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語電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第4卷 第39期

2021-03-03 覺悟語

歡迎收聽『覺悟語電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第4卷 第39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明蕅益大師要解

清圓瑛法師講義

慧律法師  講解

淨依居士 讀誦

接著,這個法師他不愛錢,他沒有跟講到什麼要你出資多少,人家他開口閉口都是法,全都是法,全都讚嘆,全都和合平等,這種可以親近。什麼叫做善知識?很簡單,一下子就……,一下子就可以分辨得很清楚。【或重無益之苦行。】無益的苦行。【不肯老實念佛。求離娑婆。】無益的苦行就是怎樣,一下子就要修這個一個星期不吃,一個月不吃,只喝水就好,沒有用,佛在世的時候有一種叫做自餓外道,佛在修行,說:我們修行要中道。中道就是說我們三餐不要吃得太飽,差不多七分飽,八分飽就好,不要吃得肚子脹,脹得……,也不要太餓,餓得受不了沒有體力,沒有體力的時候他沒辦法修行,這樣也不是佛所讚嘆的,修行就是要中庸,不要吃太飽,也不要都不吃讓肚子餓,不要這樣,不肯老實念佛,求離娑婆世界。【求生淨土。則在此臭煙熢火孛火宅之裡。貪著嬉戲。】還在嬉戲,整天在問師父:師父!你現在做什麼消遣?要命,看經典,念佛,求往生都來不及,還有時間無聊,像世間人說的無聊,跑去看個午夜場,OPEN,午夜場,還是去看豬哥亮,晚上十二點還有在演,對不對?無聊,對不對?世間人不曉得要做什麼?世間人要做什麼,我問你,身上有很多錢,有妻子、有小孩、有房子,我問你,你要做什麼?生命一天、一天一直流逝,沒辦法,整天就打牌,喝酒,玩樂,女人一個又一個,一個又一個,不然他不曉得要做什麼,惡業做盡了,福報用盡了,錢也花光了,人正好死亡,繼續六道輪迴,沒有聽到佛法這輩子白來的,沒有聽到佛法今生今世就是白來的,毫無目的,毫無目標,求離娑婆,求生淨土,一定要記得。所以【起諸邪智邪見。戲論(無有真理實行。)紛然。雖多無益。】雖然很多種修行方法,無益。【不能出離五濁惡世。三界火宅。】三界火宅。

【解】唯深知其甚難。】很深知道那很困難,【方肯死盡偷心。】死盡偷心就是苟且的心,我可能會往生,我可能會往生,常常覺得我修這樣可以了,打佛七我布施十幾桶的油這樣可能會往生了(法師笑),我布施四、五包的米,這樣可能會往生了,都用那種可能,偷心的意思就是什麼呢?修持力不夠,認為自己已經有那個能力了生死了,這點很嚴重,方肯死盡偷心就是說不能夠死心塌地地念佛,還要想要投機取巧,想要投機取巧,以為自己的修行已經夠力了,到了那種境界可以了生死。【(功在萬世。)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勸告,極口就是說盡他的力量了,說是很難,世間很難,要修持沒有念佛也沒辦法。【而深囑我等當知也。

初普勸竟。】告訴我們,好好地勸告我們,我們應該要知道。

【講】此明知難之得。】知難之得,【唯有深知此法甚難遇。今已得聞。五濁甚難出。今可圓超。】圓滿的頓超。【如向處幽暗之區。】像我們所向的地方是很暗的地方。【乍睹光明之幢。】就是說法大放光明叫做光明之幢,我們現在、過去都是一向都是暗的地方,現在剛剛,乍就是剛剛碰到這個,看到,睹就是看到,剛剛看到這個光明,【久困饑寒之國。忽聞飽暖之方。】剛剛困在很餓、很冷的國土,正好聽到飲暖之方,飲暖之方就是可以吃飯的地方。【詎不身心踴躍。】難道不會身心歡喜雀躍嗎?很歡喜。【信願修持。故曰方肯死盡偷心(即所謂更有別法可出生死。)。】死盡偷心就是說還有別種方法,我不必一定要念佛,我修密宗念咒念一念這樣可以,參禪參一參這樣可以。不肯死盡偷心,苟且之心。【不修餘行。】(不可)還要修別種宗派。【專事持名。】要專心念佛。【寶此一行三昧。持名念佛。為一行三昧。偷心不死。即是志不決定。】偷心沒有死,所以志絕對沒有決定。【不肯死心念佛。】死心念佛。【今偷心既死。信願之慧行已立。以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行、住、坐、臥一心都在念佛。【為斬煩惱魔之寶劍。持名之行行亦修。以一行三昧。為渡生死海之寶筏。何難直泛蓮池海會。圓超五濁。圓證四土。是以本師。說其甚難。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即當知五濁甚難出。念佛必能度。我等自應深信切願。力行念佛。方不負本師至極悲心也。

