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海水,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為什麼無法相融?甚至高出50釐米

2021-01-08 快樂是根本

陸地上我們能很輕鬆的畫出分界線,可是海洋中分界線就不如陸地那麼清晰了,但也不用太擔心,大自然已經給我們畫好了,不信你看大西洋和太平洋二者為何被區分的如此明顯,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兩個海洋。

首先來說太平洋,這個名字的由來和麥哲倫有關係,1519年麥哲倫帶著270名水手浩浩蕩蕩的出發了,西渡大西洋的時候受盡了折磨,狂風巨浪一次次的襲擊船隊,到達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的時候,船隊在這裡損失慘重,當然了這個名字是後人命名的,離開這裡穿過關島到達了菲律賓群島,這中間一直平靜無比,麥哲倫就取名為太平洋。

現在的太平洋北端是白令海峽,南端是南極洲,跨越了177個經度,南北朝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約19900千米,總面積18134.4萬平方公裡,在海域上沒有概念,我們來做個對比,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到亞洲的馬來半島21300千米,海洋平均深度3939.5米,最深的地方11033米,位於馬裡亞納海溝,太平洋面積寬廣,水體均勻,氣候有利於行星風系的形成,這一點在南太平洋區域體現的最明顯。

北太平洋因為兩端差異懸殊,對比俄羅斯東海岸的嚴冬和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溫和的冬季就能看出來,信風帶位於太平洋的副熱高壓中心和赤道無風帶之間,中緯度地區,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符合形成負極地低氣壓,兩個風帶氣溫溫度差距較大,極地東風帶風面最為猛烈,在冬季達到了巔峰,夏秋兩季的時候溫度高溼度大,產生了超低壓中心會帶來颱風,北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比南太平洋還高一點。

這是因為南太平洋水域更寬廣,還會受到南極冰山冷水的影響,信風帶的海水含鹽度比赤道地帶低,赤道附近含鹽度小於3.4%,最北的海域含鹽度小於3.2%,洋流在信封影響下自東而西運動,形成了南北赤道暖流,從陸地上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長江、黃河、墨累河、哥倫比亞河等。

再來看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於歐洲、非洲、美洲、南極洲之間,北邊和北冰洋之間有冰島的法羅島海丘以及威維爾.湯姆森海嶺,南邊臨近南極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部通過巴拿馬運河和太平洋相見,東部走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經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最終和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相遇,總面積大約9165.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在3597米,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9218米。

大西洋向南北延伸,赤道橫穿中間,氣候南北對稱,氣候帶齊全,同時受到洋流大氣環流海陸輪廓等因素影響,各個海區之間的氣候又各不相同,大西洋赤道帶是低氣壓帶,又是東南信封和東北信風的複合帶,風力較弱風向不定,同時上升氣流強盛,多對流行雲系降水,年降水量多達兩千毫米,是大西洋中的多雨帶,副熱帶是高壓帶,氣流以下沉輻散為主,雲雨稀少,日照充足,海水大量蒸發,年降水量不超過1000毫米。

高壓中心也就是大西洋東部亞索爾群島附近,海域年降水量最多250毫米,完全比不上蒸發的量,這是大西洋中的乾燥帶,大西洋洋流南北各自形成了一個環流,這其中墨西哥灣流是大西洋中最強盛的暖流,對歐洲西北部氣候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其海底地形特點之一就是大陸棚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

第二個特點就是海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部位島南北延伸約1.5萬千米的大西洋海嶺,陸地流入大西洋的河流有剛果河、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這樣對比來看就會發現,雖然兩者都是海洋,但是含鹽度不同,大西洋蒸發量高,海水鹽度高,降雨量少,而太平洋恰恰相反,海水鹽度低於大西洋,降水量充沛,這兩個大洋中的海水包含泥沙、無機鹽、微生物等。

成分不一樣,含量不一樣,以及從陸地上進入大洋的河流也不一樣,河流所帶來的物質也會對大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麼多原因結合在一起,最終才導致了兩者出現了顏色上的區分,只有離得遠才能看出來,其實在海底下兩種海水早就交匯了,離得近看基本上是看不出來這條分界線的,畢竟不像陸地還可以做個記號,海洋的明確分界線只有地圖上才有,而太平洋比大西洋高出50釐米,不是他吃得多長得高,而是來自地球的自轉。

地球自西向東運轉,太平洋在大西洋的西邊,因為這樣的原因產生了50釐米的差距,其實小夥伴們自己做個實驗就知道了,保持平衡,把桌子上的一杯水往前一推,就會看見前低後高的現象,在杯子裡這種情況轉瞬即逝,那地球一直在自轉,當然就一直出現這樣的落差了,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來自海底,不同的地形結構,複雜的地貌特徵都會導致海洋的高低溫度含鹽度出現變化,就會出現兩大洋的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任何兩種密度相差較大的液體相遇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會形成一個明顯的過渡地帶,在海洋中為海洋風,例如把一滴墨滴在清水中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想看這種現象的小夥伴不用跑太遠,在我國的黃河和渤海的交界處就有這樣的現象,可以肯定的說,黃河的水質密度、各種元素的含量成分與渤海的水質是肯定不同的,大自然總是這麼神奇,把可能變為不可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相關焦點

