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泉港土坑村,閩南古厝隱藏著劉氏家族百萬身家背後的故事

2020-12-16 浣花山房

同事小劉是泉州泉港人,數次提及他老家土坑村那片規模宏大的閩南老建築。於是周末我們相約去做客觀光。抵達土坑,先到家中泡茶閒敘。巧得很,小劉的父親是劉氏宗族長老,劉氏古厝的維護開發主事人之一,家裡客廳就堆著一摞的宣傳冊,看著冊子上那規模宏大的閩南特色紅頂建群,我們已經按捺不住,劉爸便親自導遊,帶著我們走進那一段目前尚不為人知的歷史。

劉氏古民居群位於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後龍鎮臨海一帶,群山環拱,中間是方圓數公裡的平原。明代靖難之變後,興化(今莆田)的貴族劉宗孔攜眷渡海到湄洲灣南岸避難,見此處峰巒相映,曲水停蓄,遂命名為「塗山」,欣然居之。劉氏一族在這荒原野地開拓創業,至此下傳的明清兩朝代代皆有入廷為官者。這些才俊榮歸故裡後,皆建造顯赫的府第。從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土坑村中共建有40多座的古大厝,聚集成一處宏偉壯觀的古民居群。

歷經數百年的風吹雨打和歷史變遷,土坑古民居倒塌毀壞近半,現存有27座,中間一條100多米長古街,以青石板鋪設。1980年,該古民居建築群曾被列為惠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白石宮就在小劉家旁邊幾十米處,是一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廟宇,幾經興廢,現存建築是清乾隆二十四年重修的,很有歷史韻味。白石宮旁邊修建了一個小廣場,這是未來的遊客中心。土坑歷史上曾經商旅雲集,近些年來開始重新開發觀光,打掃修繕維護老建築的同時,村裡也修建了觀光道路以及配套的路牌、標誌說明等設施,包括 CCTV等媒體也多次來此採風報導,只是開發工作開始未久,名聲尚未遠播,所以看上去還相當冷清,我們很幸運作了先行觀光客。

劉爸在村中信步悠遊,指點兩旁房屋樹木如數家珍,這幢是某華僑的洋樓,現在沒人住了;那棵榕樹是清朝時種的,已經有100多年了……他在一幢古香古色的老厝前停住,稍稍提高了聲調說:這是劉百萬家的旗杆厝,是村裡最大的古厝。

清乾隆年間,第十二世的劉端弘與其子購置了18艘桅帆船從事海上運輸,從北方運來大豆等糧食到南方販賣,再將南方的貨品運到北方,經年累月積攢下龐大身家,終成一方富賈,被人譽為「劉百萬」,在他手上建成的大厝便有18座,其中大多數保存至今。

土豪劉百萬當時居住的旗杆厝當然更是奢華,這是一幢佔地面積達1700多平方米的三開間落外加雙護大厝,號稱有100個房門,99個窗戶,11個天井。大厝磚石木泥結構,磚雕、石雕、木雕,甚至於屋簷下的泥塊都雕有精緻圖案,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大厝門前整齊排列的14組石旗 杆座,青石板上雕刻著各式寓意的圖案。按古代禮制,只有家中有人金榜題名之後才能豎立旗杆,一根旗杆就代表著一份榮耀和驕傲,而單獨一幢古厝居然有如此多的旗杆,實屬罕見。

劉百萬18艘商船的船隊,只是是土坑三大外洋貿易船隊之一。土坑劉氏家族商船海路擴展到廈門、寧波、臺灣及日本琉球,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在廣泛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土坑地域也開設了不同風格的專業店鋪,如專營產地南京的布匹店、專營海外產品的洋貨店等,街市規模在不斷擴大,形成了以嶼仔壁港為主要港口,祠堂口、施布口兩條主街道,廈門口市碼頭為主要貨物聚散地的規模龐大的港市,經營船運貨物往來、銀票往來、實物抵押、民間借 貸等金融商業,商業輻射範圍達到福建全省和四川、江西、廣東、海南等地。

