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這個僑鄉小鎮講莆仙話,南洋樓很多又很精緻,遊客:美食也棒

2020-12-24 樊凱凱凱子

走走停停,看過外面的萬千世界後卻發現自己的家鄉卻很少去品味。關於泉州,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許許多多的美食可以去介紹、去品嘗。走進泉港的界山鎮,是連片的閩南古厝高翹著燕尾等候遊子的歸來。歸來,是一代代下南洋人日思夜想的事情,飄搖數十年他們已經返鄉,帶回了對故土的思念,也帶回了一棟棟別具風格的南洋樓。

界山鎮,處在泉港區和仙遊縣的邊界地帶,小鎮東臨湄洲港,西靠塗嶺鎮,南界南埔鎮,北接楓亭鎮,是泉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鎮之一。關於它的故事,是可以從千年之前的東吳開始,而後一直至今。這次,正是和三五好友,在周末有個短途的深度體驗。

閩南風,百年的窯厝古大厝群

在界山鎮嶺頭村的窯厝內,有一片背靠觀音媽山的古大厝。空中俯瞰,連成一片的古厝是由7座閩南古居構成,他們前五後二整整齊齊的排列著。這些古厝已經有近三百年的歷史,經歷多年歲的滄桑和風雨的洗禮,已經有一座古厝倒塌,而其餘六座依舊面南而生,講述者古厝百年的歷史情長。

根據記載和考證,古厝群內最早的一座是建於公元1756年(清代乾隆年間),它是由嶺頭三房餘壽公的後人建起。在當時,這也是轟動一方的氣派家族建築群落。雖說時間推移了近三百年,但古厝的建築基本如舊,室內堅固的土木、精美的磚雕、木刻、泥塑、瓷製和彩繪都相當程度的保留了下來,這些便是窯厝古大厝群最寶貴的財富了。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紅磚燕尾的閩南古大厝已經慢慢的淡出人們的視線,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在界山鎮的嶺頭村內還能見到7座相連的古厝也是非常的難得。

僑鄉界山,一座座精美別致的南洋樓

泉州,是出了名的僑鄉。從明末開始,許多閩南人越過重洋,來到東南亞地區,而這則是被當地人稱之為「下南洋」。福建人團結、愛拼,很快在東南亞立穩腳跟,許多人在當地娶妻、創業,也賺到了不少的財富。但異鄉終歸不是家,建國後許多下南洋的閩南人可以回歸故土,隨著他們一起回來的就是這些帶有濃濃東南亞風情的南洋樓了。

界山的南洋樓有許多,他們都藏匿在各個村子的不同角落,不過還是以界山、東張、獅東三個村子最為集中和富有代表。朝暉、豔陽、東陽、春廷、來發,每一棟樓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創業故事,每一棟樓也都有著別具一格的獨到之處。

不夠,重點要介紹的還是東昇樓和朝暉樓。前者,是由旅馬華僑陳捷麟先生於1953年建造的。這是一座坐西朝東,中西合合璧的仿古南洋樓。主體建築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磚瓦洋樓,一共有28個房間,建築主體的天井在雨後的確是一個發呆聽雨的好地方。

而後者則是我們在界山見到的第一座南洋樓了,它是一片五座連體的、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建築主體以仿古的燕尾脊為主要風格,一座座樓緊緊相連,即龐大又壯觀。

界山的南洋樓真的非常的多,每座樓幾乎都有獨到之處,也非常的值得去看。這些南洋樓無論是在建築風格、建築細節等方面都是十分考究的。

界山的文化和信仰

閩南地區,尤以豐富濃厚的宗教和民間信仰令人稱道。在市井,佛、道、基督、媽祖和許多其他民間神靈都受到了百姓的供奉。

在界山,最大的一處宗教文化之地應該就是九峰山了。這裡原是抵抗清軍而建的一座石寨,後來守城的軍士便開始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寺廟,起初,寺廟以靜胤為名,一直到清代的光緒年間才以山名為依據,改寺名為九峰寺。

九峰寺佔地2多畝,一共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九雲殿四個主要的建築,這些建築也是以閩南風為主,依山勢錯落開來。寺廟雖算不上熱鬧,但300多年的風雨還是為古寺留下了非常深厚的歷史。

而鎮內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則是位於東張村內的東張宮了,這裡以供奉東嶽大帝為主,不過也有田公元帥、張宮聖君等大大小小二十多尊神明。據說,東張宮一直非常靈驗,所以這裡的香火非常旺盛,附近百姓都來次參拜。

如今我們見到的東張宮,是2009年開始重新建造起來的。宮廟外觀宏偉大氣,石雕、木刻和屋頂的瓷製飾品都是非常考究的。

界山的味道

如果問一個地方什麼可以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許多人的回答都會是「美食」。來到界山,自然少不了那些朋友一直推薦的界山海鮮、紅團、羊肉和大鵝。