  • 都是海水,為什麼太平洋和大西洋不相融,而是有條「三八線」?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其次是大西洋,兩個海洋是相鄰的,分界線就在南美洲智利和南極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可是當你從海面上看交界線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太平洋的海水和大西洋的海水並沒有融合在一起,而是有一條明顯「三八線」,一邊是深藍的海水,十分清澈,一邊是泛綠的海水,顯得渾濁,都是海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 科學家: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永不相融
    科學家: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永不相融大自然的力量是奇妙不可言的,儘管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但是對於我們人類所生活的星球,其實還依舊是一知半解的,比如地球上70%以上的面積都被海洋給佔據了,但因為人類不熟悉水性的原因,海洋中至少80%以上的面積都沒有被人類涉足過。人類畏懼海洋不敢靠近海洋,也就很難揭開海洋隱藏著的神秘未知的東西。
  • 為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不能相融,井水不犯河水?今天可算知道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海水不犯井水這句話?海水和井水都是水,能算是一家人了,但是當他們匯聚時,卻顏色明顯會不一樣,就好像在吃火鍋時我們點的鴛鴦鍋一樣有著明顯的區別,可是你知道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是不能融合的嗎?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為何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無法融合,到底是何原因?看完你就懂了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都知道整個地球由7分海洋三分陸地組成,整個地球表面71%都被四大陽所覆蓋,也就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一般來說,地球上的海洋應該為一體裁剪,但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海水卻是不相容的,有明顯的分界線,為何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無法融合,到底是何原因?看完你就懂了!
  • 太平洋和大西洋隔著一條線,為什麼永不相容?看完你就明白了
    太平洋和大西洋隔著一條線,為什麼永不相容?看完你就明白了地球上七分是水三分是陸地,其中太平洋和大氣比較大的比較大的,但是他們也有相遇的相遇的地方很迷明顯的能看到一條分界線是兩個不同的大洋,其實按照常理來說,海水之間是相融的,可實際上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永遠無法相融在一起。
  • 為什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融合不到一起?看完真是長見識了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由陸地和海洋兩大部分構成,其中陸地所佔比例為29%,海洋所佔比例為71%。也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分布結構。除此之外,按照不同區域分界線的劃分,形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四大海洋水系,主要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北冰洋。
  • 大西洋與太平洋有美麗的分界線,為什麼兩個大洋的海水不能融合?
    大西洋與太平洋有美麗的分界線,為什麼兩個大洋的海水不能融合?相信大家都知道,咱們生活的這個星球百分之七十一都是水,我們生活的陸地只佔百分之二十九。世界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其中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大海洋幾乎是佔據了咱們星球上水的半壁江山。
  • 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為何「自動隔離」不相融?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眾所周知,地球上有71%被海水覆蓋,今天我們要了解的就是兩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對地理熟悉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兩個洋的交界線在德雷克海峽處,按理來說,無論是哪裡的水,只要有接融之處,就會開始慢慢地融合在一起。但大西洋和太平洋偏偏不按常理出牌,相接之處有一條顯而易見的分割線。這是為什麼呢?
  • 太平洋與大西洋為何存在海拔差?
    所以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只有靠近南極的德雷克海峽。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後,海運船隻可以從這個大洋直接進入那個大洋。但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無論是巴拿馬運河還是德雷克海峽,兩洋交匯處不僅涇渭分明,而且整體上還存在約50釐米的高差。
  • 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邊界劃分,竟然看兩邊海水的顏色
