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武裝演說迎光復 勸周作人放棄學習法語回國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1911年11月4日,革命黨人活捉了浙江巡撫增韞,杭州宣布光復。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紹興,沉寂的小城沸騰起來。正在紹興府中學堂教書的周樹人這一年正好30歲,此時他還沒有啟用魯迅的筆名,他尤其興奮,在《越鐸出世辭》裡以「國土恆恆,則首舉義旗於鄂。諸公響應,濤起風從,華夏故物,光復大半,東南大府,亦赫然歸其主人」的句子,禮讚了這次革命。

  武裝演說迎光復

  紹興城裡還召開了一個慶祝大會,大會主席就是魯迅。不久有謠傳說杭州殘兵要渡過錢塘江來紹興,城內人心浮動,魯迅立即召集學生們組織了一支武裝演說隊,到各地演說和散發傳單,他親自帶著揮刀,指揮學生奔走遊行。演說隊要出發時,有學生問,萬一有人阻攔怎麼辦?魯迅反問他「你手上的指揮刀做什麼用的?」這次遊行並沒遇到抵抗,紹興人心逐漸安定。

  幾天後,在杭州光復立下功勞的王金髮帶領起義軍來到紹興,穿著藍色制服的王金髮的軍隊進城時,紹興城沸騰起來了。第二天,全城剪辮子。

  王金髮自任紹興軍分府都督,任命魯迅為紹興師範學堂校長。到學堂和學生見面那一天,魯迅穿一件灰布棉袍,頭上卻戴了一頂軍帽,談話簡明有力。學生們像慶祝革命成功一樣歡迎新校長。

  但是魯迅很快發現,光復後的紹興「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王金髮剛進紹興,還穿布衣,不到十天就換上了皮袍,但那時天氣還並不寒冷。

  有些青年學生看不過去,找到魯迅要求辦份報刊監督新政府,魯迅覺得這或許可以起到作用,就答應下來。事情在年底商定,來年1月3日,名為《越鐸日報》的報紙創刊,「鐸」就是警鐘的意思。「促共和之進行,尺政治之得失,發社會之蒙復,振勇武之精神」。這是魯迅為這份報紙早擬的出世辭,表明了立場和心願。

  在一個月內,《越鐸日報》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抨擊和揭露秋瑾案的告密者和在紹興軍政分府的代理人。但是到了2月中旬,王金髮受賄,將秋瑾案的告密人、紹興城的大劣紳章介眉釋放,次日,魯迅在《越鐸日報》上發表文章,尖銳地進行揭露和抨擊,王金髮看了之後,非常惱火,說是魯迅騙取了他的錢,還罵他,揚言要殺魯迅。魯迅的母親很擔心兒子安危,叫他不要出門。魯迅卻不在意,依然夜間提著一個有「周」字的燈籠去學校住宿。

  起初魯迅以為王金髮說的榨取一事,指的是早先王金髮答應給紹興師範學堂的兩百塊辦學經費。後來他才知道,在他不在報館時,王金髮派人送來過五百塊錢,辦報的革命青年們自作主張收了錢。魯迅馬上回報館問明真相,確定收錢的事情後,他告訴幾個年輕人不應收錢,但是其中一個會計很不高興,質問起魯迅。魯迅答了幾句就沒再說下去,他知道再說下去,這些極端的年輕人第二天就會在報紙上罵他如何怕死。

  「法語不能換米麵」

  在失望之中,魯迅辭去了一切教職,滿心惆悵。此時,他收到了昔日日本留學好友許壽裳來信,信上說,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聘魯迅到教育部工作。許壽裳此時為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蔡元培之邀,為許代魯迅謀職。能去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對魯迅來說,實為久旱逢甘霖。自1909年以來,魯迅就困頓不堪。

  1909年,魯迅從日本回國。當時弟弟周作人在日本組成了家庭,為了支持周作人繼續深造,魯迅決定回國謀職。9月,經許壽裳推薦,魯迅赴杭州就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初級化學和優級生理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該校大部分教員來自留日學生,開辦之初民主和科學氣氛很濃厚,但是好景不長,至該年年底,浙江省教育總會會長夏震武擔任校長,就給學校帶來了大變故。

  夏震武信傳統文化,講禮教與秩序,為整肅紀律,他赴任不久,就提出在禮堂和教師們見面,並要求所有教職員必須按品級穿滿清制服,紅纓帽、硬領、開叉袍、外褂、高低緞靴,向「至聖先師」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禮。

  第二天一早,夏震武帶了16個隨從出現,但是教師們並沒有按照他的要求穿戴,特別是魯迅,穿著西裝、留西發站在夏震武面前。夏震武大怒。之後,包括魯迅在內的25名教員提出辭職。這次風潮持續了兩星期,最後以夏震武被辭職告終。因為平日裡夏震武呆頭呆腦,頑固不化,大家私下裡叫他夏木瓜,所以這次事件又被叫做「木瓜之役」。

