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東京鐵道高架下的奇妙空間

2020-12-22 澎湃新聞

雖然人們總是抱怨,在全球化影響下,世界各地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相似,但即使資本和技術實現了統一化和標準化,不同城市固有的本土文化和慣習仍然對空間實踐產生著獨特的影響。

新宿站「解體圖」

在日本的城市中,公共運輸網絡——特別是鐵道——就是這樣一種在地化的特色。

對日本人來說,鐵路並不僅是解決城市擁堵的手段,更形成了一種強勢的文化,左右人們的行動。

比如,羅蘭·巴特在他論述日本文化的著作《符號帝國》中,曾專門討論了日本城市中作為具體地點和抽象符號的「車站」(駅)。在巴特看來,每個車站是它所在街區的中心。但這種中心卻是一個空洞的存在。它本身並不存在特別的「所指」,而是和同一條線路上的其他車站之間,形成了一個「能指」的系統。都市人就在這種系統之中作息起居。

當然,巴特的論述是建立在自己的符號學理論之上,並且暗含了對西方文化進行批判的意圖。但他對車站和鐵路系統在日本城市生活中重要性的判斷,卻十分真實。

而鐵道高架橋下的空間,可謂是車站這個「表」(日語中的おもて)背後所存在的「裡」(うら),它對城市生活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覷。

鐵道高架下空間簡史

中文裡有些彆扭的「鐵道高架下空間」,在日語裡有個專有名詞:ガード下。其中的平假名部分,來自英語裡的girder,意指建築的梁。而鐵道高架下這個空間要存在,先決條件,自然是要有鐵路運行。

日本第一條鐵路,於明治維新開始後的1872年通車。它從東京市中心的新橋站出發,一直運行到現在神奈川縣的橫濱市,把日本的國都和對外開放的港口連接起來。

此後,貫通首都北部的「日本鐵道」、西部的「甲武鐵道」和東部的「總武鐵道」相繼通車。

當時,除了甲武鐵道1904年開始使用電氣動力外,其他線路基本都利用蒸汽發電。列車運行時產生的氣體汙染,成為沿線居民抱怨的對象,而向外噴灑的燃燒廢料更造成數次火災。

因此,絕大部分鐵道公司都採取架設高架橋而不是鋪設路面道路的方式。這樣做除了能防止上述問題之外,還可避免對路面其他形式的交通產生阻礙。同時,架設高架橋能減少鐵道的佔地面積,從而降低建設成本。

伴隨著高架鐵道出現的,正是「鐵道高架下」這個獨特的空間。雖然鐵路公司擁有這個空間的所有權,但出於前述保持路面交通順暢的原因,早期這個空間並未被充分利用。而隨著日本城市人口的不斷擴張,這個空間開始受到重視。

受制於採光、噪音等因素,鐵路公司傾向於把高架下的空間設置為車輛停放場或大型倉庫。

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因為盟軍空襲,日本主要城市內大部分住房化為灰燼。許多無家可歸的民眾,選擇在鐵道高架下這個既是鐵路公司「私有」卻又有「公共」性質的灰色空間,搭建臨時房勉強過活。

另一方面,因為鐵道的便捷,許多商人開始在車站附近的高架下擺攤交易。商人們不定期聚集,頗具規模的固定黑市慢慢形成。今天東京的上野、新橋、新宿和澀谷等大站,其鐵道高架下的空間都曾經作為大型黑市。

有樂町站鐵道高架下的餐館街

隨著日本戰後經濟快速成長期到來,鐵道高架橋下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契機。還是因為日照和噪音,這些地方的地價相比一般道路更為便宜。於是,一系列針對普通工人和上班族的飲食店和娛樂店,紛紛選擇在高架和橋洞下開設。經過了數十年發展,在今天的東京站、有樂町站等附近的高架下,仍可見到連成一片的餐飲店。它們中大多數顯得陳舊甚至有些骯髒。但幾十年積累的手藝和人氣,加上便宜的價格,使得這裡仍是頗具人氣的場所。

鐵道高架下空間的再開發

隨著高架下建築物的不斷老化,加上包括東京奧運會在內的大型活動所提供的契機,日本城市中的「鐵道高架下」這一空間迎來新的發展。本文將重點介紹三個位於東京的對高架下空間進行改造的成功案例。它們為我們揭示了這一輪開發熱潮的趨勢和結構特徵。

mAAch ecute 神田萬世橋

萬世橋位於東京的千代田區,架於神田川之上。橋梁本身的歷史可追溯到17世紀的江戶時代。今天我們能見到的由石材和混粘土建成的拱橋,完成於1930年。如果今天要去萬世橋,最近的車站是它北邊的秋葉原站或南邊的神田站。