旗杆厝後面這條整齊筆直的石板街道,當年的土坑劉氏在此經商,開當鋪,賣金銀、米、布,形成一條異常繁華的商住兩用街,成就興隆發達的海港集市。劉爸介紹說,央視節目的專家認為:土坑村港市遺址是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遺址之一,是古代泉州海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填補了「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遺產點目前暫無港市遺址的缺環。

這座用進士第古厝已經改造為「民俗文化展示館」,幸虧是劉爸帶隊,他手裡握著的一大串鑰匙,在打開古厝大門的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段厚重的歷史。民俗文化展示館還在布置之中,裡已經收集了不少古早的事物,如南音的戲服、木偶戲的傀儡、耕作的農具、航海的船舶配件等等。展館本身也是一座美輪美奐古建築,還保留有少見的「門當戶對」建築構件,門楣上的「木鈴鐺」,門檻前的門枕石,代表「福祿壽」的石墜,還有許多的精美木雕石雕。

港市街口通向村外,村口有一片凹進的環狀的窪地,劉爸介紹說那是原先的下門口碼頭,由於下門和廈門同音,所以後來乾脆稱為廈門口。劉百萬的船隊就在這裡停泊,方便貨物裡外運輸。港口早已淤積,但是碼頭旁邊這口三孔井卻還在,井口由條石密封,僅留三個桶大的孔洞,既可方便打水,又利於保證水質不受汙染,還能防止行人安全。當年遠航的船隻都是依靠這口井補充淡水,多少年過去了,從孔裡窺視,古井依舊清泉汩汩,了無波瀾。

時光的印記緩緩地打磨著這片紅磚古厝,先人樂善好施、賑濟四方、不忘故土的情懷也滋潤生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今的劉氏後人依然居住在此,嫋嫋炊煙,雞犬相聞,穿行其間,仿佛走進一座中國傳統藝術的殿堂,徜徉在一條靜止的文化長河裡,時常會閃現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金碧輝煌的劉氏家廟是整個村子的中心,圍繞家廟形成了兩條長長的商業街道,有藥鋪、酒肆、布莊、船舶配件行等鋪面,這些店面有些已經破敗了只剩殘垣斷壁,有些卻還依舊完好,裡面還有人家居住,仿佛在斑駁的光影裡演繹著時光倒轉的劇情。

劉氏家廟是周邊十八個劉氏村莊的祖祠,1993年重修後煥然一新。雕梁畫棟,牌匾琳琅,牆上掛滿了族譜、家規和精美的彩繪。祠堂中的石刻聖旨更是劉氏宗族的秘藏之寶。

與家廟一街之隔的另一座顯赫府邸是提督府,雖然現在已經略顯破舊,門牆斑駁。然而那繁複的磚雕、精緻的彩繪、兀立的御碑,還有高聳的繡樓,都向遊人無聲展現出當日的豪氣和尊榮。

從提督府出來,劉爸特意帶領我們參觀隔壁的一座小院落,這個略顯普通的閩南傳統古厝小院,原來是劉百萬長子的住房。而在這天井右側的廂房,是原廈 門 *長的誕生地。劉爸笑著感嘆:土坑的風水確實好啊!

漫步土坑村,曲折幽靜的石板路旁是無盡的穿鬥式木構建築群,紅磚牆、白條石、燕尾脊,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無不述說著歷史的輝煌,鮮活著閩南古早的味道。村中這棵木棉樹樹齡已過百年,卻依然精神煥發,鬱鬱蒼蒼,哪怕是上個月的超級颱風莫蘭蒂也不能損其毫末。樹下有清蓮堂,是一所尼姑庵;旁邊的聚英亭,有清池拱橋風雅,是村中的文武會館;而樹下這個六角涼亭,劉百萬的塑像安然靜坐,猶如這古老的村子,安逸祥和,古樸寧靜。

