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劉是泉州泉港人,數次提及他老家土坑村那片規模宏大的閩南老建築。於是周末我們相約去做客觀光。抵達土坑,先到家中泡茶閒敘。巧得很,小劉的父親是劉氏宗族長老,劉氏古厝的維護開發主事人之一,家裡客廳就堆著一摞的宣傳冊,看著冊子上那規模宏大的閩南特色紅頂建群,我們已經按捺不住,劉爸便親自導遊,帶著我們走進那一段目前尚不為人知的歷史。
劉氏古民居群位於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後龍鎮臨海一帶,群山環拱,中間是方圓數公裡的平原。明代靖難之變後,興化(今莆田)的貴族劉宗孔攜眷渡海到湄洲灣南岸避難,見此處峰巒相映,曲水停蓄,遂命名為「塗山」,欣然居之。劉氏一族在這荒原野地開拓創業,至此下傳的明清兩朝代代皆有入廷為官者。這些才俊榮歸故裡後,皆建造顯赫的府第。從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土坑村中共建有40多座的古大厝,聚集成一處宏偉壯觀的古民居群。
歷經數百年的風吹雨打和歷史變遷,土坑古民居倒塌毀壞近半,現存有27座,中間一條100多米長古街,以青石板鋪設。1980年,該古民居建築群曾被列為惠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白石宮就在小劉家旁邊幾十米處,是一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廟宇,幾經興廢,現存建築是清乾隆二十四年重修的,很有歷史韻味。白石宮旁邊修建了一個小廣場,這是未來的遊客中心。土坑歷史上曾經商旅雲集,近些年來開始重新開發觀光,打掃修繕維護老建築的同時,村裡也修建了觀光道路以及配套的路牌、標誌說明等設施,包括 CCTV等媒體也多次來此採風報導,只是開發工作開始未久,名聲尚未遠播,所以看上去還相當冷清,我們很幸運作了先行觀光客。
劉爸在村中信步悠遊,指點兩旁房屋樹木如數家珍,這幢是某華僑的洋樓,現在沒人住了;那棵榕樹是清朝時種的,已經有100多年了……他在一幢古香古色的老厝前停住,稍稍提高了聲調說:這是劉百萬家的旗杆厝,是村裡最大的古厝。
清乾隆年間,第十二世的劉端弘與其子購置了18艘桅帆船從事海上運輸,從北方運來大豆等糧食到南方販賣,再將南方的貨品運到北方,經年累月積攢下龐大身家,終成一方富賈,被人譽為「劉百萬」,在他手上建成的大厝便有18座,其中大多數保存至今。
土豪劉百萬當時居住的旗杆厝當然更是奢華,這是一幢佔地面積達1700多平方米的三開間落外加雙護大厝,號稱有100個房門,99個窗戶,11個天井。大厝磚石木泥結構,磚雕、石雕、木雕,甚至於屋簷下的泥塊都雕有精緻圖案,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大厝門前整齊排列的14組石旗 杆座,青石板上雕刻著各式寓意的圖案。按古代禮制,只有家中有人金榜題名之後才能豎立旗杆,一根旗杆就代表著一份榮耀和驕傲,而單獨一幢古厝居然有如此多的旗杆,實屬罕見。
劉百萬18艘商船的船隊,只是是土坑三大外洋貿易船隊之一。土坑劉氏家族商船海路擴展到廈門、寧波、臺灣及日本琉球,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在廣泛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土坑地域也開設了不同風格的專業店鋪,如專營產地南京的布匹店、專營海外產品的洋貨店等,街市規模在不斷擴大,形成了以嶼仔壁港為主要港口,祠堂口、施布口兩條主街道,廈門口市碼頭為主要貨物聚散地的規模龐大的港市,經營船運貨物往來、銀票往來、實物抵押、民間借 貸等金融商業,商業輻射範圍達到福建全省和四川、江西、廣東、海南等地。
旗杆厝後面這條整齊筆直的石板街道,當年的土坑劉氏在此經商,開當鋪,賣金銀、米、布,形成一條異常繁華的商住兩用街,成就興隆發達的海港集市。劉爸介紹說,央視節目的專家認為:土坑村港市遺址是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遺址之一,是古代泉州海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填補了「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遺產點目前暫無港市遺址的缺環。
這座用進士第古厝已經改造為「民俗文化展示館」,幸虧是劉爸帶隊,他手裡握著的一大串鑰匙,在打開古厝大門的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段厚重的歷史。民俗文化展示館還在布置之中,裡已經收集了不少古早的事物,如南音的戲服、木偶戲的傀儡、耕作的農具、航海的船舶配件等等。展館本身也是一座美輪美奐古建築,還保留有少見的「門當戶對」建築構件,門楣上的「木鈴鐺」,門檻前的門枕石,代表「福祿壽」的石墜,還有許多的精美木雕石雕。
港市街口通向村外,村口有一片凹進的環狀的窪地,劉爸介紹說那是原先的下門口碼頭,由於下門和廈門同音,所以後來乾脆稱為廈門口。劉百萬的船隊就在這裡停泊,方便貨物裡外運輸。港口早已淤積,但是碼頭旁邊這口三孔井卻還在,井口由條石密封,僅留三個桶大的孔洞,既可方便打水,又利於保證水質不受汙染,還能防止行人安全。當年遠航的船隻都是依靠這口井補充淡水,多少年過去了,從孔裡窺視,古井依舊清泉汩汩,了無波瀾。
時光的印記緩緩地打磨著這片紅磚古厝,先人樂善好施、賑濟四方、不忘故土的情懷也滋潤生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今的劉氏後人依然居住在此,嫋嫋炊煙,雞犬相聞,穿行其間,仿佛走進一座中國傳統藝術的殿堂,徜徉在一條靜止的文化長河裡,時常會閃現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金碧輝煌的劉氏家廟是整個村子的中心,圍繞家廟形成了兩條長長的商業街道,有藥鋪、酒肆、布莊、船舶配件行等鋪面,這些店面有些已經破敗了只剩殘垣斷壁,有些卻還依舊完好,裡面還有人家居住,仿佛在斑駁的光影裡演繹著時光倒轉的劇情。
劉氏家廟是周邊十八個劉氏村莊的祖祠,1993年重修後煥然一新。雕梁畫棟,牌匾琳琅,牆上掛滿了族譜、家規和精美的彩繪。祠堂中的石刻聖旨更是劉氏宗族的秘藏之寶。
與家廟一街之隔的另一座顯赫府邸是提督府,雖然現在已經略顯破舊,門牆斑駁。然而那繁複的磚雕、精緻的彩繪、兀立的御碑,還有高聳的繡樓,都向遊人無聲展現出當日的豪氣和尊榮。
從提督府出來,劉爸特意帶領我們參觀隔壁的一座小院落,這個略顯普通的閩南傳統古厝小院,原來是劉百萬長子的住房。而在這天井右側的廂房,是原廈 門 *長的誕生地。劉爸笑著感嘆:土坑的風水確實好啊!
漫步土坑村,曲折幽靜的石板路旁是無盡的穿鬥式木構建築群,紅磚牆、白條石、燕尾脊,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無不述說著歷史的輝煌,鮮活著閩南古早的味道。村中這棵木棉樹樹齡已過百年,卻依然精神煥發,鬱鬱蒼蒼,哪怕是上個月的超級颱風莫蘭蒂也不能損其毫末。樹下有清蓮堂,是一所尼姑庵;旁邊的聚英亭,有清池拱橋風雅,是村中的文武會館;而樹下這個六角涼亭,劉百萬的塑像安然靜坐,猶如這古老的村子,安逸祥和,古樸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