  夏震武離開後,兩級師範又聘請了御史出身的徐定超擔任監督,執掌校政。徐又是一個舊派人物。魯迅深知此人「未必有勝於夏」,不願與之委蛇,便辭去教職,返回故鄉了。

  魯迅的艱難日子,開始了。1910年年底,魯迅致信周作人,希望他回國,但是周作人那時還想學習法語。魯迅覆信說,「法語不能換米麵」。1911年3月,魯迅致信許壽裳,稱「賣田之舉去年已實行,資亦早罄……」期間,魯迅向上海一家書店寄去德文譯稿求職,遭拒。

  有意思的是,在寫給許壽裳的信中,魯迅還一再關照許不要把自己落魄的情形告訴某人,因為此人「善揚人短」,會看他的好戲。

  讀書寫作當京官

  熬過了辛亥年前後困頓的三年,魯迅的情況,總算有所好轉。1912年5月,魯迅到北京,擔任教育部僉事。教育部的差事,其實很清閒,魯迅在日記中寫道「晨九時至下午四時半至教育部視事,枯坐終日,極無聊賴。」

  此時魯迅的日子漸漸好過起來,來到北京以後他每個月能拿到60塊津貼,比在南京時的30元「軍用券」零花要活絡多了。到了11月,他正式領到足額的二百二十元薪俸,而到了1925年8月,他每月的薪資已經是三百六十元。曾經有人給他算過一筆帳,忽略掉因日記殘缺而沒有記錄的1922年,魯迅這個當了14年的京官,累計得到的官俸約有三萬三千元,大多是銀元。若以一塊銀元折合現在的四十元人民幣來算,平均年薪約十一萬元人民幣。那時,每斤大米才相當於人民幣一元。

  就在魯迅到了北京後的第二年,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也在《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卷首刊出。這篇題為《懷舊》寫於1911年冬天的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夜的社會動蕩為背景,故事很簡單,以「第一人稱」的天真學童的眼光,真實地、正直地看他周圍所發生的一切,揭露了中國的社會關係在動蕩年月中的微妙變化,使人看到一幅辛亥革命前夜的生動的社會圖景。小說刊出時,編者惲鐵樵大加讚賞,說:「曾見青年才解握管,便講詞章,率致滿紙餖飣,無有是處,亟宜以此等文字藥之。」

  而魯迅在教育部的光景中,他「整天看書,不把時間浪費在閒談上」,也為之後的創作做足了準備與鋪墊。

  魯迅(1881-1936)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98年,往南京求學。1902年赴日本留學。1906年棄醫從文。1909年歸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先後任南京教育部部員,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和教育部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發表,為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此後著作不斷。1926年起輾轉於廈門、廣州、上海各地。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36年病逝於上海。

  ■ 悼範愛農

  1912年,魯迅到北京不久,即得到好友範愛農淹死的噩耗,深感痛心。夜無眠,作輓詩三首,在沉痛之餘也表達了對時局的失望。

  《哀範君三章 其一》

  海草國門碧,多年老異鄉。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場。

  故裡寒雲惡,炎天凜夜長。

  獨沉清冷水,能否滌愁腸?

  1912年7月22日

  ■ 魯迅「革命」語錄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殺於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於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於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於革命的,或並不當作什麼而被殺於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而已集·小雜感》,《魯迅全集》第3卷,第532頁。

  其實「革命」是並不稀奇的,惟其有了它,社會才會改革,人類才會進步,能從原蟲到人類,從野蠻到文明,就因為沒有一刻不在革命。

  ——《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魯迅全集》第3卷,第418頁。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 姜妍 實習生 陳賀蘭

  (本文撰寫時參考了劉再復《魯迅傳》、朱正《一個人的吶喊》等)

