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熱乾麵好吃,信陽熱乾麵好吃。誰比誰好吃,不看地方看麵店,在哪都是老店好吃,混生意的大多數不好吃。
熱乾麵的名氣也就在說好說不好的爭議中擴大,不論好不好吃,知道的人越來越多。
要說武漢的好吃還是信陽的好吃,我有切身體會。我就是信陽光山縣人,又曾在信陽市區工作好幾年。信陽距離武漢200公裡,開車一個多小時。在信陽市區工作期間,經常的去武漢市,吃到兩地熱乾麵的機會很多。關鍵是喜歡熱乾麵那種風味,嚼著彈牙,面的鹼味,調和的芝麻味,醬味,還有信陽改良後多出的綠豆芽,不一樣的別致味道和口感。
客觀的說,武漢熱乾麵和信陽熱乾麵不分昆仲,各具特色。武漢熱乾麵保持著傳統風味,信陽熱乾麵有了本土化融合。武漢熱乾麵還是武漢熱乾麵,信陽熱乾麵已經是信陽熱乾麵了,不能叫武漢熱乾麵。
這樣說有點繞口,我們先看武漢熱乾麵和信陽熱乾麵各自的特點在哪裡。
先說武漢熱乾麵。
——武漢熱乾麵是怎麼來的。
有名的美食都有個美麗的傳說,武漢熱乾麵也不例外。只是沒有皇帝或名人站臺,典型的平民故事,和麻婆豆腐的起源相像。說的是上世紀的三十年代,三鎮的漢口長提街關帝廟,有個常年賣涼粉和湯麵條,叫做李包的人。一日晚間打烊收攤,把煮好沒賣完的麵條撈起來瀝著。不小心打翻了油壺,裡面的香油倒在案板上不少。小本生意捨不得丟了那油,就用瀝著水的麵條去裹裹,把油都吸到麵條上,不至於可惜了香油。第二天早起開市,想著昨晚的剩麵條,熱來當早飯,吃了好幹活。鍋裡水燒開,放剩麵條燙燙撈到碗裡,就著涼粉的調汁拌拌。正要吃,攤前來往的遊客聞味住步,看他端著一大碗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乾拌麵條,好奇的詢問什麼面,怎麼賣。李包街上混的小生意人,自然敏感生意機會。靈機一動,張口就出:「熱乾麵!」人們嘗嘗,果然不一樣的美味,於是爭相購買,一時間李包只能做這一道麵食還忙不過來,熱乾麵的名聲隨之擴散開來。
有了名氣就有了市場,有人做大。李包是個小生意人,掙點小錢養家餬口就很滿足,根本沒想著怎麼去做大,能每日忙活都賣完沒剩面就阿彌陀佛。但是被一個同行看上,他姓蔡,把自家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的麵店改了牌子,叫「蔡林記」,專一經營熱乾麵,成了武漢三鎮第一家熱乾麵館。彼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武漢重要的戰略位置,形成了異常的市場繁榮,尤其飲食業很是火爆,因為流動人口實在多。為了符合大武漢概念,蔡老闆直接的賦予熱乾麵以全名「武漢熱乾麵」。
——從武漢熱乾麵的起源,可以知道武漢熱乾麵的特色在哪裡。
材料是剩麵條,煮熟的剩麵條。剩麵條瀝水拌油放著。剩面燙燙拌涼粉調汁。這三個特色就是熱乾麵的基因。
再說武漢熱乾麵的市場表現
——武漢熱乾麵是世界第一個快餐食品。
武漢熱乾麵的名聲鵲起,得力於抗戰時期的市場形式。那時武漢三鎮人流量集中,天南地北都有。熱乾麵口味適中,做著簡單,價格便宜,典型的中式快餐,極為適合當時紛亂局面。吃過的人忘不了,走到哪裡念叨哪裡,讓武漢熱乾麵的名氣大到各地,甚至國外都有知道。要知道那時候全世界還沒有「快餐」的概念,著名的麥當勞直到1955年才有第一家店。沒準洋快餐是學我們的熱乾麵模式也不一定,只不過人家做大了,我們還是原樣。
——武漢熱乾麵是中國十大名面第一。
全國解放後,在我們麵食文化中,武漢熱乾麵始終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排五大名面之列。並在2013年6月由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飯店文化節暨首屆中國麵條文化節上,榮列十大名面之首。
最後介紹信陽熱乾麵
——信陽熱乾麵父本是武漢熱乾麵,母本是信陽風味,二者合一的產物,很受信陽人喜愛。
上世紀八十年代,市場開放走上快車道的時間段,根據當時以飲食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思路,信陽市政府組織引進武漢特色美食,熱乾麵首選,也是落地成功的典型。在當時信陽傳統早點已很豐富,油條、豆漿、胡辣湯、方便麵等等。熱乾麵的進入算上個奇蹟,一個外來的小吃,還幹糙糙的,湯都不帶,不合信陽人的吃法。但也正是這種幹糙糙的面,引起人們的好奇心,拿出吃滷麵的態度去吃熱乾麵,果然吃出了味道。要知道滷麵做起來很慢,等不及。不如熱乾麵,立馬燙了立馬吃。
——於是擅長美食的信陽人開始對武漢熱乾麵作了基因修改。
三大基因不變,只在調料內容上作了小的調整,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味道,深得信陽人點讚。
這個修改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把武漢熱乾麵添加了配菜。有了綠豆芽的熱乾麵,不再是全面,麵條的爽滑韌勁加上豆芽的脆嫩,面味、麻醬味加豆芽味,味道更豐富,吃著更爽口。
為了說明白武漢熱乾麵與信陽熱乾麵的區別,分享信陽熱乾麵的做法。注意,只多了綠豆芽,其他都一模一樣。
熱乾麵做法:
熱乾麵專用麵條煮熟,過涼水降溫,上油放置。一碗麵條放笊籬熱水燙了,倒進碗裡。綠豆芽放笊籬熱水燙了,倒進面碗裡。往面碗裡放如下調味料:芝麻醬、小磨油、辣椒油、胡椒粉、榨菜粒、蔥花、生抽、香醋。拌勻了開吃。
按這個步驟在家裡很好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