【東張村三角臺紅團】

紅團,是界山乃至許多閩南地區都有的一種傳統喜慶食品。這是一種在重要節慶時,許多家庭都會製作的鄉土佳品。

紅團的主要材料時以糯米、芝麻、綠豆和花生為主,手工製作後經過蒸製便可食用。而這次,我們不僅僅吃到了喜慶的紅團,也親手體驗了一次紅團的製作過程。

【小山鵝場農家樂】

界山鎮依山傍水,村民一直都有養殖鵝、鴨的習慣。而到了界山之後,大鵝也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道美味。

關於鵝肉的製作有非常多的烹飪方式,椒鹽、爆炒、燉湯,樣樣都有。我們這一次便是在小山鵝場農家樂吃了一頓全鵝宴。

【九七羊肉】

界山的黑山羊肉是沒去界山之前朋友一直在推薦的,在東張村藏匿在民宿內的九七羊肉是你不提前預定基本吃不到的一家羊肉店。

他們家店面不大,烹煮的菜色也不多。一鍋燉煮的羊肉湯、一碗現撈的面線,這是店內主推,也是食客必吃的美味。

【海樓嬸扁食】

海樓嬸扁食是一家沒有招牌,但是從來不缺客人的扁食老店了。扁食一直是我喜歡的一道美食,不管是早餐還是夜宵,都喜歡來一碗扁食再加點老醋,那種滿足感言語簡直無法描述。在海樓嬸扁食店,吃法主要是煮、炸兩種,前者適合當主食,而後者可能就更像是一道菜了。

【小第九海鮮餐廳】

界山的海鮮是非常肥美的,尤其是蟶子,長的又大又肥。小第九海鮮餐廳就是以界山當地海鮮而主料的一家餐廳,他們有自己的水產養殖區域,店內的海鮮都是自家養的,先抓的新鮮海貨。

小第九海鮮餐廳開在泉港和仙遊的交界之處,店內海鮮新鮮實惠,泉州和莆田的許多客人都慕名而來。

寫在後面,關於住宿和交通

泉港區目前還沒有通高鐵,但是如果你要去界山鎮正好可以在仙遊動車站下車,從仙遊站去界山鎮上,也不過是幾分鐘的事情,非常方便。如果你就從莆田或者泉州市區出發,沿著瀋海高速自駕也是非常方便的。

