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的老「牯」支書丨興仁市潘家莊鎮雞場坪...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李成龍,是興仁市潘家莊鎮雞場坪村黨支部書記,在村裡已經幹了18年了,平時辦事我講究公平、公正,老百姓都喜歡叫我老「牯」支書。在本地方言中,「牯」是一個貶義詞,形容一個人很犟、固執、不聽人勸。但在雞場坪的村民看來,這個「牯」卻是褒義詞。

2006年,我們村裡彭禮祥和他侄女土地糾紛,一鬧就是很多年。親戚朋友調解不成功,潘家莊政府、司法部門多次調解,還是以失敗告終。可能是剛開始對我們村裡面不是很信任,這件事他們一直都沒有找過我,兩家人也因為土地這件事一直鬧得不愉快。直到2013年,彭禮祥找到了我,希望我來調解,當時我和主任兩個人到他家以後,按照公平公正思路,重新對土地做了分配,幾個小時下來,彭禮祥和他侄女也接受了調解方案,歷時7年土地糾紛,終於畫了一個句號。在以後調解中,彭禮祥經常說,「這件事要老『牯』才能解決。」

李成龍(左)在工作

「老『牯』,其實我覺得你一點也不『牯』,你是一心想著我們百姓能過好。你看,我家現在住的房子,有客廳有廚房,到處是亮堂堂的,再也不用大白天還點燈了,我兩個兒子再也不用跟著我東奔西走了。」

「以前家裡沒房子,我都不知道過的是什麼日子,常常為了找下一個安身處,兩三個月不敢花錢,大過年家家都是吃魚吃肉,我們只能望著桌上的一盤折耳根和一碗白菜湯默默流淚。你看,我昨天才去買的豬肉,香得很!」

這是在走訪易地扶貧搬遷戶時,村民趙興才對我說的話。

雞場坪村是潘家莊鎮兩個貧困村之一,全村村民1182戶,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8戶1069人。

李成龍在辦公室辦公

「我丈夫去世後,我整天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如果不是老『牯』,哪個會在意我?是他介紹我去藍莓基地打工,比起零工輕鬆多了,而且工資高,一年可以有一兩萬的收入。去年,我發了工資想請他吃飯,他還拒絕了我,說工資是我自己辛苦掙來的。於是,我就買了些水果去他家,他怎麼也不要,沒幾天我家裡還多了一袋水果,他是真的『牯』。」村民陳家義笑著說。

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村裡的家家戶戶我都去過了。白天見不著人,我就晚上去,晚上還遇不到,我就改天去。最終,全村1182戶村民及248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我記得滾瓜爛熟,大家都稱呼我為「活電腦」「活地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雞場坪村1069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李成龍在清理小廣告

回望工作的這十幾年,「共產黨員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共產黨員就像釘子一樣,組織把你安排在任何崗位上都必須永不生鏽,閃閃發光。」但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作為支部帶頭人、群眾的幹部、家裡的頂梁柱,還是一個普通黨員,我將繼續保持公平、公正、公開的辦事作風,做關心群眾的那一顆「閃閃發光」的心。

 【人物小傳】

李成龍,男,今年51歲,大專學歷,2002在興仁市潘家莊鎮雞場坪村工作,2013年當選雞場坪村黨支部書記至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徐濤