很多人不知道,曾經有一座華麗的萬世橋站就矗立於橋邊。

大正年代明信片中富麗堂皇的萬世橋站

1912年4月1日,萬世橋站作為連接東京西郊和市中心的甲武鐵道終點站開始運營。最初的車站,操刀者是設計了東京站的知名建築師辰野金吾。在紅磚砌成的車舍內,不僅有兩個大候車室,還擁有酒吧、餐廳和會議室等一系列設施。

好景不長,就在萬世橋站成為東京新名所7年之後的1919年,國有化並更名為中央線的原甲武鐵道,把它在市內的終點站從萬世橋站延伸到東京的中心東京站。萬世橋站的地位從此一落千丈。此後的1923年,車站又因關東大地震引發的火災被徹底燒毀。重建後的新站昔日豪華不再。而車站周邊路面電車路線的改變和其他鐵道線新站的開設,更是成為壓倒這個曾經的交通樞紐的最後一根稻草。1936年,為了挽回萬世橋站的人氣,鐵道博物館在此開設,但此舉仍無濟於事。在戰中的1943年11月1日,萬世橋站完全停止營業,退出了歷史舞臺。

萬世橋站的轉機出現在2013年。當年9月14日,由JR東日本鐵路集團開發的商業設施「mAAch ecute 神田萬世橋」,在廢棄的萬世橋站原址上完工。該設施在保持了原車站最大特色——即紅磚外立面和建築主要結構的基礎上,對車站內部——也就是原來的鐵道高架下空間——進行了全方位改造。改造後,餐飲店、畫廊、紀念品專賣店等17家新店鋪入住。具有未來感的設計使得這裡一開業就成為了東京居民和外來遊客的新寵。

新萬世橋站高架下外部

更新的同時,項目也沒有忘記復舊。「mAAch ecute 神田萬世橋」有兩條大階梯可以聯通建築的上下兩層。這兩條樓梯分別改建自車站在1912年剛開放時的乘客用階梯和1936年鐵路博物館入口的參觀者用階梯。在車站二樓,原來被屋頂遮蔽的站臺被改造成一個開放的觀景臺和咖啡店。在這裡,遊客可找到原來車站的站標,還能與隔壁軌道上的飛馳列車擦肩而過。

設施內部

「mAAch ecute 神田萬世橋」設施的很大一部分空間,沒有出租給私人商戶,而是作為免費的公益博物館。博物館復原了曾經萬世橋站主體的模型。並追溯了萬世橋地區從江戶時代作為蔬果市場起的繁榮史。博物館不定期舉辦以社區為單位的討論會和活動,試圖把曾經的活力帶回這個車站。

能和列車「零距離」接觸的觀景臺

2k540 AKI-OKA ARTISAN

與萬世橋利用了已廢棄的舊車站和高架下空間不同,以下活用的高架下空間是東京最繁忙的山手線。

「2k540 AKI-OKA ARTISAN」項目名稱頗為複雜。其中的AKI-OKA指的是這段高架連結的兩個車站:秋葉原站(AKI-habara)和御徒町站(OKA-chimachi)。2k540指的是——這段高架距東京的中心東京站2540米,是鐵道系統中的慣用術語。ARTISAN來自法語,翻譯成日語,是我們很熟悉的「職人」。

雖然以二次元文化聞名的秋葉原站和作為上野商圈南入口的御徒町站都是人流和人氣匯聚的地方,但作為這兩個車站連接工具的鐵道高架下部空間則乏人問津。在再開發之前,這個空間主要被當作封閉的倉庫和停車場使用,一些拉麵店和小吃店零星點綴其中。

在土地所有人JR東日本公司和旗下子公司的規劃下,這段被人忽略的高架下空間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變。為打破人們對類似空間黑暗、潮溼的既有印象,公司大膽使用白色作為內飾裝修的主調。2010年12月,第一批32家商店入駐並開始營業。2011年9月,又有新的17家店鋪開業,改造工作宣告完成。

2k540 AKI-OKA ARTISAN中以白色為基調的鐵道高架下空間

絕大多數店主都是手工藝品設計師和工匠,這和名字中的「ARTISAN」呼應。而許多商鋪採取的布局也由作坊和店面兩部分構成。這樣的結果並非偶然,而是開發者的細心設計。其實,該設施所在區域,從江戶時代就是手工藝人聚集的地方。不管珠寶加工、皮具生產,還是定製箱包、衣料,這一間間小店鋪,從微觀角度看,繼承了社區的傳統手藝,從宏觀角度說,支撐了國家產業的發展。

