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
12月10日,「數位化轉型世界論壇」召開。除了展示各行各業領先的數位化轉型技術與解決方案,交流數位化轉型成功經驗與實踐,共同推動數位化轉型與數字經濟發展進程。大會上來自各個企業、行業的專業人士一致認為「在受疫情影響的2020,數位化轉型正從『必要』轉變為『必須』」。
關於如何實現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也是本次大會討論的焦點,而「企業工作場景在線化」被認為將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基座。基於此,大量「工作平臺」開啟了新的徵程,目的是讓「必須」更加順理成章。比如「百度如流」今年以來的幾次快速升級,就是為了使自己更加契合企業的數位化。
又例如,百度集團副總裁、百度集團首席信息官(CIO)李瑩在論壇上發表的《智領工作方式變革 賦能企業數位化轉型》演講中指出,「在智能經濟浪潮下,工作方式智能化變革是企業數位化升級的重要一步。」
然而,在企業數位化的大背景中,一場「企業工作場景在線化」領域的「暗戰」也在悄然上演。
成為主角後,在線工作盼「升維」
沒有意外,「後疫情時代」在線工作已經成為了常態化模式。
但其實,在線工作走到今天這一步並不容易,要知道一年前這種工作模式還是一種小眾選擇,直到疫情的爆發,企業才逐漸意識到「在線工作」有著起到改變企業的工作方式,引導企業優化內部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等諸多作用。
「歸根到底,它創造了又一個「用科技提高效率」的典型場景。」這是資本對於在線工作的評價。
關於「企業工作場景在線化」市場的競爭也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可以看見,這個賽道巨頭林立,雖然還沒有出現誰能真正一家獨大,但也沒有出現誰被誰幹掉的局面,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線工作」市場將是一個巨頭長期共存的市場。
不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用戶對於軟體的要求越來越高,雖說玩家們將長期共存,但「優劣之分」也並不是不存在,像一些傳統的在線工作軟體其功能或者說能力大都停留在「疫情」前,並不再符合在大規模普及下市場所衍生的新需求。放眼「在線工作」市場的發展歷程,在前期許多產品,所能提供的僅僅是傳統「OA」功能,並不符合現階段市場需求,像前不久saleforce277億美元「天價」收購slack,其實就是看到市場發展方向,所採取的補齊自身能力的一種動作。
傳統「OA」具體表現在靈活性和開放性不夠,例如當用戶需要逐漸深入後,都會因為自身工作內容的需求,對軟體功能提出更好、乃至全新的需求,像對工作流的調整、業務集成、整合的二次開發需求等。
作為用戶因為功能的缺失,常常需要廠商的介入,而這一過程往往難度大且周期長,嚴重影響著用戶的使用體驗,最主要的是傳統OA軟體不具備擴展性和集成性,無法實現與業務系統的集成整合。
此時,具備靈活性和開放性的平臺型軟體則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說白了就是市場對於在線工作軟體的要求進入了新的「維度」。
面對市場需求的激增,百度、騰訊、阿里旗下的在線工作平臺紛紛開啟迭代更新,不斷升級以滿足用戶使用需求。根據BAT等巨頭玩家的動作可以看見,現階段在線工作主要存在如企業連接方式、協同方式、創新需求上的痛點,也就是說誰能率先打破這些痛點,誰家的產品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維度」,而在市場競爭上也將進一步拉開距離。
如流「破壁」AI開道,人工智慧會是「在線工作」的答案嗎?
