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有這3種感覺的孩子,命運是沒有被父母祝福過的

2020-11-03 心理相先生


最近有一部電視劇《安家》正在各大衛視熱映,劇中的房似錦和她媽媽的故事再一次將原生家庭這個詞引到了一些人面前,房似錦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排行老四,前面是三個姐姐,她出生時,父母一看,還是女兒,差點就扔到了井裡,被爺爺挽救,取名房四井。

靠著爺爺的幫助和自己的不屈不撓的,她走出了噩夢般的原生家庭,在魔都做房產中介,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可是和原生家庭千絲萬縷的聯繫依舊讓她苦不堪言。

她的媽媽張口就是一百萬,不給就各種威脅和辱罵,除了外在的剝削,內在心裡感受也在深刻地影響著她。

她勤奮的工作,表現得高冷,不與人親近,總的來說她不開心、不快樂,而開心、快樂這無比重要,可以說她的這些表現和她糟糕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亦可以說,她的命運是沒有被父母祝福過的,這讓她很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其實不光「房四井」,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孩子,或許他們並沒有像劇中得「房四井」那麼悲慘的成長經歷,但是他們依舊是沒有被父母祝福過的,這樣的孩子(成人)會時常有這樣三種感覺。

1、低價值感

什麼樣的人有會低價感,通常來說,被父母在年幼時期經常貶低的孩子會變得低價值感。我的來訪者慧雲(化名),她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用通俗的言語來說,她有著深深的自卑。

慧雲告訴我,她們家裡人幾乎不會好好說話,就連關心人也是罵著說的。對於她這個女兒,就更是沒有啥好言語,從小罵她太能吃,罵她學習不好,長大了罵她賺不了錢,不孝順。就這樣她總覺得自己不好,自己不行。

曾經一度很討厭父母應對生活的方式,但是現如今卻發現,自己和父母一樣,也不會好好說話,也喜歡罵人,於是越發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會一個人孤獨終生。

2、不配得感

所謂的不配得感就是總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有的時候這種感覺是在意識層面的,有的時候,這種感覺是在潛意識層面的,如果是在潛意識層面,它就會成為一種力量,打壓一個人的能力,使得其很難獲得成功。

來訪者慧雲自己總覺得自己很差勁,有很多條件不錯的男生追求過她,她總是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就算剛開始相處的不錯,到了最後也會下意識的搞砸。

不配得感不僅僅影響著她的感情,還影響著她的事業,她大學本科畢業,但卻總是覺得自己的文憑,自己的專業根本就沒有什麼用。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總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在混日子,自己的能力不配在這個崗位上,只是領導沒有發現,自己遲早會被辭退,為此她總是謹小慎微,戰戰兢兢的。

3、低挫折感

與此同時,她還很容易就感到挫敗。比如她很難堅持,很容易因為一些事情不順利而情緒低落,也很容易自暴自棄,怨天尤人。

這主要是因為她對自己沒有信心,她不相信自己在經過時間和空間上的等待之後,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在不配得感和低價值感的指引下,她會下意識地把把自己的工作搞砸,以證明自己對自己的判斷是對的,這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效應。就這樣她在事業上也是持續性的走低,越來越不好。

所以我們也看出來了,在上面三種感覺的指引下,一個人會成長和發展的越來越不好,很多時候我們會將這些歸咎於命運,說這是自己命不好,與其這樣說,不如說,從原生家庭開始,有這樣三種感覺的人,命運是沒有被父母祝福過的。

也許父母都願意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好,都希望給孩子傳遞祝福,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些不當的養育,不會長出祝福,只會形成「詛咒」,只會讓孩子的一生過得很難!

