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父母想要孩子過得好,就不要做這3種事

2020-11-03 心理相先生


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說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特別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就更加需要父母為兒女「計」了。

這個「計」在一個心理諮詢師看來,就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就應該少做,甚至不做這樣的事:

1、在孩子三歲之前,不要和孩子長時間的分離,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越來越發現,諸多心理問題的根源就是因為當事人缺乏安全感,比如特別宅,不喜歡外出;再比如人際關係敏感、習慣性的討好別人等。

可是這個安全感是怎麼樣形成的呢?這就需要追溯到一個人的母嬰關係裡,看看一個人三歲之前的養育環境,他的母親(撫養者)是不是基本上沒有長時間離開過他,並且能及時的滿足他吃喝拉撒睡的需求。

滿足了這個條件,基本的安全感就有了保障,在隨後的成長過程中,就會變得相對容易一些。

2、在孩子能聽懂話的時候,不要貶低孩子,以給孩子足夠的自信

一個不自信的人,會嚴重打壓他自我的生命力,變得封閉和被動,失去激情和活力。一個人之所以沒有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年時期的被貶低。

特別是那些來自孩子心中的權威人物的貶低,它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比如曾幾何時,你的小學班主任,你的父母說你沒有出息,說你不是個讀書的材料,說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你當時的心理感受肯定不會是現如今這個樣子的,當時的你以父母、老師為「尊」,他們對於你的判斷,你會銘記在心,信以為真。

然後這樣「真」就會進入你的潛意識,從而指引你,一步一步達成父母(老師)當初對你的判斷。在心理諮詢中,我見過不少的人,小時候父母說他們沒有出息,做不成事,結果一語成讖,最終他們實現了這個結果。

這是為什麼呢?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潛意識即命運。這就是因為父母的判斷進入了孩子的潛意識,進而指引著他朝著這個方向變化,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3、在孩子選擇的時候,不要控制孩子,給孩子自由

父母的控制,必然使得孩子喪失成長的動力,剝奪他們發展的空間,最終養育出一個低能兒。因為成長的另一面是分離,沒有分離,是不可能有成長的。父母的控制,是嚴重阻礙分離的。

很多的「媽寶男」、啃老族背後往往存在控制的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不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在吃喝拉撒睡上,無孔不入的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把他們的想法和欲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並且說這是愛孩子的表現,「因為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亦或者「你聽我的,我才愛你」,在這樣的刺激下,孩子的自我只會變得越來越封閉。

在諮詢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來訪者,他們不會選擇,甚至有選擇恐懼。這其中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從小沒有能自己選擇。

一個成熟的人,必然是會做選擇的,因為生活處處有選擇。選擇之後,承擔責任,這才是健康的,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亦是如此。

如果從小就不讓孩子自己選,在那些小事情上不給他選擇的機會,他就不可能發展出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即也就不可能成長。