面對市場的「升維」需求,品牌方需要如何做?這是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在經歷幾輪升級後,慢慢一批平臺型軟體也逐漸走入了視野,比如百度如流,依託百度強大的AI能力,定位「新一代智能工作平臺」正是如流的答案。
1、AI賦能,讓工作成為「流水線作業」
作為「新一代智能工作平臺」,百度如流瞄準的正是企業在連接方式、協同方式、創新能力方面的痛點,企圖以AI為連接點實現AI工作的「流水線」作業。
與傳統在線工作平臺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通訊流」,如流一直都在圍繞「快速入會」和「視頻會議布局與體驗」兩方面進行大幅優化。像外部人員參會無需下載APP、無需註冊登錄,僅憑藉瀏覽器就能實現視頻會議;在會議進行中如流會議智能記錄可錄製完整會議語音,並在會後自動生成語音+文本的會議記錄;會後則支持會議紀要任務同步待辦事項等協作功能,助力提升團隊協作效率。
其次是「工作流」,對協同辦公全場景需求進行提升也是如流的重點,支持創建、管理項目和任務,追蹤項目進度,所有項目文檔可以集合到一處,便於知識沉澱與分享。並新增待辦功能,幫助團隊更好的實現工作進度管理,為項目成員提供更好地協作體驗。
最後則是「知識流」,「知識流」既是「通訊流」和「工作流」的沉澱,也在反哺「通訊流」和「工作流」,在如流的體系中,用戶使用過的文檔、資料、數據都將匯聚到知識流,最終為企業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知識廣場」,而當企業用戶有相應需求時,又能從「廣場」中隨時調取相應的內容,或進行再加工,以此幫助企業形成從創造到流動到應用再到反饋的正循環,讓不同工種的職員都能找到匹配的創新場景。
顯然,如流正憑藉AI能力,打通在線工作流水線上的每一個環節,以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在線工作平臺,探索智能流水工作的更多可能性。
2、「知識管理」,如流破壁的「殺手鐧」
構建AI時代工作「流水線」之外,「知識管理」則是「如流」在「在線工作」領域的另一個突破口。
在各路玩家都將目光聚焦於軟體「前臺能力」之時,「如流」將關注點放到了軟體生態覆蓋上,像百度智能辦公平臺總監賀鋒在新一代數位化企業分論壇提到「百度致力於建設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智能工作平臺,通過線上化、智能化,提升效率、加速創新。」
「如流」對於「知識管理」的解釋是,「知識全流程管理以及智能搜索、智能推薦等服務,將企業知識資源引入到日常溝通和協同工作中,全面滿足企業知識管理需求,幫助企業沉澱知識,盤活智力資源。」
講直白點就是如流在幫助用戶提升於「內容管理、存儲、分享」等環節的使用體驗,當然在這些功能的覆蓋、實現上,也少不了AI能力的應用,而正巧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語義理解、智能搜索等AI核心技術,正是沉浸AI多年的百度其專長所在,這也成為了「如流」的獨有優勢。
AI工作配合產品革新使「如流」站在了在線工作領域的頂端,「新一代智能工作平臺」是如流的答案,而AI在未來也必將成為整個行業的答案。
當「AI工作」標準化,靠什麼左右定局?
在百度如流的大肆推動下,AI的介入將進一步激活傳統在線工作模式。那麼,AI會是未來工作場景的唯一利器嗎?看似「定局」,仍有很多「左右」的因素需要考量。
1、AI能力將貫穿在線工作的「點、線、面」
如果將整個工作體系「三維化」,企業員工就相當於裡面的點,而企業則是線,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繫形成的將是面。
AI的介入需要作用到「點、線、面」所有內容上,否則將不夠完美。還是以如流為例,「工作流」、「知識流」的體系就是直接作用在職員層面,讓他們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通訊流」可以作為連接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工具存在,讓消息智能聚合,實現高效的信息交換;再加上「知識管理」的後臺能力,如流將AI作用到了日常工作的每一個基礎環節。
顯然,這種趨勢在未來還將繼續放大,且開始被其他主流平臺沿襲,那麼此時就需要比拼平臺背後企業AI的技術能力。此時,如流的優勢將獲得進一步展現,畢竟百度的AI能力眾所周知,加上百度今年又發布了AI中臺和知識中臺,必然使如流受到的AI加持更為直接。
例如在此次2020數位化轉型世界論壇同期舉辦了「數位化轉型世界獎」的評選活動,百度如流就摘得了「最佳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獎」。
2、「數位化」,看的還是「服務能力」
回到企業的「數位化」,經歷技術能力的比拼,最終能留下來的企業其技術能力上或有差異,但大方向上不會出現天差地別,技術能力是前期市場爭奪的要點,在「AI工作」成為底座的同時,所承載的還是產品的「服務能力」。
縱觀整個市場,大部分玩家也在不停展示自身的「服務化能力」,像企業微信和釘釘就是在憑藉提供多樣化的入口服務來撬動市場,也有太多的產品因為無法提供相應的服務能力,註定只是走個過場。
在「服務能力」方面如流則給出了一條差異化路徑,不同其他產品喜歡在大方向上做文章,例如提升產品整體的可使用性,針對某一場景進行開發,如流則更加「細節」,像上面提到的將AI能力嵌入到工作、通訊的每一個基礎環節,通過打通「碎片化」的使用場景完成「全場景」的服務進擊。
總而言之,在「AI能力」與「服務能力」的雙重考驗下,AI工作對市場又提出新的考驗。
總結
之前有大佬評價金融行業「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看誰走的穩」,這句話其實能運用到其它許多領域,比如「在線工作」。
畢竟行業雖然在今年獲得爆發,但整個市場顯然不會是一個短期市場,與其想一口氣吃成胖子,步步為營或許才是「企業工作場景在線化」的正確打開方式,正如百度如流最近的幾次升級,在AI加持下,如流正慢慢重新定義企業工作平臺,基於細節上的改變讓整個在線工作成為「大氣候」。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