願天下的父母,以及終將成為父母的人知道這一點,去學習和成長,唯有這樣才會給予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基礎。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父母想要孩子過得好,就不要做這3種事
    這就需要追溯到一個人的母嬰關係裡,看看一個人三歲之前的養育環境,他的母親(撫養者)是不是基本上沒有長時間離開過他,並且能及時的滿足他吃喝拉撒睡的需求。滿足了這個條件,基本的安全感就有了保障,在隨後的成長過程中,就會變得相對容易一些。
  • 心理學家: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自卑、軟弱,還很負能量
    而安全感的形成往往與一個人生命早期的經歷有關,比如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軟弱,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形成足夠的安全感。那一個人長大的這種情況,往往就是父母疏於陪伴,家裡也沒有固定的老人對孩子照料,孩子也沒有好的玩伴,於是就會體驗到孤獨,在內心深處留下深深的被拋棄感,那麼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是沒有形成基本的安全感。2、父母愛爭吵,或者家裡人容易情緒化心理諮詢師普遍認為,一個穩定的,安全的環境對於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 心理學家:嬰兒有3種氣質類型,如果是「難養型」,父母要多費力
    嬰兒有3種氣質類型心理學家們是從哪9個維度來將嬰兒劃分為3種氣質的呢?有的孩子面對新環境和不太熟悉的人,會非常沒有安全感,又哭又鬧;而有的孩子則會感到很新鮮,顯得活力十足。這類寶寶需要父母們多費些心思,多陪伴、多引導,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性對TA們存在的問題找出合適的解決方式。
  • 心理學家:這3種父母,會把骨子裡的自卑傳遞給孩子
    那麼當這個別人是自己的孩子時,就會對孩子的自我造成一個「包圍式」的束縛,因為敏感,父母會覺察到各種關於孩子的變化,從而對孩子的自我發展造成幹擾,甚至是不必要的入侵。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陽光粗心的父母才是好父母,這樣的父母往往會養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而一個敏感的父母,是不可能表現出粗心特質的。
  • 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會形成心理創傷,長大後自卑、軟弱
    比如,有過下面這3種經歷的人,就會形成心理創傷,長大後自卑、軟弱:1、被父母有意無意的「拋棄」的經歷從現實層面來說,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是不會有「拋棄」孩子這一說的,本文是一種心理學的表述,是指父母在物理空間上離開孩子之後對孩子造成的心理感受。
  • 心理學家:父母的這3種行為,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1、總讓孩子聽話的行為,其實是父母在彰顯自己控制的權力有兩種父母會充滿控制,一是沒有安全感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為虛弱、沒有安全感的自己增加了力量。比如一個女性生了一個兒子,家庭地位,話語權就會增加,這在過去很多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很常見,但是在現如今的家庭空間裡,就表現得比較隱蔽了,但並未完全消失。此外就是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讓自己看到了生機勃勃的希望,這也給自己增加了力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很好「控制」的,但是在孩子會說話,能走路,有自己的意志力的時候,就需要讓其聽話,才能更好的達到這個目的。
  • 父母經常吼罵孩子,很容易造就這幾種性格!心理學家:別不以為然
    導讀:父母經常吼罵孩子,很容易造就這幾種性格!心理學家:別不以為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經常吼罵孩子,很容易造就這幾種性格!心理學家:別不以為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心理學家: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永遠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
    從事心理學工作越久,越發現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因為一個人最初的心理反應習慣就是在和父母的關係裡形成的,而形成的方式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就是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做的事。那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說,真正愛孩子,健康地愛孩子的父母,就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1、不用「我是為你好」綁架孩子在心理諮詢室裡,經常會有來訪者向我傾訴,父母總是對他們說「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話。可是父母很少在乎他們過得開不開心。
  • 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父母通常有這3種表現,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松子的這一生,與其說是命運不公,不如說是她出生在了一個缺愛的家庭,沒有教過她什麼事自尊和自信,才導致了她的不自愛。這並不是謙虛,而是真的從內心覺得自己不行,最主要的就是怕自己會輸。同時自卑的孩子還喜歡逞強,心理學家發現:自卑感強的孩子,總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優秀的表現。爭強好勝不是錯,但一定很累。如果孩子出現了過度的好勝心,凡事渴望證明自己,父母應該注意引導了。
