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一種運動功能障礙及姿勢異常臨床症候群,一旦患病患者往往面臨著終身殘疾的命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新生兒的腦癱發生率在2‰—5‰之間,且正呈現上升趨勢。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始終沒有發現腦癱的有效療法,通常以對症康復為主,幫助患兒改善運動功能。可喜的是,近些年來造血幹細胞醫學事業的發展為腦癱患兒的治療提供新契機。
造血幹細胞研究的發展
為腦癱患兒的治療提供新契機
此前,杜克大學開展了一項新實驗,實驗用患者自存的造血幹細胞治療腦癱,結果顯示,腦癱患兒接受自己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安全的,足夠劑量的造血幹細胞可以促進腦癱患兒形成新的神經連接,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症狀。美國杜克大學Robertson臨床和轉化細胞治療項目的首席醫學官兼科學家Joanne Kurtzberg主持了這項造血幹細胞治療腦癱的臨床試驗。
據統計,共有63名不同類型、不同嚴重程度的痙攣型腦癱患兒參加了這項臨床試驗。這些孩子年齡跨度為1~6歲,平均年齡2.1歲。為期兩年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當單次劑量超過每公斤體重2500萬個細胞時,移植造血幹細胞一年後,腦癱患兒的運動功能獲得了改善。
Kurtzberg教授說:「我們對研究結果感到鼓舞,這表明適當劑量的造血幹細胞輸注可以幫助減輕腦癱兒童的症狀。我們會進一步了解並優化治療手段,以便更多的腦癱患兒可以得到救治。」
真實案例
造血幹細胞讓再障患兒重獲希望
媽媽孕中遭遇車禍,造血幹細胞反轉
一位已懷有6個月身孕的準媽媽卡哈拉在駕駛汽車途中同一輛迎面駛來的小汽車相撞。車禍中她的骨盆、骶骨、大小腿骨頭都被撞傷,腹中胎兒卻在碰撞中幸運存活下來。因為嚴重的產前創傷,女兒莉蓮出生後患上了腦癱。腦癱使莉蓮的活動,特別是右半身活動異常困難,卡哈拉同他的丈夫布蘭登嘗試各種方法讓莉蓮獲得力量和活動的能力,然而收效甚微。直到莉蓮15個月大的時候,夫婦倆得知杜克大學正在進行一項腦癱的醫學研究,這項研究使用造血幹細胞對腦癱患兒進行治療。
爺爺為莉蓮存了造血幹細胞,他們抱著一線希望聯繫到杜克大學,讓莉蓮參與到了腦癱的醫學治療研究中,莉蓮接受了造血幹細胞的移植。出人意料的是,在移植造血幹細胞4天後,莉蓮第一次能夠用自己的右手撫摸自己的臉、鼻子、耳朵和頭髮。兩周後,莉蓮能夠彎曲自己的膝蓋……每天莉蓮的身體狀況都發生著改變,一個月後,莉蓮幾乎可以爬行了。現在的莉蓮已經同正常小孩沒有什麼區別。
自存造血幹細胞關鍵時刻救了孩子一命
來自清遠的譚女士和兒子小波是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和韓國漢陽大學聯合開展的《造血幹細胞治療腦癱》臨床科研項目的第一批獲益者。3歲男孩小波(化名)在2歲時還不會走路,後被確診為精神發育遲緩。小波於2018年1月12日成功進行了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半年後,醫生對他進行的評估顯示,他在運動方面進步較大,由不能走路到能走幾十米,認知理解力以及發音範圍方面都有進步。譚女士也反饋小波由不會模仿到會模仿,能聽懂指令,還能進行搭積木等較精細活動。
我們相信,隨著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臨床研究結果的突破,造血幹細胞在醫學領域將持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END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