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大師
慧遠有一名得意弟子法號道生,此人乃鉅鹿(今屬河北)人,俗家姓魏。他是仕族子弟,家居彭城(今江蘇徐州)。其父為廣戚令,被鄉裡稱為善人。道生幼時絕頂聰明,其父十分寵愛。後來道生禮名僧竺法汰為師,開始研習佛理。師父譽之為「既踐法門,俊思奇拔,研味句義,即自開解」。年十五歲即開始登座說法,當時一些有學識的人,都佩服他的慧解辯才,無人敢與他酬抗。道生受戒之後,便在廬山修行。他認為「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慧遠來到廬山,他深為慧遠的品行所折服,遂拜慧遠為師。
安帝隆安五年,道生從西域回來途經長安,到廬山後,他向慧遠講述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的盛況。
慧遠聽後看著眾弟子突然有了一個念頭,遂道:「羅什為龍樹系之不二傳人,深得大乘教之妙義,貧僧有意遣人入關隨羅什學習,不知眾位意下如何?」
當即就有道生、慧觀、道溫、曇翼等人表示願意赴長安師事鳩摩羅什。
慧遠又道:「羅什在長安譯經,實為佛門之幸事。眼下,廬山亦為南方虛名在外的道場,若使佛教能有更大的發展,南北相通勢在必行。然廬山至長安道途遙遠,信差不通,貧衲意在你們當中選一信差,不知誰人願意擔當此任?」
眾人都不做答,當慧遠的目光看到他們時,他們立即把頭垂下。慧遠於是明白,這些人都不願意做信差,於是嘆道:「也罷,你們中間無人願意,貧衲只能另覓人選了。」
道生等人北上以後,慧遠把他的想法說給了其他弟子,其中有一名叫曇邕者自告奮勇表示願意擔當此任。慧遠大喜,立即給鳩摩羅什寫信:
釋慧遠頓首:去年收到姚左軍的來信,承蒙您的問候。過去您在外國,音訊不通,只是風聞一些您的事跡,感到非常欣悅,但是路途遙遠,不能相見,常以此為憾。剛剛知道您帶著深刻的佛理來遊中國,每到一個地方都答疑解惑,且走了很多地方。貧衲福薄,每當要宣揚傳播大乘深妙之法,都感力不從心。這是因為我還沒有進入眾妙之門,不能感悟佛祖留下的靈跡,常因此而感慨於懷。外國的檀香木移植到中國,能使異物薰香;珠寶放射光芒,能使眾多珍寶自積,這就叫做教合之道,猶如在虛空中滿載而歸。況且,信念是無形之物,不能像塵世之情那樣具體,所以,肩負大乘深妙之法重任的人,不能要求報答。若使法輪常轉不停,佛寶、法寶、僧寶不輕暗於將盡之時,則龍樹大師的學說即會後繼有人。今比量衣裁,登高座而宣揚佛法。並天波之器,此既法物,聊以表達我的心懷。
慧遠寫好了信,又挑了幾件禮物一併交給曇邕,令他擇日前往。
曇邕,原名楊邕,關中人,曾為苻秦衛將軍,身高八尺,雄武過人。太元八年,隨苻堅南徵,淝水一戰,秦軍大敗,死者十之七八,楊邕歷盡千辛萬苦才逃回長安。從世事如棋、變幻無窮中,楊邕悟出一切皆空,於是,皈依道安出家,法名曇邕。道安卒後,遙聞慧遠在廬山大弘佛法,便南投廬山。曇邕雖然半路出家,但博涉內外經書,志尚弘法,而且有不怕艱苦的品格。他領命後便開始長途往返於廬山與長安之間,為慧遠與羅什做信使。廬山與長安兩地相隔甚遠,又值多事之秋,慧遠與鳩摩羅什二位高僧能夠聲氣相通、互論經教,全賴此人之力。
書接上回,卻說鳩摩羅什收到慧遠的來信和禮物,便萌發了要去廬山當面答謝的念頭並向道生打聽道途。道生勸道:「此去廬山千裡迢迢,且山高水深,師父年事已高,有必要去受這樣的苦麼?」
鳩摩羅什道:「慧遠大師為人高山仰止,以他的德行和年歲,本該我去向他致意,不想他竟早有行動了,先是派弟子過來,隨之又差專人寫信並贈送禮物,來而不往非禮也,再遠的路程我也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