二教主結嘆科竟。並前大科。初普勸竟。】【

乙二結勸

【經】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解】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淨土法門沒有人了解,只有念佛就會往生,只有念佛就會了生死,不必斷惑,難信難信,【無一人能發問者。】沒有一個人有辦法問。【佛智鑑機。】佛的智慧鑑察這個根機,【知眾生成佛緣熟。無問自說。令得四益。】令得四益,四悉檀,【如時[雨]化。】如時就是恰恰好,恰恰好,剛好,如時,春、夏、秋、冬,下的雨下得恰恰好,你看!冬天一直下雨就冷,春天下雨,百花齊放,下得正是時候,下得正是時候,難道不是這樣,如時雨化就是說剛好,度化眾生度化得恰到好處,【故歡喜信受也。身心怡悅。】大家很歡喜信受,大家身心快樂,【名歡喜。毫無疑貳。】絕對沒有疑問,【名信。領納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所以人家說用我們的生命一輩子,犧牲自己的生命一切供養三寶,都沒辦法報答佛陀的恩,沒辦法報答三寶的恩,佛已經入涅槃了,經典放在柜子裡面,只有依靠師父,依靠善知識,所以人家說師恩難報,因此見佛即禮,見師即拜,這是有它的道理,見佛,到寺廟裡面,到寺院裡面見佛就拜,一定要先禮佛,再來,一定要先找一位住持作代表,見師即拜,見師,見佛即禮,見師即拜,看到佛就禮,看到師父就拜,這是報答師父的恩,你沒有理入講堂聽經聞法,換我問你,你多行,你怎麼知道有一個念佛法門,怎麼知道這麼殊勝,你怎麼知道要了生死,你也是迷迷茫茫,對不對?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相關焦點

