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普通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2019年5月10日,上饒市第五小學一位家長,當著全班師生的面,捅死欺負女兒的男同學。
這位父親曾在班級群裡警告男孩:你長期打罵我女兒,溝通了多次也沒用,我會天天在校門口等著你。
老師曾建議雙方家長面談,但在接觸女孩父親以後,認為他難溝通,就取消了約見。
事發當天,女孩父親去了老師辦公室,不久就怒氣衝衝出來,徑直走向班級後門,慘案就此發生.
這是一起徹底的悲劇,愛女心切的爸爸,犯下後悔終身的罪行。這兩個家庭都支離破碎,女孩沒有了爸爸,另一個家庭痛失愛子。
一次意氣用事的憤怒,就足以摧毀一個人。
雖然在事發前就有過激言語,但女孩媽媽只是說老公脾氣有點臭,並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人性本身就是藏著很多惡的,衝動、偏執、貪婪.平時我們與惡並存,相安無事,一旦某一刻被惡吞噬,就會發生難以控制的事情。
那麼人性中的惡從又何而來呢?
02
人格七宗罪,禁錮你的人生
每種「惡」背後,都藏著一種人格原罪,常見的有七種,我們稱之為「人格七宗罪」。
提到七宗罪,相信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大衛·芬奇執導的犯罪電影中的各種驚悚片段。
其實,七宗罪最早來源於天主教教義。
早在一千年前,天主教教義中將人類的惡行分為7種類型,從重到輕依次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統稱為七宗罪。
今天,我們再次翻開天主教對七宗罪的解釋發現,心理學中也能找出相應對的人格。
傲慢——→自戀型人格
嫉妒——→偏執型人格
暴怒——→攻擊型人格
懶惰——→迴避型人格
貪婪—→反社會型人格
暴食——→邊緣型人格
色慾——→表演型人格
很多時候,看似一個習以為常的行為,卻牽扯到你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像蝴蝶效應一樣引發巨大危機。
上文中的父親,很大可能是被「暴怒」的人格原罪支配,造成讓人心痛的後果。
被「暴怒」原罪支配的人,遇事容易感到憤怒,卻又會拼命壓制住,某一刻,心底的暴躁、憎恨、憤怒再也控制不住時,會決堤而出,做出毀滅性行為。
類似「暴怒」的人格原罪是自身容易察覺的,有些人格原罪則藏得很深不易發現,卻像心魔一樣,禁錮著你的思維和處事方式。
比如有些人被迴避型人格禁錮,不自信、害怕和不安總是如影相隨,覺得自己很笨拙,害怕批評、指責、被人拒絕。
所以,迴避密切交往,不敢輕易相信他人,也不愛麻煩別人,結果處處遭遇瓶頸。
03
走出原罪禁錮,重獲心靈自由
每個人的人格中,都藏著某種原罪,平時被我們藏起來,深埋在潛意識深處。難以察覺,卻無時無刻不在操控著你的思想和行為。
如果你很難走進親密關係,維持一段長久的感情
如果你在社交場合很不自在,不敢表達真實感受
如果你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這其實是你人格中的的劣根性在影響你,傲慢、嫉妒、懶惰……早在暗中意圖摧毀你。
在你奮力向前跑、想變得更優秀的同時,人格中的劣根性也在背後一步步拖後腿。
探索人格原罪,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本質,不但沒有壞處,反而能避免人生中一些不必踩的坑,讓你少走彎路,更好地發揮天賦和潛質。
那麼你的人格中,不為人知的原罪是什麼呢?
我們聯合壹心理向您推薦「人格七宗罪類型評估」,本測評將從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7個維度中,分析你內心暗藏的人格特質,探測出你的人格原罪類型及潛在影響,並給你針對性建議。
-測評理論依據-
本次測評理論框架來源於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是美國等最常用的心理狀態判斷指導手冊,被譽為「精神醫學的聖經」。
現由壹心理專業心理測評研發專家,結合中國人人格特點,收錄超過1000份測試樣本數據,研發編製成《人格七宗罪》,幫你找到禁錮自己的人格原罪,回歸「自由」。
-人格七宗罪類型評估-
▼
測評體驗價 9.9 元
測試題:73 題丨報告頁:7頁
測試完成後,生成的報告將永久保存
↑掃描 二維碼 馬上參與測試↑
你將獲得什麼?
01丨探索你的原罪類型
02丨多維度分析分析潛在影響
03丨探索禁錮原罪的原因
04丨為你提供科學的建議消除原罪
部分用戶反饋
▽▽▽
您的喜歡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就請「分享」本文,或者點擊「在看」,謝謝!
點擊閱讀原文測試你的人格七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