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講這部經的經名。
佛說阿彌陀經
按說經名是要說在前面的,放在後面是要和經文、譯者聯繫在一起。講義上有些注語,像「佛」「說」「阿彌陀」「經」,一看就很明白。先是一個簡略的註解,接下來是展開解釋。因為大家自學能力不同,所以我們是由淺到深。
後面的解釋,大家看起來可能覺得不那麼累,因為這些是逐字逐句解釋的;不過現在在解釋佛名的地方,還算是玄義。名號是要統攝全經的。
1佛:梵語佛陀(Buddha)之略稱,譯為「覺」。脫離一切迷妄,覺悟一切真理,引導眾生入覺道之人。這裡是指釋迦牟尼佛,簡稱釋迦、釋尊。
首先解釋「佛」字。「佛」是梵語「佛陀」的略稱,中國人喜歡簡略,就稱為佛。如果翻譯成中文,就是「覺」的意思。
「脫離一切迷妄,覺悟一切真理」,所有的迷妄都已經脫離了,這是斷德;覺悟了一切真理,這是證德。同時,他不僅自己這樣,也「引導眾生入覺道」,這樣的人就稱為佛。所以,佛並不是神,神在佛教看來還是凡夫。
佛很多,只要是脫離迷妄、覺悟真理、達到圓滿,就是佛了。「佛說阿彌陀經」的「佛」,是指釋迦牟尼佛,簡稱釋迦、釋尊。
釋尊是迦毗羅城淨飯王之子,母親摩耶夫人,四月初八在藍毗尼園樹下誕生,稱為瞿曇或悉達多太子。長大後,娶拘利族長者善覺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生一子名羅睺羅。
這個大家看《佛陀傳》就能了解。「四月初八在藍毗尼園樹下誕生,稱為瞿曇或悉達多太子」,「悉達多」意思是「一切義成」,沒有不成就的,一切善法、一切功德利益都會成就。悉達多太子長大之後娶拘利族長者善覺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這是佛陀一生的簡歷:他的家族,他的父母,他的誕生,他小時候的名字,長大後娶妻,生了一個兒子叫羅睺羅,這是世俗的生活。
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覺悟佛道。從此之後,四十餘年間,遊化四方,八十歲時入涅槃。
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出家,有兩種說法。到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而覺悟佛道。怎麼又說十九歲、三十歲呢?這是因為歷史的記載不清晰。印度這個民族不太重視歷史年代的記載,所以時間上概念比較模糊,後人就難以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同時,佛陀是不可思議的示現,難以在時間上有個固定的具體說法。佛本來就是超越時空,所以這方面有不同的示現,我們就根據資料這麼說。
「從此之後,四十餘年間,遊化四方」,主要在印度的恆河兩岸。
「八十歲時入涅槃」,佛入涅槃,有人說「佛死了」,這是兩回事,凡人就是死了,佛陀是入涅槃。入涅槃是什麼境界呢?不可說,就是不生不滅,脫離了一切虛妄,連這個身體都謝滅了。入涅槃,這是無法說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也能證悟涅槃。
涅槃和死是兩個概念,我們凡人死了,然後怎麼辦?披麻戴孝,吹喇叭,到火葬場燒,回來埋,然後清明節上墳;然後其他人跟著一道死,六道輪迴,這就是凡人輪迴。佛陀不存在輪迴的問題。
2說:讚嘆。
這個「說」是讚嘆的意思,是口中表達,不是一般的說。
3阿彌陀: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Amitayus),譯為無量壽;又,阿彌陀(Amitabha)譯為無量光。此佛在縱的方面(時間上)長時以無量壽命救度三世眾生,橫的方面(空間上)以無量光明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名為阿彌陀佛。
「阿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梵語「阿彌陀」,這是古代印度話的音譯,就是根據發音記載下來。它的意思就太多了,沒法翻譯,這叫「多含不翻」。「阿彌陀」三個字意思太多,翻譯可能掛一漏萬,勉強翻譯,可以翻譯為「無量壽」,或者翻譯為「無量光」。
這尊佛在縱的方面——時間上,以無量的壽命長時無疲倦地救度三世眾生;在橫的方面——空間上,以無量的光明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名叫阿彌陀佛。
佛的名號和他的德能是一致的,所謂「依德立名、以名召德」。他有這樣的功德,才有這樣的名號,這叫「依德立名」;有這樣的名號,就能感召這樣的功德,這叫「以名召德」。我們凡夫就不是這樣,給你取個名字叫「大富」,那你富了嗎?還是窮漢,冬天連棉衣都沒有,名字不是依德立名的。如果你現在成了世界第一長者,人家喊你大富長者,那你的名就是依德來立的。
佛不一樣,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時間上無量劫地救度眾生,空間上在無量廣泛的世界救度眾生。
4經:佛所說的教義,以及記載教義的書籍。梵語「修多羅」之譯解。修多羅是線的意思,如同以線貫穿花環一樣,把佛所說的道理貫穿起來,使其不致散亂,叫修多羅。在中國,聖人的話叫作經,故將修多羅翻譯為經。
「經」,就是佛所說的教義,以及記載教義的書籍。
我們現在講「經」,大家都會想到經本,經本是佛所說法的記錄。但是佛一開始說法並沒有記載成書籍,佛所說法的內容就稱為經,由弟子們背誦、口口相傳下來。所以,「經」未必限於經本,佛所說的教義稱為經。當然,把佛的教義、法語記載下來的經本,也稱為經。
「修多羅」是梵語的發音音譯,中文是「線」的意思。印度人喜歡穿花環,用線把花穿起來,獻給長者,表達對他們的尊重。如同以線貫穿花環一樣,把佛所說的道理貫穿起來,使其不致散亂,這叫修多羅。
《往生論》說:「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就像念珠中間有一條線,把所有的珠子穿在一起,這樣珠子就不會散亂。用「線」這個比喻來說明,把佛所說的種種教法、義理貫穿在一起,就成了一部經。
「在中國,聖人的話叫作經,故將修多羅翻譯為經」,佛是聖中之聖,所以佛的教義翻譯過來就稱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