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山街美食之旅:融入味蕾的鄉土風情丨僑鄉風物誌

2020-12-17 華輿

撰稿:林嘯

僑鄉福建泉州的知名地標,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前一句指的是開元寺雙石塔,後一句指的就是中山路。走在這條古香古色的老街上,你有兩種遊覽選擇,來感受泉州深遠的人文底蘊。一種是從磚瓦間品味古城特有的魅力:欣賞南洋式建築精華,在連排式騎樓下踱步,駐足於鐘樓的黃昏下。另一種則是美食之旅:沿街一路大快朵頤,進老字號品嘗多種特色美食,在味蕾的體味中感受泉州風韻。

對於騎樓的介紹,捕輿者已經在往期介紹過了,所以這次就帶你開啟第二種選擇:中山路的美食探索。

面線糊:早餐來一碗,精神一上午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點亦是如此。泉州的一天要從如絲似線、熱氣騰騰的面線糊開始。一碗麵線糊性味甘涼,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正適合調節南方高溫帶來的燥熱。

面線糊配油條。(圖片來自華輿)

傳說,乾隆下江南時,來到一個叫羅甲村的秀才家。那時正值糧食短缺的時候,秀才實在想不出要弄什麼吃的來招待皇帝。他的的妻子急中生智,找到一些往年豐收時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剌,洗乾淨後下鍋熬出一碗湯,又掃出一把面線碎和一把木薯粉,和著就做出了一碗麵線糊。乾隆吃後感覺味道非常鮮美,問這「龍鬚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秀才妻子大膽回答,這是祖傳秘方。皇上大大賞賜這個巧媳婦,面線糊也就這樣傳開來。

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除了關鍵的海鮮大骨湯頭,還可以加鴨血、豬血或以大腸、小腸作為配菜,中和面線軟糯的口感,再配上炸蔥花、胡椒末作為調味,氣味濃烈可口。做好面線糊,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亂,糊得清楚。出鍋的絲絲面線如同能穿過針眼的棉線,搭配剪成小段的酥脆油條,口味真是極好的。

土筍凍:「重口味」的零食

在早餐和午飯的間隙,如果想來點零食嘗嘗,那麼土筍凍請了解一下。

初聽這個名字,你或許會產生一種錯覺:這Q彈的外觀應該像肉皮凍,是把筍子冷凍起來的吧?事實上,你只說對了一半,但包裹在裡面像小筍尖的東西,其實是一種生長在福建沿海地區的蠕蟲「黑土蚯」,因為形似竹筍,所以也被俗稱為「土筍」。

土筍凍的做法要經過「泡、壓、煮」三道工序。先把藏在沙裡的土筍捉出來,泡在水裡,讓它吐出肚裡的泥漿,再鋪在石板上碾壓破肚,洗去肚裡殘餘的雜質,然後加水在鍋裡猛火旺燒,只需滾沸兩三分鐘就成。這東西像豬皮一樣具有高度的膠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鍋粘粘糊糊。最後,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備好的模具中冷卻成型,就凝固成一小碗「土筍凍」了。

售賣土筍凍的攤位。(圖片來自華輿)

土筍凍顏色白潤晶瑩剔透,其肉清,味美甘鮮,清香軟嫩,滑溜爽口。配上好醬油、永春陳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酸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了。

吃蟲會不會有點「重口味」?有句話說:「山裡有冬蟲,海裡有星蟲」。其中的「星蟲」就是土筍,這也說明其極高的營養價值。據藥典記載,土筍具有滋陰降火、清肺補虛、活血強身及補腎等功能,更富含多種胺基酸和高蛋白,你怎能不嘗一嘗?

肉粽+牛肉羹:紮實飽滿的美食搭配

在泉州,一份內餡豐富的肉粽完全可以當做正餐。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剖開外面包裹的糯米,你還能看到滷蛋、香菇、蝦仁、瘦肉和三層肉等,「豪華版」的肉粽更多了蓮子、魷魚乾和海蠣乾等「山珍海味」。

製作肉粽時,要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滷湯、蔥頭油,放在鍋裡炒得又幹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慄子攪拌均勻,包好煮爛。出鍋端上桌的肉粽已經去掉了粽葉,聞上去味道香甜,看起來色澤紅黃閃亮,根據個人喜好搭配甜辣醬、蒜蓉、秘制花生醬,一口下去,分量滿滿,稱心十足。

肉粽(右)搭配牛肉羹。(圖片來自華輿)

糯米吃多了總會膩,那就來一碗牛肉羹順順口。清亮的湯麵上漂浮著打制的牛肉粒,爽口不乏嚼勁。香菜提鮮,很好中和了油膩感。據說,泉州自古位於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風寒時時有,牛肉可以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為南來北往的過往商販調節身體。真是又好吃又養生呢!

