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上我們能很輕鬆的畫出分界線,可是海洋中分界線就不如陸地那麼清晰了,但也不用太擔心,大自然已經給我們畫好了,不信你看大西洋和太平洋二者為何被區分的如此明顯,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兩個海洋。
首先來說太平洋,這個名字的由來和麥哲倫有關係,1519年麥哲倫帶著270名水手浩浩蕩蕩的出發了,西渡大西洋的時候受盡了折磨,狂風巨浪一次次的襲擊船隊,到達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的時候,船隊在這裡損失慘重,當然了這個名字是後人命名的,離開這裡穿過關島到達了菲律賓群島,這中間一直平靜無比,麥哲倫就取名為太平洋。
現在的太平洋北端是白令海峽,南端是南極洲,跨越了177個經度,南北朝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約19900千米,總面積18134.4萬平方公裡,在海域上沒有概念,我們來做個對比,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到亞洲的馬來半島21300千米,海洋平均深度3939.5米,最深的地方11033米,位於馬裡亞納海溝,太平洋面積寬廣,水體均勻,氣候有利於行星風系的形成,這一點在南太平洋區域體現的最明顯。
北太平洋因為兩端差異懸殊,對比俄羅斯東海岸的嚴冬和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溫和的冬季就能看出來,信風帶位於太平洋的副熱高壓中心和赤道無風帶之間,中緯度地區,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符合形成負極地低氣壓,兩個風帶氣溫溫度差距較大,極地東風帶風面最為猛烈,在冬季達到了巔峰,夏秋兩季的時候溫度高溼度大,產生了超低壓中心會帶來颱風,北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比南太平洋還高一點。
這是因為南太平洋水域更寬廣,還會受到南極冰山冷水的影響,信風帶的海水含鹽度比赤道地帶低,赤道附近含鹽度小於3.4%,最北的海域含鹽度小於3.2%,洋流在信封影響下自東而西運動,形成了南北赤道暖流,從陸地上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長江、黃河、墨累河、哥倫比亞河等。
再來看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於歐洲、非洲、美洲、南極洲之間,北邊和北冰洋之間有冰島的法羅島海丘以及威維爾.湯姆森海嶺,南邊臨近南極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部通過巴拿馬運河和太平洋相見,東部走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經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最終和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相遇,總面積大約9165.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在3597米,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9218米。
大西洋向南北延伸,赤道橫穿中間,氣候南北對稱,氣候帶齊全,同時受到洋流大氣環流海陸輪廓等因素影響,各個海區之間的氣候又各不相同,大西洋赤道帶是低氣壓帶,又是東南信封和東北信風的複合帶,風力較弱風向不定,同時上升氣流強盛,多對流行雲系降水,年降水量多達兩千毫米,是大西洋中的多雨帶,副熱帶是高壓帶,氣流以下沉輻散為主,雲雨稀少,日照充足,海水大量蒸發,年降水量不超過1000毫米。
高壓中心也就是大西洋東部亞索爾群島附近,海域年降水量最多250毫米,完全比不上蒸發的量,這是大西洋中的乾燥帶,大西洋洋流南北各自形成了一個環流,這其中墨西哥灣流是大西洋中最強盛的暖流,對歐洲西北部氣候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其海底地形特點之一就是大陸棚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
第二個特點就是海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部位島南北延伸約1.5萬千米的大西洋海嶺,陸地流入大西洋的河流有剛果河、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這樣對比來看就會發現,雖然兩者都是海洋,但是含鹽度不同,大西洋蒸發量高,海水鹽度高,降雨量少,而太平洋恰恰相反,海水鹽度低於大西洋,降水量充沛,這兩個大洋中的海水包含泥沙、無機鹽、微生物等。
成分不一樣,含量不一樣,以及從陸地上進入大洋的河流也不一樣,河流所帶來的物質也會對大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麼多原因結合在一起,最終才導致了兩者出現了顏色上的區分,只有離得遠才能看出來,其實在海底下兩種海水早就交匯了,離得近看基本上是看不出來這條分界線的,畢竟不像陸地還可以做個記號,海洋的明確分界線只有地圖上才有,而太平洋比大西洋高出50釐米,不是他吃得多長得高,而是來自地球的自轉。
地球自西向東運轉,太平洋在大西洋的西邊,因為這樣的原因產生了50釐米的差距,其實小夥伴們自己做個實驗就知道了,保持平衡,把桌子上的一杯水往前一推,就會看見前低後高的現象,在杯子裡這種情況轉瞬即逝,那地球一直在自轉,當然就一直出現這樣的落差了,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來自海底,不同的地形結構,複雜的地貌特徵都會導致海洋的高低溫度含鹽度出現變化,就會出現兩大洋的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任何兩種密度相差較大的液體相遇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會形成一個明顯的過渡地帶,在海洋中為海洋風,例如把一滴墨滴在清水中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想看這種現象的小夥伴不用跑太遠,在我國的黃河和渤海的交界處就有這樣的現象,可以肯定的說,黃河的水質密度、各種元素的含量成分與渤海的水質是肯定不同的,大自然總是這麼神奇,把可能變為不可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