相關焦點

  • 泉州「國保單位」達44處 泉港永春實現「國保」數量零突破
    ,省裡再選出22處成為申報點……   從初選的61處,到「市選」的48處,再到「省選」的22處,最後到入選的13處,背後飽含著汗水、執著和感動,還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守護。   坂埔古厝   南安坂埔古厝(清代)   坂埔古厝又稱「良山洪氏民居」,位於南安市英都鎮良山村坂埔自然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現存
  • 興於明代的閩南古民居,村內劉姓曾富甲一方,美麗鄉村旅遊很不錯
    從泉州的市區出發,自駕一個多小時就能覓到一處具有濃厚閩南氣息的古村落,這就是位於泉港區的土坑村。早在幾年前就聽過這座村子,而這還是第一次踏在它的石板路上。土坑村興於明代,村內劉姓是大姓。據載,土坑劉氏始祖劉宗孔於明永樂二年從莆田遷居土坑,從從此他們在此世代繁衍、安身立命。
  • 泉州這13個地方成為「國保」!快看都在哪裡!
    與閩西土樓有著明顯的區別,體現了濃厚的閩南建築風格。土樓內多處制茶遺址,後裔多往臺灣,不僅是研究閩臺關係的珍貴實物,也是安溪茶史的見證。 泉港區土坑村古建築群(清代)
  • 泉州這13個地方成為「國保」!這麼多好去處,走起!
    我市入選第八批國保單位的有古遺址類的永春苦寨坑窯遺址,古墓葬類的百崎郭氏墓群(泉州臺商投資區),古建築類的崇福寺應庚塔(鯉城區)、安溪土樓、土坑村古建築群(泉港區)、坂埔古厝(南安市
  • 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福建土坑劉氏古民居群
    劉氏古民居群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古民居保存了27個明清時期二入、三入的大叡,佔地26860平方米,中間形成古街,100多米長,用青石板鋪設, 其中,清朝劉瑞弘(俗稱「劉百萬」)居住的古厝最大,三進五開期間加上雙護叡,共有100扇門、99扇窗戶、11個天花板,包括圍牆在內的佔地面積達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有許多東西被其車輪碾碎,歸於塵土,而也有許多東西在時代的潮流中堅強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寫滿了歷史痕跡的古老事物,如今就如一本本恢弘的史書,為我們講述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泉州市資訊|孝德泉港·家風傳承 泉港區舉行第三屆「網絡孝文化節」
    10月7日,泉港區第三屆「網絡孝文化節」之「孝德泉港·家風傳承」文藝展演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後龍鎮土坑村舉辦。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歌舞、快板童謠、公益講堂等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土坑劉氏家訓、泉港北管、孝德家風等「特色菜」,給現場的群眾送上一場文化盛宴。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
  • 福建泉港舉辦峰古城文化節 閩南漁鄉秀出人文美
    福建泉港舉辦峰古城文化節 閩南漁鄉秀出人文美   沿著石板路,走進泉港峰尾古城,厚重的石牆、精緻的地磚、木製的樓板……600多年的惠北漁民市井風情在古厝的門楣雕梁和漁航漁聯中盡顯了書香氣息。  「峰尾是泉州市的文化名鎮。早在南宋期間,『書香半島』因朱熹最得意的門生——峰尾人劉鏡在古城授學時就初顯端倪」,峰尾鎮圭峰文化研究學者劉宗訓介紹道,「最鼎盛時期,依託在祠堂內的私塾,多達四五十家。
  • 泉州洛陽橋的橋南街,滿是閩南古厝的老街,已是千年歷史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行,從臺灣自由行回到廈門,在廈門機場直接坐泉州專線1小時到達,極為快捷。泉州,是一直被忽視的旅遊城市,旅遊資源太豐富了,值得多停留幾天。在閩南語裡,「厝」的意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瓦石蓋的房子,閩南紅磚厝是閩南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築。閩南古大厝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的性格。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期待表現在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上。
