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網友跟我爆料說,武昌青魚嘴百安居背後興國北路上有一家福圓牛肉粉麵館,之前在水果湖高中旁做了26年的粉面,水高好多學生都深有記憶。張師傅每天凌晨三點親自撣面,三十年如一日,可謂真正的老店,在水果湖可排前三……
什麼鬼?我居住青魚嘴多年,對這方區域的印象是武漢「四大金剛」之一武重拆遷賣掉地皮後,林立起來的俯瞰東湖的摩天高樓,這是片人力魔法形成的一大片美食沙漠,因為房租高昂,抹殺了街巷小店小攤的生存空間,導致基本上沒幾家可以入口的小店。
但是,為了驗證,周六早上,我還是來探店啦!畢竟,作為一個好吃佬,還是不要先入為主的呢!
三伏天的藍,映襯之下是一小溜兒的窄小店面,最東端一間就是我要尋找的粉麵館。
店面窄長,五十多歲的叔叔阿姨在操作臺忙碌,一個穿橙色短袖短褲的微胖界小帥哥在門口炸面窩、油條與歡喜坨等,嗯,這就是武漢相對不錯小店的場景,每一家生意人流不錯的粉面小店必有一個炸貨攤子來搭夥。人流漸漸起來時,阿姨下面,叔叔加牛肉香菜等找零。
我要了一碗微辣的牛肉粉,看著叔叔給大塊牛肉,足量酸豆角,捨得給香菜小蔥以提鮮增色,還有些許油炸花生米,這一碗牛肉細粉不過13元。再加一個炸的焦枯、芝麻香厚的面窩,14.5元整。
我右手端了這碗粉,左手接過來小哥遞來的剛出鍋的面窩,躲到裡頭吹著風扇敞開肚皮大吃起來。粉是細粉,沒有武漢不少小店泡發的那種塑膠感,畢竟是手工製作;牛肉香有嚼勁,老闆瞄了一眼介紹道,這是本地的黃牛肉;湯底是用牛骨頭熬製的,乍吃似乎不夠濃鬱,趨於平淡,可能是沒有太辣,也沒有給太多佐料調味之故,故凸顯的是本味。想起之前網友推薦,應該多給點辣椒油,更能刺激味蕾。
餐後,簡單聊幾句,張師傅是信陽人,1980年,買了一張四元的火車票出來打工,都不知武漢在南還是北,就來到了這座陌生的城市。
「我16歲初中肄業。具體說,是上完初二就出來。19歲,開始做粉面,完全是自己琢磨,每天要去美食街街上最紅火的那家吃,一條條街道走,進行比較,再咂摸其中的些許區別,憑著一副好舌頭來感知味道。家裡姊妹八個,我排行第六,可以說是早當家。」
起初,他在中北路江心大廈開了一家粉麵館,自己琢磨味道,滿大街的轉悠,哪家火就去吃哪家,靈敏的舌頭指導他對五味進行調和,將這家瀕臨倒閉的粉麵館做活了。他清晰記得,那個時候,牛肉粉是三毛錢一碗,熱乾麵是二兩糧票一毛錢。
1997年,因為拆遷,小店搬到水果湖高級中學附近,靠近遊泳館,叫做「湖南手工米粉店」,成為水果湖的武漢伢必吃的味道。師傅說,當年是二兩糧票一毛錢一碗。
1999年,一碗素粉面賣到了一元五角。「像我們夫妻倆兩點五十起床來忙活,早上六點多開賣,賺的都是辛苦錢。」
比張師傅稍晚的是韓臘貴粉麵館,我去吃過,但是不好吃。張師傅告訴我,1994年,韓臘貴在他門口做大籠蒸包,常在他家吃碗粉面。結果,他賣包子賣不動,後來轉行在水果湖附近開了粉麵館,幾度搬遷,最後搬到了現在的位置。當年的水果湖菜市場也不是這般模樣,「菜市場之前是用鐵柵欄圍起來,那是老水果湖的樣子。」
另外,武大三環公寓的熱乾麵同樣是外地人開在武漢的味道,吸引著周邊的高校師生。這是不同於漢口的早餐氣象,漢口多半是本地人在操持早餐生意,味道要更好,房子也是自己的私房,而武昌多是外地人漂泊在武漢維生,房租成本較高,故味道上還是差一些,但做的好小店依然不會被埋沒。
張師傅將三十多年的最好時光獻給了水果湖。水果湖,原來是一片荒郊野嶺,並沒有水果的出產,而是雨季一來,雨水從附近高處匯流到此,形成湖汊,繼而流入東湖之中。隨著省政府落腳於此,水果湖一舉成為政治中心所在,一條雙湖橋溝通起水果湖與東湖,而餐館也繼而群聚於此。方方說,水果湖的官員比魚多。雖是調侃,亦是大體不離實情。