    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邊界就如同兩個世界之間的界限,好像兩片海洋在一個不可能存在的牆相會,讓它們無法交匯和混合。那麼是怎麼回事呢?可以肯定的是並沒有什麼看不見的牆存在於中間,而且水就是水。那是什麼導致它們看起來界限分明呢?
  • 一旦太平洋破了一個很大的洞,海水能穿透地球海水倒灌引發海嘯?
    太平洋的總面積超過18134萬平方公裡,最大深度超過一萬米,平均深度也接近四千米。 當年大航海家麥哲倫曾率領自己的船隊經過此地,由於平靜的海面(因為進入了赤道無風帶)和大西洋的驚濤駭浪完全不同,所有就將著片連接了極大洲之間的大洋稱為太平洋。說到這裡可能會疑惑前蘇聯想挖穿地球,這與太平洋破了一個大洞海水會不會倒灌另一面引發海嘯有什麼關係?
  • 都是鹹的海水但鹽度卻不一樣,紅海和波羅的海的海水鹽度相差4倍
    世界表層海水鹽度分布圖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呢?我們都知道陸地上的河流水是淡水,其實河水中也是含有少量的鹽分,只不過含量很少,我們難以察覺,而由於水循環的進行,河流水的含鹽量不會提高。很多河流中含有的鹽分最終都匯入到了海洋,這是海洋鹽分的一部分來源,另外海水本身也會溶解海底沉積物和巖石,經過億萬年的積累最終形成了現在「鹹鹹的海水」。
  • 為什麼太平洋大西洋會有高度差和顏色差,這些原因你清楚嗎?
    從衛星雲圖可以看出,地球是一個藍色的球體,其中大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海洋在地球中佔了絕大多數面積,而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以四大洋為主,四大洋分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太平洋,其次就是大西洋,而幾個大洋之間通過一系列海峽相連,但是太平洋大西洋交界會涇渭分明,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海水澆不滅海底火山?
    一天一夜之後,人們赫然發現海面上多出一個小島,此後經過數次噴發,新生的小島竟然長到170米高,1700米長,這便是著名的蘇爾特塞島。蘇爾特塞島和硫磺島附近的火山再大,大得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嗎?但為什麼海水仍舊澆不滅海底火山?這種水火共存的現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 【熱門考點】海水溫度的變化規律是什麼?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又有哪些?
    ②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特點:海水表面溫度受季節影響、緯度制約以及洋流性質的影響。同一海區,不同季節——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同一季節,不同海區——低緯水溫高,高緯水溫低 同一緯度,不同海區——暖流經過海區水溫高 ,寒流經過海區水溫低2. 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從表層向深層,水溫漸低,表層海水以下變化很小。
  • 海水的溫度隨時、隨地而變嗎?
    大西洋海濱公路圖片取自網絡深海大洋的溫度變化規律,不同於邊緣海。在太平洋的西北部,表層海水的溫度在26℃以上。在關島附近,溫度達到28℃至30℃之間。向東進入東太平洋,在萊恩群島附近,海水的溫度下降到25℃。沿南回歸線向東,直到智利北部沿海,海水的溫度一直在下降,從25℃、24℃一直過渡到16℃、15℃。同一緯度上,東、西太平洋表層海水的溫度顯著不同。與太平洋相比,大西洋海水東西兩岸的溫度高、中部低,與太平洋西海岸溫度高、東海岸溫度低的特徵完全不同。印度洋的海水溫度呢?
  • 玩轉地理 | 海水鹽度的那些事兒
    各個因素具有時空不同的變化,因此海水的鹽度高低也具有時空的差異。從低緯度到高緯度,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蒸發量和降水量之差。蒸發量使海水濃縮,降水使海水稀釋。有河流注入的海區,海水鹽度一般比較低。中低緯度的大洋西岸鹽度較大洋東岸高。在海洋,赤道一帶降雨量大,鹽度較低。在高緯度地區,溶解的冰降低了鹽度。鹽度最高的地區是蒸發量高而降雨相對較低的中緯地區。大西洋鹽度略高於太平洋。2、海洋表層海水垂直鹽度:大致在熱帶和中高緯地區,表面鹽度低,向下增大。副熱帶地區表面鹽度大,向下先是迅速減小,然後又逐漸增大。
  • 玩轉地理 | 如何判斷海水鹽度大小?
    各個因素具有時空不同的變化,因此海水的鹽度高低也具有時空的差異。從低緯度到高緯度,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蒸發量和降水量之差。蒸發量使海水濃縮,降水使海水稀釋。有河流注入的海區,海水鹽度一般比較低。中低緯度的大洋西岸鹽度較大洋東岸高。在海洋,赤道一帶降雨量大,鹽度較低。在高緯度地區,溶解的冰降低了鹽度。鹽度最高的地區是蒸發量高而降雨相對較低的中緯地區。大西洋鹽度略高於太平洋。2、海洋表層海水垂直鹽度:大致在熱帶和中高緯地區,表面鹽度低,向下增大。副熱帶地區表面鹽度大,向下先是迅速減小,然後又逐漸增大。
  • 知識歸納:海水結冰與鹽度
    中低緯度的大洋西岸鹽度較大洋東岸高。在海洋,赤道一帶降雨量大,鹽度較低。在高緯度地區,溶解的冰降低了鹽度。鹽度最高的地區是蒸發量高而降雨相對較低的中緯地區。大西洋鹽度略高於太平洋。2、海洋表層海水垂直鹽度:大致在熱帶和中高緯地區,表面鹽度低,向下增大。副熱帶地區表面鹽度大,向下先是迅速減小,然後又逐漸增大。
  • 歸納整合|海水結冰與鹽度
    中低緯度的大洋西岸鹽度較大洋東岸高。在海洋,赤道一帶降雨量大,鹽度較低。在高緯度地區,溶解的冰降低了鹽度。鹽度最高的地區是蒸發量高而降雨相對較低的中緯地區。大西洋鹽度略高於太平洋。2、海洋表層海水垂直鹽度:大致在熱帶和中高緯地區,表面鹽度低,向下增大。副熱帶地區表面鹽度大,向下先是迅速減小,然後又逐漸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