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音樂界,人們把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林耀基稱作「採礦大師」。從1980年起,他的學生不斷在世界級小提琴比賽中獲獎,光金牌就拿了13枚。小提琴界獲國際大獎的中國學生,90%是他調教出來的。有人說,林耀
基是「冠軍教授」。
中央音樂學院一間普通的琴房裡,林耀基正在給他的學生上課。整個暑假,他基本上沒有休息。在出席若干活動、積極準備將在青島舉行的國際小提琴大賽的同時,他還要抽出時間給學生上課。琴房壁上懸掛著幾幅書法作品,牆邊靠著書桌,看上去更像是書房。林耀基坐在沙發裡,隨著琴聲揮舞雙手。「你要學會欣賞音樂」,他對學生說,「要從容,在音樂裡呼吸」。
外行也能聽懂林耀基的課,而且聽得很有興味。在課上,他講的都是音樂,似乎又儘是音樂之外的東西。學生的弓子沒用好,他說,應該讓弓子「滑翔」,就像打撞球,球進洞了,竿子不能進去;學生的節奏快了,他告訴學生:「累了可以喘口氣,你是可以在音樂裡面休息的」;學生在表演中出了小動作,他又說:「把多餘的都去掉,人越活多餘的東西越多,膽固醇啦、脂肪啦……」
林耀基師從中國第一代小提琴大師馬思聰。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前蘇聯小提琴家揚格列維奇就預言:林耀基將給中國的小提琴教育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與很多音樂教師不同,林耀基在課上並不總是給學生講「技術」,課裡課外,他更多地給學生傳授著對音樂的熱愛和感悟。「音樂讓我的精神得到滿足,在我年紀大的時候,走不動的時候,音樂還在我的腦子裡面神遊。」他要求學生「把我們的靈魂升華,把技術踩在腳下給我用」。他對學生說「音樂跟技術不是一回事,音樂包括技術,但是技術不能包括音樂」。他告誡學生,不能讓腦子跟在手的後面。「我得獎的學生幾乎沒有手慢的」,他說,但是在教學中,他卻總是強調「慢練、輕拉、快改」。他告訴學生,「快」是弓子快,不是人快,如同上山,馬快而山不動,「京劇不是也講究『緊打慢唱』嘛。」
林耀基是廣東人,至今保持著「喝早茶」的習慣。不同的是,他的早茶往往要請上幾位同事一起喝,其中,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李光華、文學教授方承國是他座上的常客。他們在一起無所不談,融匯文史,縱橫中外,常常碰撞出出人意外的奇思妙想。幾十年的「早茶」,讓林耀基的目光優遊於小提琴與民樂、文學、哲學、美學之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對他的小提琴教學有著意想不到的滋養。他說:「我有三個老師,大自然、生活和同行。」儘管小提琴是純西方的東西,但林耀基硬是從中總結出一系列適合中國人學習的規律。他具有科學性、哲理性和獨特性的教學方法獲得了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他說,小提琴就是「4根弦一張弓子,是身外之物,要用它表現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總結出的一整套學琴口訣在沒有彙編成書前,就已在很多學習小提琴的學生中傳抄,成書後更為眾多學生、家長所珍視。不少學琴的孩子都會背:「內心唱歌率兩手,兩手順從跟著走,基本要求勻準美,膽大心細精益求。」
在即將於青島舉行的國際小提琴比賽上,林耀基作評委會主席,將與中外眾多小提琴名家一起,指點青年選手,選拔音樂才俊。1980年,他的學生胡坤在芬蘭西貝柳斯國際音樂大賽上獲得第五名,實現了中國小提琴手在國際大賽上「零的實破」。當時,11月的芬蘭正在下雪,不比賽的時候,林耀基就替胡坤拿著小提琴,「我怕他一摔跤,麻煩了。」從那時起,林耀基愛學生就是出了名的。幾十年來,「用心教學生」已經溶入到他自覺的意識之中,他用行動告訴學生:「向大自然探索,在音樂中感悟人生,就會尋找到更多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