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是民國文豪,他不但是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而且還精通希臘語、日語、英語。周作人的聰明全用在學術上,所以在為人處事上就不太聰明了。
七七事變」後,周作人看到他的那些同事們都帶著一家老小離開北平,到後方避難,他也猶豫著要不要到後方避難。當他和夫人信子及弟媳芳子等人一談,立即遭到反對,她們都不贊成離開北平,她們覺得,她們是日本僑民,日本人不至於傷害她們。
而周作人的母親周老太太已經81歲,這麼老的老人確實是不適於長途跋涉的逃難生活的。這時北大校長蔣夢麟請周作人照顧校產,周作人答應了,就不再想離開北平的事了。
其實周作人不聰明,照顧校產是其次,自己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他這麼大名氣,日本人就算不傷害他,也要來籠絡他,不如一走了之。
至於他的老母親周老太太,本來就不喜歡他,在他和魯迅發生矛盾時,周老太太堅決站在魯迅這一邊,跟著魯迅離開他家,還不忘記讓他給贍養費。他又何必為老母親留在北平?給一些錢讓老母、老嫂在北平生活就行了。
另外,他考慮到家累重走不了,可此時他的孩子已長大成人,而弟媳芳子的孩子也十幾歲,在逃難時不必抱著背著,還可以幫忙扛行李。
1938年8月,周作人收到身在英國的胡適寄來的一封信,勸他趕快一走了之,他還是無動於衷。
結果他沒有走,最後的結果就是有人刺殺他,日本憲兵以此為藉口住入他家,然後他就在脅迫下接受了汪偽政權的官職,抗戰結束後,他自然要被抓入牢獄,被關了三年。。
在他即將出獄時,他給他的學生洪炎秋寫信,說他想來臺灣,問有沒有法子安置。洪炎秋給他聯繫好住所,對託人給他說,住所和生活費都不成問題。可是他出獄後沒有到臺灣,和學生洪炎秋也不再聯繫了,此事就不了了之。
在1949年前,胡適曾經託人想跟周作人見面,卻被周作人婉辭謝絕了,後來胡適又託人請周作人和他一起到另外一個朋友家去,說不管你到香港還是到臺灣,都可以有教授的職位。
而周作人的回覆卻匪夷所思,他不但不離開大陸,反而勸胡適能留下來,不要出國。
周作人糊塗不糊塗?幸虧聰明的胡適先生沒有聽他的。胡適先生對他仁至義盡,兩次都想救他,他卻不聽。魯迅給周作人的評價是「昏」,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還真有點能安得上。周作人在大事上糊塗,他只適合在和平時代做學問。
當然,周作人不離開大陸也許是他太年老了,已經六十四歲了。老年人都不喜歡移居到陌生的地方。
周作人的糊塗和在大事上猶豫不決,應該算是「躊躇症」,他的「躊躇症」令他難以用快刀斬亂麻的作風去擺脫困境,最後只有在困境裡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導致他的悲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