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出來,猶如一張白紙,你給他畫什麼就是什麼。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全部進入嬰孩的潛意識,進而影響其一生。
作為父母,要培植孩子善良孝敬的心,教會孩子布施。布施就是分享生命的所有。我們活在人間,就是為了把我們的智慧、力量、喜悅分享別人,就是為了幫助別人,為別人的幸福而活,為社會的和諧而活,為國家的興旺而活。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一生平安幸福,這不僅僅是看他聰明不聰明,學習成績好不好,獲得的獎品多不多,而是看他的種子好不好。如果是小草的種子,你把它種到肥沃的土壤裡,長出來的還是小草,最多葉片肥一點。把它種到外國的土地裡,長出來的仍然是小草,絕對不會變成楠木。但楠木的種子則不然,種到國外,它會長出楠木,種在國內,依然會成為參天大樹!我們許多父母只知崇洋媚外,只知看表象,向外求,而不知道透過現象看本質,向內求。所以不知不覺就進入教子的盲區。
教育為什麼越早越好?為什麼要強調童蒙養正?因為小孩天真無邪,心地純潔,最好教育。最容易把立德樹人、成聖成賢的種子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那麼,要早到什麼時候呢?
早到懷孕時期——胎教。著名的周朝三太為後世子孫樹立了胎教的榜樣。周文王的母親在懷文王三個月時就出居別宮。進行胎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可見,文王在娘胎中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出生後的文王身體健康,相貌端正,心底善良,心胸開闊,有超凡出群的氣質。
加上在成長過程中又繼續接受純正無邪充滿高度智慧的聖賢教育,長大後成為一代明君,創立了周朝八百年的績業。
故此,應該清楚,小孩出生後什麼都不是,就是一張白紙,一個空瓶子。這張白紙,誰在往上畫?這個空瓶子,誰在給它裝?至少是0到7歲,或0到12歲,是父母在支配這張白紙,往上畫畫;是父母在支配這個瓶子,往裡裝東西。所以說父母是孩子命運的設計師。現在,國家下了很大功夫在恢復具有普世價值的傳統教育。其實,第一個受教育的應該是父母,第二個是老師,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榜樣的力量無窮,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父母和老師若能將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教育智慧領納於心,並且實施在教子過程中,那麼,現行教育中存在的許多弊病就會逐漸消除,扭曲了一百多年的教育就會慢慢導歸正途。
《學記》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意思是教育的目的既要長養孩子的善行,又要挽救和彌補孩子的過失。
北宋名相範仲淹,不僅為官清廉,而且教子有方。他用自己一心為民的高尚行為,為其子孫後代和受他恩澤的老百姓樹立了榜樣。
範仲淹
範仲淹當宰相時,便把俸祿拿出來買了近城的好田一千畝,稱它「義田」,給窮苦無田地者耕種。每天有飯食給他們吃,每年有衣服給他們穿,凡事有嫁女兒的、娶媳婦的、或是亡故的、安葬的種種事情,都拿錢貼補他們。並且選擇族裡年長又賢良的人,管理這件事,一切銀錢的收入和支出,都有一定的計劃。實現了他年輕時利益眾生的夢想。
有一次,他吩咐兒子範純仁押解五百鬥麥子回蘇州老家。在運輸過程中,剛好遇到了父親的故友。在交談中了解到他家境十分貧寒,父母都沒能安葬,女兒也沒有嫁妝。範純仁得知後,馬上把五百鬥麥子賣掉,結果錢還是不夠,就把船也賣掉了,解決了他父親故友的困難。之後,他就空手回到京城向父親回報。父子倆坐在一起,當範純仁跟父親說:「我把五百鬥麥子賣掉,錢還是不夠」時,父親抬起頭對他說:「那你就應該把船也賣掉!」範純仁接著說:「我已經賣掉了。」可見父子同心,子繼父志,這種樂善好施、濟助貧困的義舉,源於範仲淹教子有方,給兒子的心田裡埋下了扶危濟困的種子。範仲淹的四個兒子,個個學有所成,官爵顯達,而且都是清官,名垂青史,這就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一次,著名「楊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七歲的兒子小寶站在門口吃包子,突然走過來一個面黃肌瘦的小女孩,用祈求的眼神看著小寶。小寶立刻跑進屋,拿了一個包子跑出門遞給小女孩。這一情景被鄭板橋看在眼裡,他欣慰地對兒子說:「去,再拿兩個包子給小妹妹……」小寶何以有如此善舉呢?原來早在他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教他背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他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和節儉的重要。教他背《道德經》中「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讓他從小培養仁慈博愛和助人為樂的天性。
古語說「仁者壽」,確實如此。筆者的老母親91歲了,生活尚能基本自理。每遇夏季陰雨綿綿或數九寒嚴、尤其是白雪皚皚的天氣,總要在窗臺上撒一些小米或玉米珍子。說:「這種天氣,鳥雀沒地方尋找食物,怪可憐的……」這種仁愛之心,對我們後代子孫的影響頗深。小重孫和小外重孫們每當遇到雨雪天氣就催著、幫著太太給鳥雀撒食。這就是榜樣的教化力量,這就是潛移默化的漸染功效。
號稱「中國第一狂人」的嚴介和,本來是南京一所中學的老師。後來他改行做生意、搞建築。2005年,他成為胡潤中國富豪排行第二名。在他身上有很多優點,而孝順則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媽媽生重病,醫生判定只能活半年。他們兄弟姐妹共八個,他說服七個弟弟妹妹,把媽媽接到自己家裡來。請了兩個保姆,輪番照顧老人,老人因此多活了九年。你看他這個孝順的種子多麼重要!而他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心靈裡種上了一顆樂善好施的種子。媽媽告誡他:「孩子,你以後見到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心中問:我能幫他做點什麼?」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顆種子!
因此,一定要知道,心地越善良、越喜歡在這個世界上奉獻的人,就越有希望。為什麼?奉獻都是儲存,奉獻並沒有失去。
可見,父母老師的言行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悲可嘆的是,現在為數不少的家長給孩子種的不是楠木的種子,甚至不是小草的種子,而是毒草的種子:「你要好好學習,家裡的一切活都不要做。在班裡要保持前某名,在全年級要保持前某名,要上好的初中,要上重點高中,要考名牌大學,將來要掙大錢,買大房子,買豪車,做大官,吃香喝辣,顯擺顯擺,好好享受人生……讓老子也在人前風光風光……」「如果別人欺負你,你就往死裡打,老子有的是錢,老子給你擺平……」因地不正,果招迂曲。這種錯誤的教育或教唆方法怎能不把孩子引向斜路呢?正如孟子所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難怪許多父母期盼孩子有「出息」,可是許多孩子並未按照父母的願望發展,除了少數有所謂的「出息」之外,多數則或變成啃老族,或變成敗家子,或變成流浪漢,或變成階下囚,他們所學的知識,不過變成美麗的垃圾而已。《易經》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沒有仁厚的德行,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沒有遠大的夢想,沒有樂善好施的胸襟,沒有為國效力的精神,即使給他高官厚祿,他也難以承載和受用。這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乾涸枯竭勢所難免!《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也」。任何事情,都有其本源和枝末,有其先後順序,只有把握事物的根本和要害,才能使事業有成。教育何嘗不是如此?既然父母是孩子命運的設計者,為何不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種上一顆「楠木」的種子——培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高貴品德,並精心培育,使其茁壯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