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梁建平,是興仁市委統戰部工作人員。2019年7月,派駐到回龍鎮坪寨村擔任第一書記,一轉眼就一年多了!
初到坪寨村,我首先考慮的是融入到坪寨村這個集體中,通過查閱村相關材料,和村常務幹部交流,再進村入戶走訪部分村民,不斷熟悉坪寨村的基本情況,全村面積14.87平方公裡,轄19個村民組,常住人口1018戶4742人,建檔立卡戶242戶1025人,包保貧困戶的黨員幹部就有113人。經過這幾年的脫貧攻堅大力投入,坪寨村的水、電、路、訊、房已全覆蓋,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都已解決,全村24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容村貌大為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後,村支兩委、駐村工作組及黨員會議對坪寨村下一步的攻堅方向、發展方向進行了溝通交流,聽取了群眾意見建議,明白了大家的所思所想,和群眾交心談心,和村支兩委共謀發展,在緊張忙碌的氛圍下,我也不知不覺的進入了「第一書記」的角色。
召開群眾會
脫貧致富,產業和就業是基礎性的支撐。根據群眾反饋的情況,杉林腳組有一片水窪田,中間有水溝穿過,因地勢較低,常年積水,大多數農戶閒置未耕種,放著太可惜了。
2019年10月的一天,我剛好準備外出,卻在活動室外遇到了一個陌生人,簡單交流下來,才發現,來的人叫朱高塔,正是看中了杉林腳這一片地,準備用來養殖牛蛙,可惜前段時間來考察過,一直沒有什麼進展。
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第一時間帶著村支兩委、朱高塔在貞豐牛蛙養殖場實地考察後,積極向回龍鎮黨委政府匯報,爭取支持。幾天後,邀請回龍鎮黨委書記陳洪志、副鎮長餘開茂到牛蛙的養殖場考察,仔細詢問了牛蛙養殖的條件、流程、環境保護及土地流轉等相關事宜。
梁建平到牛蛙基地走訪
經過考察研判,在杉林腳組利用水窪田養殖牛蛙可行。我便組織村支兩委入戶徵求意見,大多數農戶積極支持,少部分農戶思想上有顧慮,怕受騙,破壞了土地邊界到頭來又收不到錢。土地雖然才60多畝,土地流轉卻出了問題,通過多次召開群眾會,上門走訪,最後還是一下簽了五年的合同,800塊錢一畝,錢一年一付,看到了老闆的決心,大家才願意拿出土地,配合土地流轉工作。
今年3月份,第一批牛蛙苗開始投放。由於當時過來技術員對於整體環境不是很了解,一場倒春寒,牛蛙損失不少。
隨著溫度逐漸增高,牛蛙長勢也越來越好,今年已經賣了1萬多斤,預計到明年上半年,可以賣出50到60萬斤,收入達到500到800萬。
養殖的牛蛙
看著牛蛙一天天成長,村裡很多人也在基地找到了工作,平時基地常年用工就需要5個人,到賣牛蛙時候,每天都需要10到20名工人。
牛蛙產業在我們村已經落地生根,下一步,我們將爭取更多的項目,圍繞產業與就業,為村民致富渠道多一條路。脫貧是一條蘊納了歷史意義的「單向道」,必須要有人負重前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扶貧是一場「驕傲的長跑」,而長跑者,是你,是我,也是他!為之奮鬥,終其一生。
【人物小傳】
梁建平,男,1975年出生,2012年在巴鈴鎮東街社區擔任常務幹部,2015年9月考入回龍鎮政府工作,2019年調入統戰部,現任興仁市統戰部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服務中心副主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