內部的店鋪以手工藝作坊為主

2k540 AKI-OKA ARTISAN,在設計構想中把「聯結」作為關鍵詞,這背後又擁有三層意涵。

首先,聯結是物理空間上的聯通。它直觀表現了設施所在地點。

第二,聯結還指設施與在地社區的關聯。它試圖發揮社區的傳統,把歷史重新帶回現代。

最後,聯結彰顯了設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共同體的願景。傳統上的日本職人,因為行業限制,彼此交流機會其實並不多。而在2k540 AKI-OKA ARTISAN裡,不同的手藝人可以在一個開放的空間相互關照。比如,繪圖設計師可以為客戶提供產品形象的設計,而隔壁的皮具師和金屬匠人則可立刻把這種形象具體化為實物。一條商品化的產業鏈也能在此誕生。

中目黑高架下

這個由東京地下鐵公司和東急鐵道公司聯合打造的新設施,其名字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所在。它從由東京地鐵的日比谷線和東急公司的東急東橫線共用的中目黑站出發,一直沿著鐵道高架向東急東橫線的佑天寺站延伸。全長700米左右。

和前兩個設施相比,中目黑高架下,可以說是更純粹的商業設施。整個項目的核心理念是「同一個屋簷下」。天花板上頂著同樣的鐵道線路,可以說是高架下空間和其他商圈最大的區別之一。中目黑高架下,在有限空間中求同存異。既確保設施內店鋪消費者階層的同一性,也力求店鋪本身內容和風格的差異。去年11月12日開幕後,現在設施內共有28家店鋪,涵蓋了餐飲、辦公室、服裝店等。

中目黑高架下的logo和內部

眾多店家把高架橋下的這片熱土當成「試驗場」。一方面,有不少在日本其他城市或海外的人氣店鋪,把這裡選為自己在東京第一家分店的所在地。而另一方面,即使大家已經熟悉的連鎖商店,也因應高架下空間的特徵,作出了新的店鋪設計和運營模式。

大家熟悉的蔦屋書店和星巴克也在此開設了店鋪

其實,中目黑向來是東京人氣最旺盛的地點之一。每年的春天,目黑川兩岸4千米的步行道邊,約800株櫻花會同時開放,是東京甚至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賞櫻名所。而川邊各色風格的小店,又引領了東京四季的潮流。

可以說,中目黑高架下,為這個已有了獨特市場地位(niche)的商圈增加了新的可能性。它一反人們熟知的、面向目黑川開放的店鋪形態,而用一個密閉安靜的場所,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更私密的空間。它也使得車站不再是人們去往目的地途中路過的地方,而成為可以停留的場所。

春天的目黑川

對高架下空間的反思

其實,筆者自己對這些鐵道高架下空間再開發的項目充滿矛盾。

一方面,它們確實是有趣和新奇的場所,我也會向來到東京的遊客推薦這些地方。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在地市民,我也清楚地認識到,消費雜誌和旅行指南沒有提到的、這些空間再造的背後的代價。

這些改造項目面臨著世界上任何地方城區都有的中產階級化/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文化矛盾。和Zukin對紐約老街區的分析相似,東京高架下新設施所仰賴的,是以前在這裡的店鋪和居民打造出來的形象(特別是鐵道和高架橋下所獨有的昭和懷舊感),但它們卻通過破壞舊設施、驅離舊住戶的方式,實現區域的轉型和升級。

比如上文提到的中目黑車站,本來這裡有許多掛著日式紅燈籠的居酒屋和小飯店。而在翻新和「升級」後,很難想像這些店主可以承擔上漲後的租金,回到牛排或法國料理店隔壁。

高架橋洞內鱗次櫛比的居酒屋

在這些抽象的「情懷」的背後,有著更實際的權利博弈。正如一些日本學者指出,以前,日本相關法律很大程度上是向高架橋下店鋪的租戶傾斜的。但神戶大地震後,鐵道公司以「防震加固」的名義,得到越來越多來自司法和行政的支持。它們可以在租戶合約到期後,更強勢地拒絕續約,並通過空間的升級,選擇自己想要的高檔商戶。

在東京得到2020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之後,採取這類邏輯操作的趨勢越發明顯。比如,最近在關西的神戶市,市民和JR西日本公司就因元町高架通商店街的改造問題發生糾紛。以神戶站為起點的這片高架,一共覆蓋了約8條規模頗大的商店街。但鐵道公司卻不打算和其中的個體商戶續約,並以「建築加固」的名義為由,重新打造這塊地帶。店主向日本的國土交通省提出質疑後,得到了這些商店街完全滿足現行抗震標準的答覆。可鐵道公司仍以「雖然滿足抗震要求,但狹小的街道還是存在火災危險」的理由,表明了改造勢在必行的姿態。

只要鐵道還存在,鐵道高架下的空間也會一直存在。這種空間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人們在其中的實踐,卻不斷發生變化。對它們的改造和再開發不會是一個簡單的物理變遷。如何平衡新與舊、外來與在地之間的種種矛盾,需要開發者和社區成員的更多智慧。

參考文獻:

Roland Barthes, Richard Howard trans, Empire of Signs, Hill and Wang, 1983.