  新京報系列插圖/魯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魯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分手?
    魯迅的原始名稱是周樹人,他是現代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他有兩個兄弟,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從童年到大部分時間,三兄弟之間的關係非常和諧,為什麼魯迅和弟弟周作人陷入僵局甚至分手?那麼,xxx-1先生和周作人之間發生了什麼?要談這件事,我們得從周作人的妻子日本羽太信子說起。在老三周建人的《魯迅與周作人》一書中,魯迅和兄弟們在北京八道灣共同生活的場景在老三周建人中描述。一、經濟理論。
  • 周作人:魯迅之外的另一個異端
    北京魯迅博物館中收藏的僅有的兩張魯迅與周作人合影之一,第一排左三為周作人,右三為魯迅。 「三十歲前不讀周作人」。周作人太複雜了,他不同於魯迅,他的複雜在於思想不易被人們所理解。1906年隨魯迅赴日本留學,與魯迅一起編譯《域外小說集》,後入東京政法大學、立教大學文科學習。周作人從紹興離開後,就一直在魯迅的庇護下成長,在日本留學期間,兄弟倆都沒按部就班地拘泥於本專業學習,其間,魯迅總是督促周作人翻譯,周作人偷懶時,魯迅往往以兄長名義斥責他,魯迅的這種習慣甚至在周作人已顯赫成名時,仍未更改。
  • 躊躇症讓周作人放棄了兩次離開北平的機會,導致他晚年不幸
    而周作人的母親周老太太已經81歲,這麼老的老人確實是不適於長途跋涉的逃難生活的。這時北大校長蔣夢麟請周作人照顧校產,周作人答應了,就不再想離開北平的事了。其實周作人不聰明,照顧校產是其次,自己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他這麼大名氣,日本人就算不傷害他,也要來籠絡他,不如一走了之。
  • 弟媳污衊魯迅偷看她洗澡,周作人從此與魯迅絕交
    但魯迅先生終其一生,有兩件事情對於他打擊十分巨大,一個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個就是與弟弟周作人的失和。對於和弟弟的關係,魯迅先生曾親口說:「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兄弟失和。」而他們兄弟之間反目成仇是和一個日本女人有關,這個日本女人就是他的弟媳,叫做羽太信子。羽太信子,本是魯迅兄弟在日本東京留學期間所租房子房東的女兒。1909年與周作人結婚,後隨周作人來到中國。
  • 11張老照片,回顧魯迅的一生,圖7和周作人關係破裂前的罕見合影
    1903年3月魯迅的斷髮照攝於日本東京。1905年秋 日本仙臺。魯迅與同住在公寓的五名住宿生前往仙臺市東二番丁的小川寫真館合影留念。左起:施霖、魯迅、吉田林十郎、磯部浩策、大家武夫、三宅。1906年7月26日朱安與魯迅結婚,他26歲,她29歲。
  • 魯迅與周作人,民國文壇的雙子星,為何會反目成仇?
    按理說,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親兄弟本應抱團取暖,然而事實卻是,魯迅與周作人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以至於反目成仇,終生不再往來,這是因為什麼,背後又隱匿著什麼樣的故事?1923年,周作人寫給魯迅一封信:「魯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
  • 魯迅與弟弟周作人大打出手後,為何要從自己花錢買的大宅裡搬走?
    從兄弟相親到哥倆反目:魯迅作為周家的長子,他向來對弟弟周作人都是照顧有加。兄弟二人都是文化才子,一度惺惺相惜,相互幫持著,哥倆的感情特別的好。這一點也不是空穴來風,從魯迅先生在仙臺學醫的經歷就可以看出,當時魯迅看到外面的世界很是精彩,就再三往家裡面寫信,催促弟弟到日本開開眼界。隨後周作人來到了日本,最終還娶了個日本媳婦,名叫羽太信子。從這之後,魯迅與周樹人的關係就開始變得撲朔迷離,最終反目為仇!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她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努力學習,考上了北京女師,在那裡,一腔熱血的許廣平結識了魯迅,並且與之相戀同居。和魯迅婚後十年,許廣平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魯迅和兒子。1936年10月19日清晨,魯迅因病英年早逝。19日下午,魯迅的遺體送到了萬國殯儀館,22日,魯迅的靈柩被送到了萬國公墓埋葬。這一年許廣平38歲,周海嬰僅僅7歲。
  • 魯迅和周作人:親兄弟失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不解!
    導讀:關於魯迅和弟弟周作人失和鬧矛盾,背後的原因一直被許多的人所猜測。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不陌生,毫不誇張的說,在中國文壇,魯迅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作家。在學生時代,我們也學習過很多關於魯迅的文章,當然晦澀難懂是魯迅文章的一大特點。
  • 民國文學大師之魯迅先生
    江南水師學堂現地址21歲(1902年),因在學堂成績優秀,公費到日本(當時在亞洲屬於先進國家,且留學成本最低)學習日語。婚後第四天帶著弟弟周作人就回到了仙臺,做了一輩子的有名無實的夫妻。妻子朱安而後到了東京,不再入學讀書,此後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與弟弟周作人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生活非常拮据,一直到1909年回國。期間師從章太炎,與光復會有交集。
