在中國沿海,船上的印度船員正變得越來越絕望。
  • 澳媒發現不對勁:對中國公開強硬,澳成了下場很慘的雞,暴露無能
    隨著中澳關係的持續惡化,澳大利亞正在自食惡果,迅速失去龐大的中國市場。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箴言又在澳大利亞身上應驗了。目前澳大利亞的西方盟友們,表面上頻頻作秀「援澳」,實際上卻在謀劃著儘快填補澳大利亞在中國留下的市場空白。
  • 中國暫停進口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原木,澳工會急了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繼上月底中方暫停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原木進口之後,11月11日,中國海關總署又發布最新警示通報,因廈門、深圳海關又在進口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原木中截獲活的林木害蟲,決定暫停維多利亞州原木進口。 消息一出,有澳媒又開始藉機炒作,宣稱「中國對昆士蘭州的原木禁令已延伸至維多利亞州」,還稱這是中澳之間緊張關係的最新升級。
  • 偷雞不成蝕把米,澳媒狠批莫裡森,為一時掌聲淪為殺雞儆猴中的雞
    澳大利亞媒體在12月8日刊文稱澳大利亞政府應該向我們的鄰國學習如何和中國打交道。澳大利亞政府為了一時的掌聲而糟蹋了對澳大利亞來說最為重要的中澳關係,導致澳大利亞最後淪為北京「殺雞儆猴」中的那隻下場很慘的「雞」。
  • 澳媒嘲諷:沒澳煤炭,中國要斷電!事實公布,很打臉...澳木材行業:沒...
    澳媒嘲中國供電出現問題被打臉    圖源:ABC news  此前,澳媒曾報導稱,中國多個地區已經出現電力短缺的情況,  澳媒還報導稱,湖南和浙江居民已經收到通知,規定「有序用電」,以及其他的一些電力限制
  • 為啥澳大利亞不斷招惹中國?美媒解讀有意思了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澳大利亞近年來頻頻在對華問題上「反覆橫跳」,時而挑釁,時而說起軟話,意圖保下和中國的生意往來。兩屆澳政府為何都這麼擰巴?美媒注意到,澳政客這是急著向美國證實自己的價值呢……12月1日,美國《紐約時報》在文章中給出了以下發現:過去幾年,澳大利亞一直衝在「反華」前線,第一個禁了華為5G技術,最早通過意在遏制中國影響力的所謂反外國幹預法,第一個不懷好意地煽動調查新冠病毒源頭。
  • 美媒:中國正迫使澳大利亞面對現實 煤炭時代正在結束
    一些批評人士稱莫裡森為「Coal-Mo」(煤末),面對澳大利亞國內的「煤炭擔憂」,他至今還在嘴硬,稱有許多國家仍在排隊購買澳煤。他還特別強調,「我們煤炭的主要出口市場實際上是日本和印度,在熱煤或煉焦煤方面,中國不是我們的主要進口國。」然而,出口數據顯示:在澳大利亞去年約500億美元的煤炭出口中,日本佔了27%,中國佔了21%,位居第二位,而印度則以16%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