Sharon Zukin,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小林一郎,「ガード下」の誕生――鉄道と都市の近代史,祥伝社,2012.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華高萊斯丨城市洞察: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設計(中篇)
    過去,當城市建設中只有少量節點的高架空間的時候,解決城市內部停車問題的改造,成為規劃中滿足地域居民需求的唯一方式。但是正如馮侖所說,「城市高架的下半身暴露了城市的品位。」當鐵路向上成為一種趨勢,這些鐵道高架橋下空間的規劃,也應當與城市周邊環境進行有效的結合,不應獨立與城市之外。同時,由於軌道穿過不同區域,鐵道高架橋下空間有著不同的外在環境,影響著鐵道高架下空間的使用方向。
  • 臺中市「綠空鐵道軸線計劃」 北段工程年底完工
    華夏經緯網6月10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綠空鐵道軸線計劃」串聯臺中市中、西、東、南區歷史文化資產,南段部分已完工,市「議員」邱素貞、陳淑華、謝明源、蕭隆澤等人10日質詢時,關心北段工程進度,希望市府加快建設腳步,力拚年底完工,帶動地方發展。都發局長黃文彬說,市府將趕在年底完工。
  • 橋下空間 vol.2 |四個中央公園大小的橋下空間,一座城市能做些什麼?
    原創 SDPCUS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寫在最前面上一期推文介紹了日本橋下空間開發的案例以及制度設計,有讀者留言提及美國將淨高充足的橋下空間用作運動場的案例,其實在上海也不乏類似經驗。
  • 城市會往何處去:東京都市圈空間結構演變的制度邏輯與啟示
    尤其是如何才能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通過建立有效的制度引導城市空間結構朝著合理、可持續方向演進?對此,仍然存在很多疑惑和爭議。今天的文章從新制度主義視角分析,選擇東京都市圈為案例,分析規劃作為一種制度是如何回應和影響空間結構的變化,並據此提出我國大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如何優化制度觀念、規則和行動的政策建議。
  • 格物案例 | 城市地下空間到底如何開發?
    近些年來,我國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愈加重視,地下商業街、地下綜合體等地下商業空間的項目不斷湧現。北上廣深尤為突出,大連、哈爾濱等自然條件不佳的諸多城市也相繼建成了大量的地下商業空間,各地的動車站和地鐵樞紐站幾乎都是地下商業空間的典型案例。
  • 城市| 與紐約歷史文化交融的高線公園
    馬修·波斯託,建築歷史學家瓦薩學院學士,紐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博士,紐約地標保護委員會研究員《紐約市地標指南》和《曼哈頓十大建築漫步》合著者而由荒廢的高架鐵道改造成的一座結合行人步道
  • 這些廢棄鐵路被改造後,竟成為了城市的時尚打卡地
    他們呼籲政府對 High Line 加以維護,並且可以對其公共空間進行再利用,改建成可供市民休憩和交流的公共空間。於是,「空中花園」方案得到了壓倒性的支持。政府出資了5000萬美金,社會籌集了1.5億的捐助。高線公園改造舊鐵路,成就了全世界最經典的鐵路改造案例。
  • 京都和東京哪個好玩,去東京還是大阪京都?
    很多朋友第一次去日本旅遊,在京都與東京之間犯了愁,不知道該先去哪個地方好。其實這兩個地方各有特色,來看看第六感小編的介紹吧。
  • 淺草至東京晴空塔最速捷徑「SUMIDA RIVER WALK」開幕直擊
    東武鐵道在東武晴空塔線「淺草」站與「東京晴空塔」站間的高架橋下,打造了一座結合購物、美食與飯店的複合式設施「東京MIZUMACHI」(東京ミズマチ),並增設SUMIDA RIVER WALK步道橋,連接淺草地區與東京晴空塔城!以後不用搭電車也能輕鬆逛完東京下町啦!▋東京自由行非逛不可!步道橋串連「淺草寺—東京晴空塔城」完美捷徑!
  • 高架軌道上跑公交車,司機像開火車,帶您見識名古屋的導軌巴士
    運行目前名古屋導軌巴士系統由鐵道段和道路段兩部分組成,以小幡綠地為界。鐵道段為高架,需要擁有鐵道駕駛執照,全線為非電化區間。而道路段為地面,需要巴士駕駛執照。鐵道鐵道志段味線由名古屋市大曽根前往小幡綠地,在小幡綠地下地進入一般道路,部分班次直通名古屋臨近城市春日井市的高藏寺,並在小幡綠地與中志段味間設有途徑志段味科學園(Science Park)的支線。高架區間運營由導軌巴士公司負責,平面區間則由名古屋市交通局負責。