  • 魯迅先生討厭衍太太,周作人又在散文裡寫出衍太太的醜事
    喜歡看魯迅先生散文的讀者一定熟悉衍太太!衍太太是一個非常狡猾又可惡的女人,她一面教唆少年魯迅去偷母親的錢和首飾,被少年魯迅拒絕後,她就散播謠言,說魯迅當小偷偷母親的錢和首飾。這實在是敗壞了魯迅的名譽,讓魯迅十分生氣。
  • 魯迅弟弟周作人為啥成為漢奸?除本人性格外,還和一個女人有關!
    周作人是中國現代文壇上的一位巨匠,和其胞兄魯迅一起同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其在文學上的成就可以說是不亞於魯迅。但是,周氏二兄弟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魯迅在逝世後,尤其是解放後,其地位簡直被神化了,而周作人卻由於在抗日戰爭時期附敵當了漢奸而遭世人唾棄,晚年生活也是在「窮、病、鬧」中悲慘度過的。周作人為什麼能夠成為漢奸?除了本人性格外,其實還和一個女人有關!1885年1月,周作人出生在浙江紹興都昌房口周家。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當然,評論者幾乎都是對魯迅先生的讚美之詞。在魯迅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認可之時,人們對於周家是很羨慕的。魯迅姓周,原名周樹人,他還有二個弟弟,其中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弟叫周建人。其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也是一位大學者,大散文家、大評論家。而且,周作人和哥哥魯迅一樣,也在新文化運動的陣營裡,一直為新文化運動在搖旗吶喊。
  • 魯迅與周作人為何兄弟反目,大打出手?羽太信子:他調戲我
    以致作為長兄的魯迅,後來與親密無間的二弟周作人大打出手。1919年,周家賣掉了紹興的老宅,花了三千元在北京八道灣買下了一座很大的宅院,魯迅把母親、三弟從老家接來同住,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也一同去了北京。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和周建人的妻子羽太芳子,都是日本人,加上他們各自的子女,周家一大家子人住到了一起,還算和睦。
  • 「為什麼一道的人,最後會曲終人散」‖論魯迅與其弟周作人
    周作人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年輕的時候參加新文化運動,在新文學史上德高望重。可後來,他在日偽時期,被扣上了「漢奸」的帽子。可謂「壽多則辱」,如果他同魯迅一樣,一直不偏不倚地堅持自己的道路,可能還會是一個國家「烈士」,可晚年的錯,是他人格上這輩子不可磨滅的汙點。
  • 周作人曾主編"語絲" 魯迅雜文幾乎每期都登(圖)
    孫伏園,浙江紹興人,是魯迅任紹興師範學堂監督(校長)時的學生。經常在《晨報副刊》上撰稿的有胡適、冰心等,其中又以周作人、魯迅為最多。由於名家薈萃、內容新鮮,這份副刊深為青年學生所喜愛,晨報的發行量也因此不斷上升。《晨報副刊》風行,就漸為人所覬覦。1924年,孫伏園的編輯工作就不大順手起來。先是周作人記錄整理的《徐文長故事》,連載了兩期共8則以後,有人搖頭了,就只好停止發表。
  • 晚年周作人:81歲高齡卻靠臭豆腐和玉米糊艱難度日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長壽之人,晚年的生活都是幸福的,例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周作人。他的晚年生活就十分的痛苦,只能依靠著臭豆腐和玉米糊艱難度日。如果你對周作人不是很了解,那麼你一定知道他的兄長周樹人,也就是為全國人民所熟知的魯迅先生。相較於自己的兄長,周作人的名氣顯然要小很多。
  • 魯迅先生有一位偉大的母親
    生命是一個過程 也是一種目的知道魯迅先生的大名,是幾十年前的啟蒙時期。那時,他的大名如雷灌耳。有時,真想問問,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是還知道曾經有過魯迅?9月25日,在魯迅先生誕生138周年之際,有幸到紹興魯家老宅子去拜謁了魯迅先生曾經生活學習過的地方。睹物思情,勾起了無限聯想……有誰還記得他的生日?
  • 孤獨是人生的禮物丨周作人散文經典
    魯迅曾說:周作人的散文為中國第一。金庸說:周作人是對我的文學生涯*有影響的人之一。其文「意境衝淡而念意深遠」。 其文字中展現出平和、空靈的人生境界,是中國散文史上獨一無二的高峰。周作人的散文在中國散文史上有承上啟下之功——上承蘇軾、李漁、袁枚等小品文,下澤俞平伯、廢名、梁實秋乃到冰心、朱自清、沈從文、錢鍾書、余光中、汪曾祺、餘秋雨等人的審美情趣。試讀一段,品味其字裡行間衝淡、蕭散的意境。夜間睡在艙中,聽水聲櫓聲,來往船隻的招呼聲,以及鄉間的犬吠雞鳴,也都很有意思。
  • 江紹原往事:25歲當上北大教授 曾和魯迅一起交白卷卻最終由近到疏
    1968年6月8日,在交代材料裡,江紹原寫道:「我雖然一度同魯迅先生很親近,自從他留在上海而我回北京長期居住下來以後,卻不幸同他逐漸疏遠,反而同周作人來往較多,因而在思想上、生活上受了周作人許多影響……」從魯迅的好友,到周作人的「周門四學士」,江紹原究竟遭遇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