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地區立法機關三讀通過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其中要求當局「移除威權象徵」。首當其衝的,就是留在臺灣社會的各種蔣介石印記。
「轉型」就在臺灣民眾身邊。據臺灣當局統計,目前全臺以「中正」命名的街道有196條,臺北、基隆都有中正區。臺灣有中正大學,以及30多所以中正命名的中小學。還有就是目前流通的數百億枚蔣介石頭像的硬幣,以及2000萬張印有蔣介石頭像的200元紙幣。最醒目的,還是昔日分布在臺灣各地的蔣介石像。
隨著2000年民進黨當局上臺,以及「去中國化」「綠化」升級,本省人與外省人、藍營與綠營、不同階層之間的裂痕日益加大。在此過程中,作為中國國民黨象徵的蔣介石被一次次「拉出來」示眾,1975年去世的蔣介石從此命運多舛、不得安寧。
民進黨也曾希望「大和解」
2000年5月20日,臺灣地區出現首度政黨輪替。5月23日,民進黨籍地區正副領導人陳水扁、呂秀蓮率當局高級官員前往臺北市中心的中正紀念堂,向蔣介石銅像行禮獻花。
對於一向反蔣的民進黨人向蔣介石致敬,用前民進黨籍民意代表陳其邁的話說,就像施琅攻下臺灣後祭拜鄭成功,並推崇鄭家建設臺灣的功績一樣,具有宣示「大和解」的作用。臺灣《聯合報》援引當時還是民意代表的賴清德話說,此舉有助族群融合,也能消除部分族群在扁當選後「被拋棄」的恐懼感。
雖然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解禁」開始,民眾對於兩蔣,特別是蔣介石的評價開始多元化,但民眾對於政壇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茫然與前途不明,陳水扁向蔣介石致敬,也是一種安撫人心的作用。同時,陳水扁安排國民黨人唐飛出任當局第一任行政機構負責人。
可惜,這種和解姿態因為「核四」風暴而沒能持續太久。興建島內第四核電廠是為了滿足島內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結果在選舉中打出「廢核牌」的民進黨上臺後宣布停建「核四」,唐飛因此辭職,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與陳水扁商談也無果而終,之後差點上演國民黨彈劾陳水扁事件。
隨著2004年地區領導人選舉阿扁的「兩顆子彈風波」,藍綠之間關係從此勢如仇讎、再無信任。陳水扁也倒向「獨派」尋求支持,對歷史問題開刀,就成為取悅支持者的最佳良方。從第二個任期開始,陳水扁當局有計劃地推進「去蔣化」運動。2006年,當局開始進行「公營事業正名」運動,其中包括把島內最大機場中正國際機場更名桃園國際機場。
稱蔣介石是「2·28事件」元兇
到了2007年「2·28事件」60周年,陳水扁公開稱蔣介石是事件元兇,把「去蔣化」推向新高潮。他曾去致敬的中正紀念堂被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門口牌樓上的「大中至正」題字改為「自由廣場」。
當年12月底,當局教育部門在中正紀念堂二樓的蔣介石銅像四周,架起了10米多高的鋼架,鋼架上懸掛「2·28事件」以及「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照片,讓蔣介石與受難者「面對面」。
對於當局可能採取的拆除紀念堂行動,時任國民黨籍臺北市長郝龍斌以認定其為古蹟的方式保留了下來,並且堅持地鐵與公交車依然使用「中正紀念堂」站名。直到7個月後,國民黨人馬英九就任地區領導人,蔣介石銅像才重現天日。
除了臺北市外,那段時間綠營執政的各個縣市都發起了「去蔣化」運動。2007年3月,原本安放在高雄市文化中心的巨型蔣介石座像被連夜拆除,因為體積龐大而被拆解成117塊。
當時,時任國民黨籍的桃園縣長朱立倫在兩蔣陵寢所在的大溪鎮設立了雕塑公園。加上這個分成117塊的雕像,當時公園「收容」了200多座蔣介石雕像。
就在拆除高雄蔣介石座像不久,主導工程的高雄市長陳菊就突發輕微中風住院,坊間傳聞是「報應」。之後,綠營拆像運動逐步偃旗息鼓。當時的說法是,不能全部拆掉,要讓後代看看這個「壞人」到底長什麼樣。
就在島內各地「去蔣化」的同時,臺軍中「去蔣」也在悄然進行。對於領導人辦公室的「去蔣」命令,當時擔任當局防務部門負責人的李傑以拖待變,將公文壓在抽屜中好長時間。最終軍方還是頂不住壓力,以避免銅像日曬雨淋為由,陸續將其移到室內。
2007年底在當局的壓力下,防務部門宣布,撤回兩蔣陵寢駐點的三軍儀隊禮兵,並且準備裁撤陵寢管理組。但2008年風雲突變,馬英九贏得地區領導人選舉,臺灣軍方隨即宣布恢復派遣禮兵。
「去蔣化」升級到「斬首」行動
2008年國民黨執政後,島內「去蔣化」動作暫時停止。等到了2014年,因為反對兩岸服貿協議,島內爆發「太陽花運動」,馬英九當局備受壓力。當年底在島內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大敗,「去蔣化」再度興盛。
第二年,島內各地再次出現蔣介石像被汙損事件。臺灣學生把校園中的銅像作為反對國民黨的「出氣筒」,如果校方不願意搬遷,銅像就會被噴漆或者塗鴉。那年8月,位於基隆中正公園的兩座蔣介石銅像被潑白漆、塗鴉,還被寫上「殺人兇手」「還我河山」「匪」等話語。事後「臺獨」團體「臺左維新」承認犯案,然而由於基隆市政府沒有對破壞者提出告訴,後者被免於處分。
與此同時,綠營執政的島內縣市也開始「去蔣」動作。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當時的臺南市長賴清德在2015年「2·28」追思會上宣布,要讓臺南市所有蔣介石銅像撤出校園。三個星期後,臺南市教育局一天之內拆除14座銅像,然後通通送給了桃園市的兩蔣雕塑公園。
等到了今年,「去蔣化」從拆雕像、潑髒物升級到了「斬首」行動。極獨勢力「臺灣建國工程隊」數次把蔣介石銅像「斬首」,作為報復,島內反「獨」勢力「斬首」日本殖民時期水利專家八田與一。
如今,民進黨通過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使「去蔣化」從過去的當局支持、民間行為演變成為有法律背書的合法行動。通過此舉,把蔣介石與國民黨牢牢綁定,使其永遠背負「228」事件與「白色恐怖」歷史包袱,難以威脅到民進黨執政。
至於轉型正義原來應該有的彌合社會分歧、促進各界大和解含義,則在轉型過程中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一個更加分裂、互相仇視的臺灣。
(內圖來源: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