  • 源創匯 | 城市更新—一款「養成類遊戲」東京下北澤及美國珍珠啤酒廠
    答曰:「將文化的種子遍植蒙塵的城市公共空間,待其蔥蘢而出,便可串聯起那些曾經無力璀璨的項目,城市仍會更新。」城市更新「更新」的是生活、工作的空間,需要文化氛圍及沉澱,人們方能聚集,在特定政策及市場時機下,可被強化,但更需要如小火慢燉慢慢催化。
  • 一直在路上| 參觀名古屋鐵道博物館
    開學後很少有時間整理鐵道路線了,我打算先把以前寫過的遊記和作文整理好,也許能快點獲得原創標呢?
  • 鐵路高架開啟臺中新世紀 林佳龍:精神都勇起來
    高架新站啟用後,市府將逐步新設停車空間、西站廣場施設、大智路開通、武德街拓寬,並實施大臺中車站計劃整合大眾運輸工具。市長林佳龍表示,鐵路高架化給市府形塑新世紀臺中的機會,用這樣的心情看待工作,「精神都勇起來!」他鼓勵市府團隊積極辦理,引導、推動新站所涉及的奠基工程。
  • 【城市特輯】全方面解析東京23區特點及房價(下)
    位於東京23區的南西部,住宅區較多。「天空樹」也在目黑區。屬於十分小資小清新的一個區域。東急東橫線是主要的交通支線,鄰近有許多商店、餐廳和幽靜的住宅區。目黑區也算是東京 23 區的熱門地段,因為交通便捷又緊鄰東京都心,所以地價偏高,也是擁有許多天價豪宅的區域。
  • 城市案例|從打招呼開始,東京谷中地區如何再造魅力
    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將導致全球城市的均質化,各地城市正面臨著如何恢復城市魅力與特色的挑戰,在社區層面重塑城市魅力的規劃實踐受到關注。在日本,社區營造又被稱為「町作り」或「街作り」(日語:まちづくり,Machizukuri),起源於居民為提高生活品質而進行的自下而上推進的社區空間規划行動。
  • 大家在討論賽博朋克 而日本人卻沉迷鐵道
    而對於紳士們來說電車則是另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了。 說白點,既有優雅清新,也有三教九流,這就是一種大眾文化的一種代表。另外電視臺也會報導,介紹列車的相關詳情和參數,長久時間的薰陶下,大家對列車不會產生陌生感。
  • 問道世界頭部城市 ③|成都向東京學什麼?
    川報觀察記者 肖瑩佩東京,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作為亞洲城市,任何緯度下,它都穩坐全球公認的世界四大城市席位。東京另一個世界鮮明符號——軌道上的城市——不管你喜歡與否,都必須承認:東京的軌交網絡,是一件藝術品。
  • 比起賽博朋克日本人為什麼更沉迷鐵道
    而對於紳士們來說電車則是另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了。 說白點,既有優雅清新,也有三教九流,這就是一種大眾文化的一種代表。另外電視臺也會報導,介紹列車的相關詳情和參數,長久時間的薰陶下,大家對列車不會產生陌生感。
  • 未來城市的神奇架構 地下空間潛力有多大
    《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中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的奠基人錢七虎,為您深度解讀《地下空間如何助力城市綠色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大講堂公眾號,有刪節)  利用地下空間解決土地緊缺  城市沒有地可建了嗎?沒有地可造路了嗎?從哪裡去要土地呢?從我們腳下要地下空間。
  • 北京文博 | 2019博物館奇妙之旅① 明天帶您走進中國鐵道博物館...
    5月13日起,北京市文物局將聯合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光明網、首都之窗通過新媒體及網絡平臺,推出2019博物館奇妙之旅「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系列。第一站中國鐵道博物館 東郊館5月13日(明天)10:00,2019博物館奇妙之旅「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系列將正式開啟,微博@北京發布 、@北京文博 、@光明網、「5.18國際博物館日 直播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