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澳大利亞近年來頻頻在對華問題上「反覆橫跳」,時而挑釁,時而說起軟話,意圖保下和中國的生意往來。
兩屆澳政府為何都這麼擰巴?美媒注意到,澳政客這是急著向美國證實自己的價值呢……
12月1日,美國《紐約時報》在文章中給出了以下發現:過去幾年,澳大利亞一直衝在「反華」前線,第一個禁了華為5G技術,最早通過意在遏制中國影響力的所謂反外國幹預法,第一個不懷好意地煽動調查新冠病毒源頭。
美媒進一步分析,縱觀澳大利亞歷史,這個國家一直依賴於與某個遙遠大國結盟。這個大國起先是英國,後來是美國。
但就在澳大利亞受到的川普政府偏愛即將到期之際,人們普遍擔心,拜登政府對美國太平洋地區夥伴的關注度會降低,轉向重建美歐關係。
而隨著美國衰落、不重視以及中國的崛起,這種穩固盟友關係或將結束,大多數澳大利亞人為此感到恐懼。
雪梨大學中國近代史高級講師戴維·布羅菲(David Brophy)就認為,在中國指責澳大利亞聽命於美國的時候,澳大利亞實際還在拼命勸誘美國建立更深的雙邊關係。
「美國留在亞洲對澳大利亞的重要性,高於對美國的重要性。澳大利亞看到任何美國退出跡象的時候,比如川普上臺初期,他們就會產生這種恐慌。光等著美國重返是不夠的,澳大利亞必須證明它能做且願意做的事情還有很多。」《紐約時報》援引布羅菲說。
但文中也有一些匪夷所思的觀點。
比如莫裡森的部分批評者,一方面把中國畫手這張基於事實的圖片歪曲成「故意發布的煽動帖」,一方面稱莫裡森應該忽視,或作出較低級別的反應,結果卻「中計」了。
美媒之後援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戰略研究的前情報官員休·懷特(Hugh White)稱,不管莫裡森是否從美國或其他國家獲得了任何幫助,這件事已經使澳大利亞和莫裡森「顯得緊張和軟弱」。也讓中國顯得更強大。
值得注意的是,認為澳政府在美澳、中澳關係上「過猶不及」的學者、專家不在少數。
上周,在2012年至2013年擔任澳外交部長的鮑勃·卡爾(Bob Carr)向《南華早報》表示,「坎培拉有這樣一種感覺——成為華盛頓最親密的盟友,就是澳大利亞國際特徵的最佳表現。這就排除了與中等強國展開創造性外交的機會。而且,澳大利亞在2017年非常刻意地針對中國,但明顯又笨手笨腳。」
這位澳大利亞前外交部長勸說坎培拉放棄對抗態度,以修復「冰封」的中澳關係。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