  • 大喜麻辣拌·泉州泉港加盟店盛大開業,禮惠全城
    2017年12月27日,大喜麻辣拌泉州泉港店盛大開業,開業期間大喜麻辣拌憑藉獨特的麻辣鮮香以及眾多福利吸引了一大波辣迷,成為永嘉天地步行街一道靚麗的風景。閩南戲曲之鄉,注入大喜獨家印記因泉港轄區內的天然良港-肖厝港系泉州新港,故取區名為"泉港區"。
  • 泉州常見的門匾背後的故事:衍派是姓氏的源流,傳芳是銘記的歷史
    泉州號稱「海濱鄒魯」,自古以來,隨著中原移民成為泉州當地居民的主體,中原文化也成為閩南文化的主體。偏安一隅的泉州雖然遠離文化中心,卻也遠離戰亂,成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漫步在古城的街頭巷尾,是深度遊泉州的必修課。東亞文化之都的文化底蘊,低調地隱藏於每個角落,哪怕是不經意的抬頭看到古厝民居的門匾,都大有文章可言。
  • 歌舞劇《古厝娶親》演繹閩南婚禮大觀
    核心提示近日,《古厝娶親》上演,座無虛席。泉州歌舞劇團時隔兩年再次復排復演了閩南民間婚俗歌舞《古厝娶親》。該劇在題材、表演形式、人物造型、舞臺背景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融合創新,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展現了泉州文化的無窮魅力與豐富內涵。
  •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解說】坐落在臺北市中山高速路南側的林安泰古厝,於鬧市中偏安一隅。朱紅色的院牆方磚,錯落有致的屋簷瓦當,散發著古香古色的閩南文化氣息。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解說】坐落在臺北市中山高速路南側的林安泰古厝,於鬧市中偏安一隅。
  • 閩南堆剪師巧手「妝」古厝
    閩南堆剪師巧手「妝」古厝 2019-04-14 22:46:23「妝」古厝     中新社南安4月14日電 題:閩南堆剪師巧手「妝」古厝  作者 陳龍山 劉鍶婷  行走在福建泉州,經常可見名剎古寺、宮廟、祠堂以及閩南古大厝,其雕龍畫鳳、燕尾脊、神仙故事雕塑圖等建築風格獨具一格,分外引人注目。
  • 泉州一座古村落,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藏在山裡的石頭古厝
    「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說起閩南特色的古建築風格,我們首先就想到這樣的畫面,這些已經成為了閩南民居的象徵,而在沿海例如平潭島,那裡最常見的卻是石頭村。在泉州泉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裡,一座油畫般的石頭厝吸引了萬千遊客。
  • 閩南伴手禮創意「鬥陣行」 泉州元素妙呈遊客觀眾
    繼鯉城區之後,晉江、南安、泉港等縣(區、市)將陸續登場,各地將通過展示、展覽、展演等方式,在源和1916文化創意園區、西街舊麵粉廠鋼結構大廳兩大主場地,逐一展示各自特色文化,舉辦集體驗、展示和銷售為一體的文創集市,從而串珠成鏈,既讓廣大市民、遊客在老城區、家門口飽覽到文都泉州豐富多樣的人文風物,也集中宣傳各地縣域發展的豐碩成就和文化成果。
  • 在臺灣鹿港遇見閩南紅磚古厝
    這是鹿港民俗文物館內的一處紅磚古厝建築群(4月24日攝)。  走進與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臺灣西海岸鹿港古鎮,在街巷深處可常見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印證著閩南傳統文化對鹿港古鎮的影響。
  • 五一來泉州,就推薦這51個地方
    可惜石樓因年久失修,現徒剩四土坑村「一港兩街一碼頭」景點介紹:土坑村,隸屬泉港區後龍鎮,家家皆姓劉。明清時期土坑村誕生了三支海商船隊:劉端弘(傳說他家中存有百萬現銀,俗稱「劉百萬」)船隊擁有二十艘三桅洋船,其長子劉建珍擁有十八艘,劉百萬堂兄弟劉端山則有十六艘同類洋船。古村中最負盛名的建築,首推「劉百萬」居住過的三開間院落外加雙護大厝。在海商經濟的推動下,土坑村形成了以嶼仔壁港為主要港口,施布口街和祠堂口街兩條主街道,廈門口市碼頭為主要貨物聚散地的龐大港市。
  • 泉州這個僑鄉小鎮講莆仙話,南洋樓很多又很精緻,遊客:美食也棒
    關於泉州,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許許多多的美食可以去介紹、去品嘗。走進泉港的界山鎮,是連片的閩南古厝高翹著燕尾等候遊子的歸來。歸來,是一代代下南洋人日思夜想的事情,飄搖數十年他們已經返鄉,帶回了對故土的思念,也帶回了一棟棟別具風格的南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