  • 第01講《佛說阿彌陀經》視頻、文字版
    所以我們這次宣講《阿彌陀經》,撇開一切的條條框框,不講五重玄義,不講十門開啟,不講書鈔要解,統統不講,我們只重視於《法華經》《楞嚴經》『如來藏』之真實義!開講這部非常重要的經典,祖師大德就有把《阿彌陀經》說為是「法華秘髓,華嚴小本」。所謂「法華秘髓」大家知道,佛把其它一切的經典予以否定而獨尊《妙法蓮華經》。需要《妙法蓮華經》的同修跟我們聯繫,都是免費供養,不讀《法華經》你見不到真實義。
  • 第10講《佛說阿彌陀經》視頻、文字版
    《佛說阿彌陀經》第10講視頻《佛說阿彌陀經》第10講講記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阿彌陀佛!現在繼續為各位開講《佛說阿彌陀經》,請打開經卷。不是有人說《阿彌陀經》上講「唸佛」能夠往生嗎?大家眼睛睜大一點,耳朵拉長一點,看看《阿彌陀經》哪一段經說念佛能夠往生?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人,少說也有十幾個。我說我從來沒有聽說哪一尊佛在哪一部經、哪一個菩薩在哪一部論講唸佛能夠往生啊?他就說,「怎麼沒有啊?《阿彌陀經》大家都知道啊?佛講唸佛能夠往生啊」!我說「我念《阿彌陀經》少說也念了一萬遍,我就沒有看到哪一句話講念佛就能往生啊」!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90集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們看,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悟。佛換一個名詞說出來,意思還是一樣的。藕益大師說這句話的意思,還是勸我們趕快到極樂世界去。要說好的老師與好的同參道友,極樂世界有,我們這裡雖然也有,但不多,你不可能那麼幸運遇到。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都符合這個標準。【必能發菩提心】就是發斷惡修善,成就佛果的心。這樣解釋最容易懂。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92集
    這個理,是修行人成就佛果的正確理論方法,也就是佛說的一切法。這個事,是修出了成就。全句的意思是,能依照佛所說的本本分分做,這個人就是佛。老師怎麼說,學生就一五一十做下去,這樣的學生,他跟老師的智慧一樣高。你說這樣的修行人到底是凡夫還是佛?從相上看,他是凡夫,從理上論,他卻是佛。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四)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圓瑛法師匯序這個序是圓瑛法師所寫的,現在是在讚嘆圓瑛法師的這本經典,這是一位林居士寫的,寫讚嘆圓瑛法師的這篇文章。說這個要解實在是很了不起。【閩中山川磅礴。靈氣所鍾。高僧輩出。黃檗心要。百丈清規。古德流風。至今猶有存者。】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第239集-印正老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明清-藕益大師註解主講:印正老師他老人家明知道末法眾生辦不到刻期取證,還一日七日非要我們證果呢,這是不是為難我們?大家將一日至七日好好的品味,就明白了。佛說的是一個順序,讓我們日復一日的往下精進,七天不行,七年總行,二三十年總行,是這個意思。大家不要恐慌,害怕自己七日成就不了,從此一振不厥,放棄念佛。
  • 《佛說阿彌陀經》依德立名
    下面講這部經的經名。佛說阿彌陀經按說經名是要說在前面的,放在後面是要和經文、譯者聯繫在一起。講義上有些注語,像「佛」「說」「阿彌陀」「經」,一看就很明白。先是一個簡略的註解,接下來是展開解釋。因為大家自學能力不同,所以我們是由淺到深。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次修訂版
    佛法僧是一個本體,佛就是法,法就是僧,僧就是佛。所以這個「yuè說」字可以解釋為十方法界萬法萬相,都是一個釋迦牟尼佛,都是一部《阿彌陀經》,都是一尊阿彌陀佛。下面呢,這個「阿彌陀」跟其它佛號不一樣,我們前面講了如來的十個通號,而「阿彌陀」這三個字,有它的特殊性,既是「別號」,又是「通號」。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轉發.功德無量!
    阿彌陀經簡介阿彌陀經影響《佛說阿彌陀經》全文及完整儀軌視頻:海濤法師讀誦《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全文及完整儀軌【香贊】爐香乍爇。法界蒙燻。 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學習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圓瑛法師講記  丙二重勸  《經》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解》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
  • 《阿彌陀經心學要義》(有聲書)導讀
    《阿彌陀經》稱之為「阿彌陀」。《無量壽經》稱之為「無量壽」。諸佛祖師,古聖先賢,無量言說,無量比喻,皆指示這一個,更無二說。概括起來,佛經題目,有七種譬喻,所謂「七種立題」是也。七種立題,如下:一、單人立題,就是用一個人,作為一部經的題目,指示這個妙明真心。譬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皆是單人立題。
  •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10集
    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 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看這段經文。『一時』是時間,佛說經的時間。時間不用年月日,用「一時」,這裡面的意思很深。我們凡夫,尤其是中國人,對於歷史非常重視,時間、地點都一定要考證得非常精確,不可以有錯誤。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並非事實。所以「一時」的意義,不但是很深而且很真切,比我們記載年月日時,可以說還要來得正確。
  • 佛學文化:整部《佛說阿彌陀經》的核心就是四句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阿彌陀經》經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裡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講後世眾生,在彌陀經這段經文中的「善」蓮池大師和蕅益大師都有明確註解,這個善就是信、願、行三個條件具備,哪怕是畜生道的眾生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哪怕是五逆十惡但是臨命終時具足的信、願、行也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個善不是一般經上的標準,這是以必定往生為標準的。
  • 《成佛之道》講義:第一章,歸敬三寶(六)
    (大正 4,567b5-11)(2)相關資料:《出曜經》卷 24〈28 觀品〉:(大正 4,740a29-b27);《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4:如契經說。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六(大二四·三八七上):『作是念已,即入勝定;所受諸苦如念皆除,安隱而住。』法華經譬喻品曰:「身意泰然,快得安穩。」文句十四曰:「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名安。日倒暴風所不能動,故名穩。」
  • 《佛說大阿彌陀經》 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有十餘經。言阿彌陀佛濟度眾生。其間四經本為一種。譯者不同。故有四名。一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乃後漢月支三藏支婁加讖譯。二曰無量壽經。乃曹魏康僧鎧譯。三曰阿彌陀過度人道經。乃吳月支支謙譯。四曰無量壽莊嚴經。乃本朝西天三藏法賢譯。其大略雖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若不觀省者。又其文或失於太繁。而使人厭觀。或失於太嚴。而喪其本真。或其文適中。而其意則失之。由是釋迦文佛所以說經。阿彌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無序。
  • 印祖:古人慾令舉世鹹修,以阿彌陀經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要解最佳
    印光大師: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註解最佳淨土行人讀的最多的佛經是《佛說阿彌陀經》,該經不僅是淨土行人的必讀經,全國幾乎所有的寺院早課都要誦這部佛經,如印光大師所說:「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 『覺悟語電臺 鳩摩羅什傳奇』 第九十八期
    年十五歲即開始登座說法,當時一些有學識的人,都佩服他的慧解辯才,無人敢與他酬抗。道生受戒之後,便在廬山修行。他認為「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慧遠來到廬山,他深為慧遠的品行所折服,遂拜慧遠為師。安帝隆安五年,道生從西域回來途經長安,到廬山後,他向慧遠講述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的盛況。
  • 深度解析偽佛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及其危害
    因此,學習佛法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必須提防偽經的幹擾。中國歷代祖師大德都很重視佛經真偽的甄別。今天我們最常見到的一部偽經就是《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甚至在許多寺廟中都可以看到, 也有不少法師在講解弘揚。但這是祖師大德早有定論的,學界也有共識。真經的名字僅有一字之差,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 『廣中醫表白牆 第十季 58期』中藥學院院運會穿紫t戴著黑色口罩的小哥哥
    C棟針灸帥哥 某天夜裡你幫我搬收納箱快遞搬到了J棟,一路上還對我說了粵語。集思廣益深思熟慮後,我現在正式決定把你介紹給我的舍友。盼回復~ 盼回復ccc 我有很多很多的話想說  見到你一句話也沒法說那個他 師兄,我一定會努力考研,然後把你追到手的!
  • 阿彌陀佛因地無量的願與行(十二)·乘一法師(雷州話)
    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餘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