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K12教育產品領域的用戶基本分為三類:學生、家長和老師,每類用戶的需求的各不相同。想要做好K12教育產品,必須充分了解產品背後的用戶需求和用戶心理行為變化。本文作者對K12教育中老師和家長群體的用戶行為展開了分析研究,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
前文從「道」層面梳理學生學習過程的關鍵節點,旨在通過核心用戶目標(學習)倒推提煉出潛在需求。本文將重點分析另外兩個用戶群:家長和老師。
老師和家長都是緊密圍繞「學生」為中心提供服務,家長為學生的學習提升買單,老師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而傳道授業解惑。
家長逐步成為K12教育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家長是買單的人,因此需要知道花的錢值不值;同時,家長也是教育孩子的主力軍,對孩子的教育成果直接負責。
家長角色分層:K12學生群體是從幼兒園到高三的學生,家長年齡隨之橫跨15年。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家長的角色也在逐漸變化,譬如低幼家長同時擔任決策者+付費者的角色,會上課體驗幫助孩子挑選課程和品牌,高年級決策權會轉向學生本身。
家長用戶差異明顯:家長群體特徵差異比較明顯,如一二線城市/教育觀/家庭收入等都會影響群體差異,各家教育公司以科技為驅動力,通過大數據持續收集家長用戶畫像,此外,像極光之類的行業調研也會定期產出研究報告。
作為產品/設計師/運營/增長師,了解我們產品的購買/潛在用戶是怎樣的,才能尋找增長突破點。接下來,我們從基本特徵、教育觀以及教育信息獲取等3類5個細分維度簡要提煉。
根據家長調研顯示,不同階段兒童的家長對教育的訴求方向有差異:
(來自極光K12教育用戶群體研究報告)
數據報告顯示目前培訓班的主力家長用戶是80後,而低幼家長的年齡已介入90後,未來90後將逐步成為未來家長的主力軍。
Jyn跟進的訪談中,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成績提升有非常強烈的訴求,同時對提升成績也很苦惱;當然也有部分家長覺得跟著身邊人輔導情況,成績差不多就行;還有少部分人覺得不需要太多精力放孩子學習上,讓他自主發展即可。
父母的教育觀能夠決定孩子學習成長道路以及對學習的態度,分為4類:雞血型、燈塔型、追隨型、放任型。
(父母教育觀四象限)
線上教育常見的推廣方式是廣告投放和社群裂變,投放包括線上(抖音、朋友圈等)、線下推廣(地鐵、公交站等),我們認為通過大數據推演廣告精準投放到對應家長圈獲取收益。是不是也可以倒著思考?
反過來看,家長們認可的方式是什麼?
(1)口碑營銷排第一。調研中發現口碑傳遞報班的家長佔到64%以上,很多家長報班都是因為接送孩子時候和同班家長聊,學習好的學生家長推薦相當於自帶BUFF。此外,家長群/媽媽群也是信息交流聚集地;
(媽媽群的「專家型」家長)
口碑宣傳的轉化率最高,可以作為轉化的主要渠道,我們是否也可考慮找有影響力的核心家長做宣傳交流,而非簡單的闡述功能。
(2)廣告宣傳。宣傳方式包括平臺宣傳(網絡社交平臺朋友圈等)、教育機構宣傳及學校渠道的廣告宣傳等。筆者在抖音、朋友圈、微博等各類社交平臺中就經常被推廣教育產品。
(3)線下講座/活動。如線下的各種診斷、評測活動、講座、低價課、0元課、公開課、免費課、考試等。
(4)網絡搜索。如在各類搜尋引擎上關鍵詞查詢推薦。
訪談中,我們還收穫了K12家長設備中常用的3大類教育APP:
懂家長,實際要從家長側報班的需求出發,深入了解動機,根據家長的教育觀念不同做精準畫像細分,在轉化率較高的營銷渠道(如口碑、網紅老師等)做差異化打法。當然,家長畫像還需根據各家具體產品形態而定。
一直以來,很多在線教育公司以「學生」為主要用戶畫像群體,然而無論公立學校、校外教學機構、還是網際網路企業,都忽略了一個現狀:教師群體也是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
教師是教學內容的生產者、傳授者,自古至今教學內容在變、教學形式在變,只有傳授者的初心不變。而老師群體也可做細化挖掘:
隨著科技進步,老師們的生產工具也不斷迭代,而授課端相當於一個「槓桿」,好的授課端可以提升老師們在線上的授課效率,無限放大老師們的授課效果。
我們以真小班為例,梳理全鏈路動作:課前備課 → 課中授課→ 課後服務。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都會經過精心準備,從而適當調整教學進度和教法:
(1)授課準備:
(2)學生服務:課前提醒 /了解學生學習基本功等;
課中授課包括3點,知識點講授、監測學生學情,同時對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家長在乎的除了老師上課效果收益外,高質量高密度的課後服務也能帶來好口碑和轉化,Jyn在體驗眾多在線教育長期班/短期班後,發現各家課後服務差別還是很明顯:有些教育機構上完課老師仿佛隱身一般,只有在續報的時候才出現;而有些老師上完課會頻繁和家長1v1、群內出現,讓家長有種被重視、精準化服務的感覺;
體驗眾多課後服務,提煉如下:
(來自某K12在線客服)
此外,有些大牛老師會自創教學法和親密動作,譬如全套小測,定製化的目標定製等,還有些老師會在開課前詳細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讓上25人課程的孩子有1v1的尊享感;
做To B產品時最需考慮教師的授課路徑和標準化講法,缺少從受眾群體視角「找位置」,場景缺少觀眾共鳴,就很難打動老師。只有以用戶為中心,深度還原用戶使用場景,洞察業務和老師之間的情感連結,才能做出對老師有用的功能,而非華而不實堆砌的雞肋功能;
深度剖析 K12 教育用戶:學生篇
作者:金璐,公眾號:HelloJyn(ID:HelloJyn)
本文由 @金璐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