麻餈:香甜回味的純手工風味

逛到西街,排隊吳氏手工麻餈店,花2元錢,買一個現做的麻餈,真是值得!麻餈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也是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現如今平常日子也能吃到它。

阿姨熟練地將整塊糯米麻餈,揉捏成一個個桌球大小的糰子。把糯米糰子攤開後,把芝麻粉和五穀雜糧做成的薄脆一起包進糯米皮裡,再放入花生、芝麻碎粘抹均勻,再用手指迅速在花生粉裡遊個一圈,白萌麻餈團就變身黃金香脆寶寶!眼盯著這般熟練的技術,一塞餡一滾粉,幾秒完成一個,顧客們花了眼。

阿姨正在製作麻餈。(圖片來自華輿)

包好的麻餈握在手裡都能感受到它的紮實。一口咬下去,嘴裡立刻被滿滿的脆皮攻佔,香酥四溢,入口彈牙香甜,散發出天然糯米和芝麻香氣,一點兒都不膩。每個麻餈都是當天現做現包的。店家也會提醒客人,麻餈不要放久不然口感會有差。

如今,古老的製作方法已經隨著電器設備的產生而逐漸改進,從原始的石磨磨漿改成了電磨磨漿,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但純手工製作的麻餈自有一種獨特風味。「手工製作的麻餈是有獨特風味的,這就是泉州麻餈最原始的味道。如果換成機器製作,不就等於搬磚頭砸自己的招牌嗎?」老闆娘說道。