  • 哈佛心理學家:孩子是不是真聰明,主要看有沒有這3種表現
    我們都愛聽別人誇獎自己家的孩子聰明,別人一說這孩子真聰明,很多家長都特別驕傲地說:「這孩子隨我」。但是小嘴會說、成績優秀、腦子靈活就是真聰明嗎?我覺得定義聰明這種事兒,還是要聽一聽專業人士的。我之前看過一個美國哈佛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覺得很受益。
  • 佛教:改變命運,有3種方法,屢試不爽,效果顯著
    佛教講,因果通三世,從這個切入點去了解命運,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對於祈福改命,人們往往會去燒香拜佛,祈求能夠得到菩薩的護佑,然而菩薩也是無法改變因果的,所以求福還需自求,當然「菩薩」作為助緣也會加持我們。在生活中,改變命運,有3種方法,屢試不爽,效果顯著,大家不妨一看。
  • 親子關係,是孩子命運的雛形;活出自己,是對生命的最大祝福
    ,是孩子命運的雛形。如果父母的人格有問題,哪怕每天都對照最科學的育兒方法,也會養出有問題的孩子。比如: 當父母內在匱乏,想掌控孩子,就會希望他弱小、難以自主。 當父母有未實現的心願,就會忍不住投射給孩子、扭轉他的意願。 當父母都不知何為「活著的感覺」,又怎能發展孩子活出自我的體驗?
  • 心理學家:父母的這3種做法,會讓孩子自卑、軟弱,沒有出息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們看到了很多的父母,在一些養育方法上有欠妥當,甚至一些方法是錯誤的,這給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甚至這些影響會成為他們的人格基礎。比如下面這三種方法,就可能會養育出內心軟弱、自卑,能力低下的孩子,那如果要讓讓一個孩子有所謂的出息,這樣的養育方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要不得的。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優秀的人,將來能有精彩紛呈的人生。而孩子是否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帶給他的生活環境,這個生活環境不是吃、穿上有多好,而是一種在精神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心理學家李維榕所說的:真正的家庭教育,重點不在教育而在環境。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父母這5種做法,很可能養出情商低的孩子
    所以,培養孩子的情商至關重要。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長並沒有重視這一點,在教育孩子時使用了不適合的方法,很可能養出情商低的孩子。:父母這些做法,正在養育一個低情商的孩子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曾在哈佛任教,獲得過四次美國心理協會最高榮譽獎。
  • 心理學家:你給孩子取的名字,決定他將來一生的命運,不是迷信
    經過工作人員的解釋,我們這才知道原來張嘉譯得了重病,人到中年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為了長壽安寧,這才改名為張嘉益,求一個平安順利。圍觀群眾得知原因後,大多都送上了祝福和安慰,也有小部分網友好奇,改名字真的能影響一個人的運勢嗎?這大體是老一輩人所堅信的封建迷信吧。
  • 心理學家:和父親關係不太好的孩子,會沒有這3種優秀品質
    心理學對此的解釋是:孩子逐漸和母親分化,從母子"共生"的二元關係,進入一個由母親、父親、孩子組成的三元關係,這是一個正常的、健康的發展過程。那這樣的過程有什麼好處呢?假如一個孩子長期和母親"共生"在一起,即在他的生活中,父親缺位,父親對他的陪伴很少,或者說他和父親的關係一直就很不好,那可能在他的身上就會沒有這3種優秀的品質,這對於他的成長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1、 邊界邊界是所有健康的關係都應該存在的,邊界即是: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不同的,雖然我們有關係。
  • 美國心理學家:孩子有這3種行為,是智商高的表現,別隨便糾正
    在愛因斯坦在童年的時候就有這樣的遭遇,他非常不愛說話,從來不會主動跟來家裡做客的人打招呼。正因為他不喜歡交流,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呆板的,智商很低的小孩子。愛因斯坦的童年有著很多不美好的回憶。他時常會完全忘記自己做過的事情,哪怕這件事情就是在昨天發生。
  • 著名心理學家:父母2種「常見」行為,正在培養一個低情商的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父母2種「常見」行為,正在培養一個低情商的孩子「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情商》作者、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現實生活中,我們家長一直重視孩子的教育與成績,很少重視孩子的情緒教育,但是由於社會的發展。無論是學校還是工作中,會發現孩子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孩子的情緒管理與情商。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優秀的人,將來能有精彩紛呈的人生。而孩子是否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帶給他的生活環境,這個生活環境不是吃、穿上有多好,而是一種在精神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心理學家李維榕所說的:真正的家庭教育,重點不在教育而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