我們在界山鎮待了2天一夜,一行人都是住在鎮上的玉湖公寓。客房很大,很乾淨,價格也不算貴。

相關焦點

  • 瓊海僑鄉變身南洋風情小鎮 讓遊客走進千家萬戶
    與過去憑藉地緣優勢每天迎來送往數千名匆匆而過的遊客不一樣的是,這個旅遊團此次專門衝著剛剛完成立面改造的中原南洋風情小鎮而來,小鎮就是他們此行的旅遊目的地。  粉刷一新的彩色南洋風格民居、齊整的連排屋頂、窗下擺放的豔麗小花盆栽、精緻的雕花立柱……50多名遊客一下車就被小鎮濃鬱的南洋風情吸引住了,手機、相機齊上陣,一路拍個不停。
  • 又一首莆仙方言歌曲火了,莆田人都來聽一聽!
    點藍色字關注「莆田旅遊網」導語近日,一首由韓偉菁作曲,秋生、林倩倩演唱的莆仙方言歌曲《我是莆田人》火遍朋友圈。莆仙方言歌曲《我是莆田人》作詞:陳建輝作曲:韓偉菁演唱:秋生 林倩倩木蘭溪水藍,我是莆田人,荔枝甜帶紅,我是莆田人,
  • 莆仙話有拼音了,想學的有福了
    莆仙話有拼音了,想學的有福了編輯:聞道 圖:石瞞宇莆仙話是中國最古老的聲音之一,現在莆田年輕一輩很多人都不會了。為保護好、運用好莆仙方言,今年莆田市政協牽頭,委託莆田學院組織專家學者編撰《莆仙方言大詞典》,近日,莆田方言和仙遊方言的拼音方案設計好了,這對於想學習莆仙方言的有心人來說,是個大福音。搶救莆仙話,時不我待
  • 莆仙話有拼音了,想學的有福了!
    莆仙話有拼音了,想學的有福了! 編輯:聞道 圖:網絡 「 莆仙話是中國最古老的聲音之一,現在莆田年輕一輩很多人都不會了。為保護好、運用好莆仙方言,今年莆田市政協牽頭,委託莆田學院組織專家學者編撰《莆仙方言大詞典》,近日,莆田方言和仙遊方言的拼音方案設計好了,這對於想學習莆仙方言的有心人來說,是個大福音。 搶救莆仙話,時不我待
  • 福建最頑強的一個鎮,被割給泉州幾百年,依然講莆田話、過莆田節
    『走遍福建56縣,帶你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觀眾朋友們,大家好,田螺哥哥今天來到了324國道線上,這裡有一個神奇的鎮,明明隸屬於泉州市,卻不說泉州閩南話,風俗習慣也跟泉州不一樣,而是說莆仙話,風俗習慣也跟莆仙一樣,這就是界山鎮。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解說】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晉江市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文化館總是能吸引遊客和孩子們的注意。
  • 莆仙方言比普通話多四種發音 咬著舌頭說話難倒外地人
    海都報莆田新聞版《聽鄉音·識莆田》欄目自開闢以來,受到了不少讀者的關注,學習的同時也拋出了很多疑問。市民陳先生表示,莆仙方言在外地人看來十分難學,就好像咬著舌頭在講話。本期欄目中,記者將為您詳解莆仙方言的發音難題。
  • 那些跟錢有關的莆仙方言
    2020年11月25日《莆田僑鄉時報》文獻名邦04版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走進福建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
    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闖蕩天下的傳統。目前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50多萬,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中位居第一。
  • 海南僑鄉中西合璧式「蔡家宅」 古色古香南洋風
    長城網7月23日訊(記者 胥文燕 高琳哲)日前,「發現美好新海南——2017年網際網路+城市推介」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在瓊海市博鰲鎮留客村探訪海南僑鄉第一宅——蔡家宅,在古色古香的南洋風格建築群落中,親身感受蔡家宅昔日的榮華。
  • 莆仙話「不」字不否定 作為語首助詞常引起誤解
    東南網3月25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 李偉強)在普通話中,「不」字一直是否定的意思,可在莆仙方言中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學者稱,莆仙方言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語法和詞彙,「不」字作為語首助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 莆仙熗肉,素豆腐丸軟糯濃香,肉片鮮嫩不塞牙,不一樣的風味美食
    莆仙熗肉:由豬瘦肉片裹上澱粉,烹煮而成的一道地方美食,是莆仙地區特具有一道地方特色的民間風味小吃。常見於莆仙地區的特色小吃店,其中又以「天九灣、天久王」名聲流傳最廣,最受莆仙之人喜愛。相傳,最初的「莆仙熗肉」是根據流落到民間的「皇家宮廷秘方」製作而成,經過了莆仙數代先人的精心製作和改良之後,傳承至今的「莆仙熗肉」口感鮮美不油膩、肉質鮮嫩不塞牙。風味獨特令人百吃不厭,香味誘人令過路之人無不駐足垂涎、流連忘返。
  • 莆仙話保留大量古漢語語法:「不」字不否定 常引起誤解
    閩南網3月25日訊在普通話中,「不」字一直是否定的意思,可在莆仙方言中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學者稱,莆仙方言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語法和詞彙,「不」字作為語首助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90後的王小姐常聽長輩們用方言說「不」字,但表達的意思卻和她理解的不同,這讓她很費解。王小姐說,常常有人問起爺爺,「你要來老年會了嗎?」
  • 除了「古早味」,泉州還有這些……
    早年間做法十分簡單,以手工料理食物為主,料好實在,像蘿蔔飯、石花膏、碗糕、肉粕等,都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如今,這些「古早味」的傳統食物融入了南洋風味,遍布世界大街小巷。愛拼敢贏、艱苦創業和無私奉獻是泉州的人文特色。早年,華僑先輩為了維持家庭生計,漂洋過海來到南洋謀生。如今,這個有著千年以上出國史的僑鄉泉州,有948萬的泉州籍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各地130個國家和地區。
  • 尾牙|三莆2019年做了什麼
    最早的名字叫莆人山,將仙遊的仙拆做「人山」,logo長這樣,但是總歸差點意思,考慮到莆仙兩地長久以來的感情問題,就此作罷。▲莆人山logo美蕊後來提了個建議,說往時對聯、門旗上的「白額」算是莆仙地區一個特色,但考慮到南方地區的白額聯分布較多,於是將「白額聯」的白色換作藍色,頓時就覺得「莆性」滿滿。
  • 福建泉州僑鄉的象徵,有關姑嫂塔的傳說
    姑嫂塔,屹立在福建石獅市泉州灣的寶蓋山上,它背倚晉江,面臨臺灣海峽,是泉州僑鄉象徵。當時泉州海外交通日益繁榮,這座高聳海邊的石塔,成為出入泉州船舶的航標,後因被雷電所擊,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新修復。近900年來,它成為海外華僑心中故鄉的縮影、親人的象徵。
  • 泉州中山街美食之旅:融入味蕾的鄉土風情丨僑鄉風物誌
    撰稿:林嘯僑鄉福建泉州的知名地標,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前一句指的是開元寺雙石塔,後一句指的就是中山路。走在這條古香古色的老街上,你有兩種遊覽選擇,來感受泉州深遠的人文底蘊。一種是從磚瓦間品味古城特有的魅力:欣賞南洋式建築精華,在連排式騎樓下踱步,駐足於鐘樓的黃昏下。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泉州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有無數華僑在異國他鄉打拼。幸運的是,味覺,成了泉州人文化身份獨一無二的標籤,家鄉的古早味,給了他們最可靠的歸屬感。哪怕是離家再遠,這忘不掉的滋味,總能讓他們想起故鄉。」龔勤勤說。  僑鄉美食 融入許多南洋風味印尼美食肉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