近些年,王健林萬達開始打造楚河漢街,將歐風與楚風相結合,形成武昌的新地標。而水果湖作為一個原來依附於東湖的湖汊開始連通起江城兩大湖泊——東湖與沙湖,城市季風出現轉向。但,不少人也提出質疑東湖邊的某些高樓阻隔了湖風吹向市區,導致武漢城區夏天越發炎熱,「熱島效應」越發明顯。
張師傅依然記得當年的水果湖是何等的朝氣蓬勃,青年學生們來排隊,青春盡灑在此。他看著一茬茬的學生從小孩長大成人再結婚生子。執教的老師們也來排隊,那些從古老的黑板轉向多媒體教學的老師在漸漸老去。機關單位的小夥子也手提著公文包或者泡枸杞的保溫杯……時間奔流後,張師傅自己也被歲月平添白髮,慨嘆時光如梭。
2018年2月,隨著水果湖拆遷的推進,張師傅將小店搬到青魚嘴,百安居後頭的一排不起眼的門面,「接手的轉讓店,什麼都沒弄,直接開張,下粉面。」依然是主打牛肉粉面與熱乾麵,老夫妻倆繼續操持這件外人看起來磨人的營生。
2019年,39年過去了,紅油熱乾麵價格漲成了四元,而湖南手工米粉店因工商註冊不讓用湖南二字,即更為福圓手工米粉店。
「如今從武漢回信陽,手持一張80多元的高鐵票,僅需50分鐘即可。」張師傅感嘆起了時代的變化。
懷念故鄉有之,更多的是對武漢的留戀,從當年的異鄉客轉變為常住居民,孩子亦都讀完大學工作畢業,老師傅一提及,就是滿滿的驕傲。張師傅,作為一個小小餐飲老闆,也經歷著大武漢的時代變化,「大縣城」躋身為「新一線」。我等庶民亦有榮焉。
時代風捲雲湧,他能夠做的事情,只有照看好這一畝三分地,下好這一碗碗的熱乾麵與牛肉粉面。
有位粉絲的留言,一度感動了我。她說,「高中三年吃他家的粉和熱乾麵,特別是他家的辣椒油,真的給力。畢業後多年還跟男朋友一起去,老闆每次都認得我下周去打卡,看看過了十年,他還能不能認出我。」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張師傅家的每一個裝粉面的盆,都套著塑膠袋。他說,1994年左右,武昌區衛生局進行餐飲檢查,對方伸出大拇指道,「老張,就你家衛生做的很棒!」將粉面做如此細心分隔的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張師傅笑著說:「不僅如此,這些盆跟了我已經十多年啦!」
我問張師傅,有沒有接班人啊?張師傅說,這些年,他曾經帶出過七八十個徒弟,多半在外省;在水果湖地區,也有二十多個,但接班的還真沒有。為何這多徒弟?他說,親戚朋友沒事做,找個營生,討一碗飯吃,他就教他們幾下子。
可惜因為這行太難,如今他們多半轉行不做了。像他這樣大年紀,還繼續做粉面的,亦是寥寥無幾啦!而門口炸面窩的是他的女婿,大學畢業後工作覺得意義不大,轉而跟著張師傅一起開店,炸起了面窩。幾年下來,手藝大有長進,儼然有接班的架勢!
對於這樣大年紀仍在做營生的事兒,周遭人充滿了些許敬佩。在搬到青魚嘴時候,他去辦衛生許可證,衛生防疫站的人就說,「我去!老張啊!我第一天上班就認識你,你怎麼現在還在做?」……
張師傅咧嘴一笑,「是啊,不然在家也是閒著,等老得做不動了,我們夫妻倆就光榮退休……」
至於為什麼叫做「福圓」粉店,大概是張師傅希望「幸福團圓」吧!
【補充】
小文寫於2019年秋,2020年冬修改。許久沒去這家店了,看網上店鋪消息,挺過了上半年疫情,小店已經恢復如常了。
作者: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