現如今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很多父母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為此不遺餘力,其實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基礎,就是在做這樣一件事。相應的,凡是不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而只是一味的表達自己的父母權威,即使報再多的輔導班,也已經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永遠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
    從事心理學工作越久,越發現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因為一個人最初的心理反應習慣就是在和父母的關係裡形成的,而形成的方式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就是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做的事。那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說,真正愛孩子,健康地愛孩子的父母,就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1、不用「我是為你好」綁架孩子在心理諮詢室裡,經常會有來訪者向我傾訴,父母總是對他們說「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話。可是父母很少在乎他們過得開不開心。
  • 父母經常吼罵孩子,很容易造就這幾種性格!心理學家:別不以為然
    導讀:父母經常吼罵孩子,很容易造就這幾種性格!心理學家:別不以為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經常吼罵孩子,很容易造就這幾種性格!心理學家:別不以為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想要孩子的專注力好,這幾件事父母千萬不要做
    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往往從小就是讓孩子一邊幹這、一邊幹那,比如一邊玩玩具,一邊聽英語。孩子長期這麼被培養著「一心二用」,就會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所謂專注,是把注意力較長時間放在一件事上,專心致志地去做。專注的對象,是一件事,而不是多件事。
  • 想要孩子以後有出息,就別做這3種類型的父母
    反而有些父母,活了幾十年,還是淺薄無知,從而影響孩子的成長。想要孩子以後有出息,就別做這3種類型的父母。01 固執己見的父母知乎上,網友問:「父母很固執,無法溝通,怎麼辦?」遇上固執己見的父母,是孩子非常無奈的事情。父母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堅持自己認知的,按照自己想法行事。
  • 著名心理學家:父母2種「常見」行為,正在培養一個低情商的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父母2種「常見」行為,正在培養一個低情商的孩子「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情商》作者、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現實生活中,我們家長一直重視孩子的教育與成績,很少重視孩子的情緒教育,但是由於社會的發展。無論是學校還是工作中,會發現孩子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孩子的情緒管理與情商。
  • 家長想要孩子未來孝順,這幾件事最好不要做,你有做過嗎?
    作為子女,孝順父母,那是子女應該做的事,也就是說孝順父母,是子女的分內之事。我們也一直宣揚孝順的美德,甚至還有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未來不贍養自己,不孝順。當然,身邊關於那些孩子長大了和父母翻臉,對父母不管不顧的事跡也有許多。但這畢竟是少數,並不是大部分。一般來說,人與人都是相互的。
  • 怎樣做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好媽媽?著名心理學家這3句話是個好答案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在強調作為父母們,特別是媽媽們應該做好「課題分離」這件事。課題分離,是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來的,說的是誰的課題誰負責。當孩子有能力為自己做主,過自己的人生時,父母(尤其是媽媽)就要學會放手,並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過好自己的人生。
  • 心理學家:這3種父母,會把骨子裡的自卑傳遞給孩子
    ,這就是心理問題所謂的代際傳遞,除非父母看見這個事實,意識到這種傳遞,進行有效的規避。那麼當這個別人是自己的孩子時,就會對孩子的自我造成一個「包圍式」的束縛,因為敏感,父母會覺察到各種關於孩子的變化,從而對孩子的自我發展造成幹擾,甚至是不必要的入侵。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陽光粗心的父母才是好父母,這樣的父母往往會養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而一個敏感的父母,是不可能表現出粗心特質的。
  • 心理學家:優秀孩子的養成,是因為母親把這4件事做到位了
    :優秀孩子的養成,是因為母親把這4件事做到位了一級心理專家胡老師給出過建議:想要養成一個優秀的孩子,母親在教育孩子時,要做到這4件重要的事情。一、尊重孩子,讓孩子更自信你有沒有用"為你好"作為理由,逼迫孩子做過什麼事?家長要知道,只有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表達,才能讓他們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思考,變得更加自信。母親懂得尊重孩子,詢問孩子的意見、跟孩子溝通想法,會讓孩子有一種被家長尊重的感覺。
  • 發展心理學家陳會昌:培養「好」孩子,父母要做這3點
    同時,我看到當時雜誌的主題多是兒童健康方面的,心理學方面的科普文章很少,這暗暗激發了我這個心理學「新兵」的一種動機:要為《父母必讀》雜誌普及心理學知識做點什麼。從1981年我在《父母必讀》雜誌發表第一篇文章以來,我總共發表過50多篇心理學科普文章。
  • 心理學家:有這3種感覺的孩子,命運是沒有被父母祝福過的
    她勤奮的工作,表現得高冷,不與人親近,總的來說她不開心、不快樂,而開心、快樂這無比重要,可以說她的這些表現和她糟糕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亦可以說,她的命運是沒有被父母祝福過的,這讓她很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 哈佛大學發現,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接送孩子上學,不到進出校門那一刻,書包永遠都不是孩子自己背著;其實我也非常理解這樣的父母,畢竟教孩子穿衣吃飯繫鞋帶,可能一天一夜都教不會,但幫他做,三秒鐘就搞定了,況且讓孩子自己做,肯定做得一塌糊塗,回頭還得父母重新做,簡直不要太麻煩。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父母這5種做法,很可能養出情商低的孩子
    :父母這些做法,正在養育一個低情商的孩子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曾在哈佛任教,獲得過四次美國心理協會最高榮譽獎。此外,他還指出,以下幾種情況很可能養育出低情商的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不僅營造了好的家庭氛圍,更是為孩子做了個好榜樣。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優秀的人,將來能有精彩紛呈的人生。而孩子是否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帶給他的生活環境,這個生活環境不是吃、穿上有多好,而是一種在精神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心理學家李維榕所說的:真正的家庭教育,重點不在教育而在環境。
  • 養女兒,這3件事千萬不要做
    這是種典型的對女孩的刻板印象。首先會限制孩子的探索。比如很多小孩就喜歡在地上爬來爬去,玩得渾身髒兮兮。可你一定會忍不住提醒穿得漂亮的女孩子「這裡髒,那裡不要碰」!因為父母的言行會潛移默化教會這個孩子變得在意自己的外表。這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甚至在我看來,孩子和時裝兩個詞,就應該儘可能保持距離。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優秀的人,將來能有精彩紛呈的人生。而孩子是否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帶給他的生活環境,這個生活環境不是吃、穿上有多好,而是一種在精神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心理學家李維榕所說的:真正的家庭教育,重點不在教育而在環境。
  • 白巖松: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必須「吃」這3種苦,父母別心軟
    老一輩人教育後人:&39;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39;,這句話可以說是至理名言。不管在任何年代,何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能夠吃苦的人將來絕對不會過的太差。在學習這件事上也是如此,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父母也不用太過於擔心他們。
  • 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父母通常有這3種表現,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松子的這一生,與其說是命運不公,不如說是她出生在了一個缺愛的家庭,沒有教過她什麼事自尊和自信,才導致了她的不自愛。這並不是謙虛,而是真的從內心覺得自己不行,最主要的就是怕自己會輸。同時自卑的孩子還喜歡逞強,心理學家發現:自卑感強的孩子,總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優秀的表現。爭強好勝不是錯,但一定很累。如果孩子出現了過度的好勝心,凡事渴望證明自己,父母應該注意引導了。
  • 上學遲到怪父母?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還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當父母事無巨細,為孩子做得過多,孩子就缺少獨立做事、鍛鍊能力的機會,於是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發展。當孩子有下面這5種表現,就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需要引起警惕。孩子常常指責、怪罪於你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邊享受著父母的照顧,一邊嫌棄、挑剔著父母。
  • 心理學家:父母的這3種行為,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比如一個女性生了一個兒子,家庭地位,話語權就會增加,這在過去很多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很常見,但是在現如今的家庭空間裡,就表現得比較隱蔽了,但並未完全消失。此外就是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讓自己看到了生機勃勃的希望,這也給自己增加了力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很好「控制」的,但是在孩子會說話,能走路,有自己的意志力的時候,就需要讓其聽話,才能更好的達到這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