相關焦點

  • 鹿港小鎮:文化的地標,鄉愁的渡口丨僑鄉風物誌
    丨「蚶鹿對渡」,兩岸直通 鹿港位於彰化平原西北端,其名字可追溯到十七世紀初期。那時,鹿港經常有鹿群出沒,且又為臨海的港口,故得名「鹿港」。從地理上看,鹿港與泉州隔海相望,相距不到一百海裡。追溯歷史,可以發現兩地有著難以割捨的深厚淵源。
  • 泉州這個僑鄉小鎮講莆仙話,南洋樓很多又很精緻,遊客:美食也棒
    關於泉州,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許許多多的美食可以去介紹、去品嘗。走進泉港的界山鎮,是連片的閩南古厝高翹著燕尾等候遊子的歸來。歸來,是一代代下南洋人日思夜想的事情,飄搖數十年他們已經返鄉,帶回了對故土的思念,也帶回了一棟棟別具風格的南洋樓。
  • 「指尖風物誌 巴適寬窄」美食數字文創新體驗在成都吸眼球
    6月23日,騰訊與成都文旅集團聯合,在寬窄巷子共同打造美食數字文創新體驗活動:「指尖風物誌巴適寬窄」。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廣旅局、成都文旅集團等相關領導及嘉賓偕同TGC騰訊數字文創相關負責人等出席活動揭幕儀式。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家鄉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當地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泉州的每一道美食都涵蓋當地的風土人情,都有它的傳承和故事,勾起了無限『鄉愁』。」
  • 美食「來襲」!拉美風情,味蕾盛宴!
    美食「來襲」!拉美風情,味蕾盛宴!ALF掌勺,在南沙舉辦為期一個半月的拉丁美洲風情美食節。墨西哥油條、阿根廷餃子、巴西椰子蝦、智利北極貝沙拉、哥倫比亞海鮮拼盤、古巴手撕牛肉、厄瓜多椰子魚、巴拿馬土豆沙拉、秘魯香菜燉牛肉、委內瑞拉火腿麵包、烏拉圭烤羊腿等不同國家的美食既有共融互通的基礎底蘊,也有別具一格的區域特點。
  • 走進福建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
    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闖蕩天下的傳統。目前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50多萬,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中位居第一。
  • 永定下洋鎮:打造僑鄉特色旅遊「小城市」
    據了解,下洋鎮是著名的僑鄉、旅遊勝地、美食之鄉、文化名鎮。自被確立為市級新型城鎮化「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以來,下洋鎮有序推進「小城市」建設各項工作,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僑鄉特色的宜居宜業宜遊現代新型小城市。塑造僑鄉文化品牌來到中川傳統古村落,筆者被古樸的建築,淳樸的民風和深厚的中川文化深深吸引著。在「小城市」建設中,下洋鎮注重在城鎮規劃建設中發掘文化資源,延續城鎮客家文化、僑臺文化,利用好當地的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等文化資源,著力打造人文特色鮮明的僑臺名鎮、歷史古鎮。
  • 展示味蕾上的故鄉 興化鄉土菜出菜譜
    中國江蘇網12月6日泰州訊(吳俊翔 王璐)「曾經的飲食新潮,東西雜集,帶來五花八門的變化,但此一時彼一時,終究敵不過傳統的鄉土口味。」12月5日下午,《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正式發行,這部興化美食指南生動展示了水鄉興化的鄉土美食,讓人大飽眼福。
  • 銀泰城美食奇幻之旅·美食體驗師啟程啦
    銀泰城美食奇幻之旅·美食體驗師啟程啦 資訊標籤: 合肥網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竹壩華僑農場僑鄉民俗風情小吃一條街
    > 竹壩華僑農場僑鄉民俗風情小吃一條街         項目簡介:竹壩華僑經濟開發區具有南洋風情的飲食文化已融入職工群眾的生活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開發僑鄉風情小吃一條街的主客觀條件已具備。        市場預測:近三年來,接待了來自廈門市開元區、湖裡區、鼓浪嶼區以及廈門海景酒店、悅華酒店、廈航中旅、廈門中旅等眾多遊客上萬人,實踐證明遊客們對開發區的僑鄉風情小吃評價高,市場前景樂觀。         項目用地:154畝,街道全長自竹壩自然村至華僑新村止3公裡。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 凝聚僑心僑智建設美麗僑鄉 泉州僑聯50周年側記
    在五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泉州市僑聯以僑為「橋」,融入發展大局,聚焦僑界民生,維護僑胞利益,為促進僑鄉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追溯至上世紀初,「早在1912年,歸僑蔣報策、楊嘉種、陳光純等人便已組建泉州華僑公會,擁有會員1000人左右。」市政協原副主席、泉州市僑聯名譽主席陳秋菊介紹。1986年1月,泉州市升格為地級市,泉州市僑聯遂取晉江專區僑聯而代之,由此走上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 僑鄉泉州原創動漫《可可樂樂》遠播海外
    僑鄉泉州原創動漫《可可樂樂》遠播海外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家鄉文化生活:鹽城風物誌——鹽城八大碗
    今天推送的,是我校朱玲玲老師班上學生所做的地方風物誌。朱老師非常有心,幫助各小組細心修改,還整理成很多電子文檔,保存好。至於同一組的小糜老師嘛,就……哈哈哈,這個晚點再說。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高一語文實踐活動之鹽城風物誌——鹽城八大碗編寫人:曹銳婷 組 長:曹銳婷
  • 中華網「守藝中華風物之旅」:小木偶頭 大眾生相
    地道風物和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願者協會攜手發起的「守藝中華風物之旅」來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點「漳州」,探訪本地生活,了解當地文化,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守護百年傳統技藝。 木偶戲,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 瓊海僑鄉變身南洋風情小鎮 讓遊客走進千家萬戶
    上世紀五十年代此地曾是樂會縣政府所在地,素有「瓊海南部商埠」、「華僑之鄉」之稱。  中原鎮又恰處東線高速公路中段,還是進出博鰲天堂小鎮的另一重要通道。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中原鎮成為海南東部黃金旅遊線路上的重要節點,鎮裡的幾大餐館平均每天接待的遊客多達數千甚至上萬人次。
  • 民權鄉土風情之——特色美食小吃
    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無論去哪裡旅遊,都少不了品嘗一下當地特色美食,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民權也不例外,當地的特色小吃不僅美味,而且蘊含著鄉土氣息和傳統風味,讓人讚不絕口。【大閘蟹】 秋水湖水質清澈透明,無汙染,環境優美,景致怡人,這裡的河蟹養殖專業戶100多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產出的河蟹也是肉肥味美,因此被譽為「中國河蟹之鄉」。眼下正進入大閘蟹捕撈的季節,喜歡吃大閘蟹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哦!【葡萄酒】 民權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 貴州美食打卡丨一張米皮滿足你的味蕾 (文末有彩蛋)
    貴州美食打卡丨一張米皮滿足你的味蕾 (文末有彩蛋) 2020-06-11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