編審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老百姓臉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動力丨興仁市統計局...
    根據組織安排,2017年9月,我到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清水河村三海組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恰逢此時,我有幸懷上了扶貧寶寶。開啟了一段脫貧攻堅的難忘歲月,留下最美的身影及一串串值得回憶的腳印。我包保的四戶貧困戶中,其中一戶叫王國良,近80高齡。肢體二級殘疾。
  • 「我的扶貧故事」「薏小白」扶貧記|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曾蔚
    初識「薏小白」  2007年,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便來到興仁市參與扶貧工作,2018年3月,我來到硐坪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駐村工作隊隊長袁健的帶領下,我從老書記周德林手中接過接力棒。他們叮囑得最多的就是村裡的薏仁米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摩託車上的扶貧幹部丨興仁市大山鎮野納村扶貧...
    記得第一次去我的結對幫扶對象,慶灣組貧困戶馮仕軍家裡時,我騎了兩個小時的摩託車,幾十公裡的山路歷經顛波曲折。九月秋風卷,沙塵瀰漫,到馮仕軍家時,我活似一個從土裡鑽出的泥人。我是貴州省興仁市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我被安排到興仁市大山鎮野納村駐村扶貧。
  • 「我的脫貧故事」我兒子也成了扶貧幹部丨興仁市百德鎮銀廠村村民...
    我叫杜仁友,是興仁市百德鎮銀廠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一共有三口人。我前些年做生意,由於不了解市場,沒有經驗,當時虧了很多錢,欠了很多債,只能去福建打工,主要做門窗安裝,都是體力活,也沒有存下多少錢。
  • 「我的扶貧故事」恰如桂花吐清香丨興仁市大山鎮黨委委員、組織...
    我叫李江,是興仁市大山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一走進大山鎮政府院壩,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的桂花樹。每到秋季,星星點點的金黃小花擠滿枝頭,盈盈香氣,飛舞跳躍,飄進了家家戶戶,沁人心脾。屈指一數,我已被這花香薰陶8個年頭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2020-12-11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將在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上繼續前行」丨黔西南...
    我叫王紫陽,是黔西南州工商聯會員服務中心主任、民營企業精準扶貧服務中心負責人,長期負責州工商聯辦公室日常事務、黨建扶貧同步小康駐村以及「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消費扶貧對接、助推星火試驗區建設等業務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好政策 就沒有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丨興仁市屯...
    我叫蔣玉凱,是興仁市屯腳鎮九頭村人。2013年,我家因學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無私幫扶下,我通過大力發展竹蓀產業,於2015年順利脫貧,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蔣玉凱種植的竹蓀我和妻子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常年依靠農業和打零工為生。家裡兩個孩子很成器,學習成績都很好,大兒子還是在興義八中就讀。為了給兩個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家庭困難時我們不得不向親友借款,以保障孩子的學費、生活費。隨著大兒子即將高考,全家人面臨著更加嚴重的經濟壓力。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貧困戶過上好日子丨興仁市真武山街道辦事處...
    在興仁市真武山街道馬家屯居委會大仁田組,貧困戶謝國祥的日子今非昔比。不僅住房寬敞明亮、煥然一新,而且小兩口都實現了穩定就業。看著謝國祥家現在的美好生活,我由衷地感慨這幾年的付出沒有白費。我叫範仕祥,是興仁市真武山街道辦事處人大工委主任。
  • 興仁市潘家莊鎮:以短促長 加快藍莓產業發展
    近年來,興仁市潘家莊鎮貴州福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藍莓產業,採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貧困戶」,發展藍莓種植1200畝。從去年開始,該基地還創新模式,長短結合,用以短養長的種養殖模式,增加土地收益,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六盤水...
    我叫沈折貴,2015年4月任南開鄉花場村村文書,2018年9月任玉蘭村支部書記。這些年來,我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   2016年,趕上國家的好政策,花場村修建易地扶貧安置房,花場村決戰隊隊員和我多次上門做工作,郭貴祥因個人原因就是願意搬遷,中途也放棄過,但是我沒放棄,我一次又一來到他家,用心和真誠打動了郭貴祥一家人,2016年8月郭太良一家4口從破舊的老瓦房搬遷到現在嶄新的易扶搬遷安置房裡。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真幫扶 踏實為民辦實事丨興仁市交通運輸...
    我叫羅正興,是興仁市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7年,我包保了回龍鎮塘山村的三戶貧困戶,作為一位幫扶責任人,我圓滿完成了組織上交給的脫貧攻堅任務,讓自己包保幫扶的三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以後我就是你的媽媽丨興仁市稅務局工作人員曾孔婭
    作為一位包保幫扶責任人,我不負自己的初心與使命,圓滿完成了組織交給的脫貧攻堅任務,讓自己包保幫扶的三戶建檔立卡搬遷戶順利實現了脫貧致富。  而今日我要講述的是我與一個小姑娘之間的故事,雖然她並不是我的包保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村裡的老「紀」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故事|天柱...
    我叫吳小江,是天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幹部,2019年1月積極響應召,主動報名投身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和網格區「老紀們」的故事。「小吳,我和你上去。」天柱縣甕洞鎮紅星村原老支部書記老紀走到我身邊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倆相視一笑。他叫紀必生,時擔任村總支部副書記。剛到村裡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進寨收取群眾的農村合作醫療,我的網格區長衝寨子離村委最遠,還要爬到山頂,老紀把外面羽絨服拉鏈一拉,便和我同伴而行。我倆停停走走大約走了一個小時,來到長衝寨。
  • 「我的扶貧故事」這份真情,我收到了|興仁市園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把貧困群眾當親人,用我們的真誠和努力把扶貧工作做好做實。我相信我們的滿腔熱情一定可以換來真心相待。我叫李勤霞,現任興仁市園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2019年9月,我有幸與興仁市的9000餘名幫扶幹部一道參與全市脫貧攻堅全員包保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盡最大努力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興仁市波陽鎮...
    我叫沈光燦,目前就職於興仁市波陽鎮人民政府。2017年9月7日,興仁在波陽鎮田灣中學啟動全員包保大會,會上確定了鎮級幹部和市屬包保單位人員,每名幹部都要負責包保3—4戶貧困戶。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我便與我包保的貧困戶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姑媽」溫暖了我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東湖街道...
    我叫郭英英,是興仁市生態移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新房子村開展駐村工作。  我與他家在幫扶工作中結下很深的緣份,對他家的關心也頗多,因此,郭成學的孩子便喊我「姑媽」,而我也經常用「姑媽」的身份帶點東西去看孩子們。2018年年底,郭成學夫婦二人因發生口角糾紛,妻子付文義衝動之下就回了娘家。我在走訪中得知消息後,便去他家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 「我的扶貧故事」我做的只是一些小事|興仁市波陽鎮田灣中學潘代用
    我覺得我們幫扶是值得的!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把工作做到實處,讓貧困戶真正得到實惠,這才是我們扶貧的初衷和使命。我叫潘代用,興仁市波陽鎮田灣中學的一名老師。2017年9月,我與我包保的貧困戶結緣,到如今已是三年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羅鳳:扶貧路艱辛更暖心||文興智:從...
    「故事」,因此我的扶貧同事笑說:「耶,你扶貧還混得個『姑媽』當呢!」(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單微 整理)從有學上到上好大學興仁市馬馬崖鎮田邊村 文興智我叫文興智,家中有4口人,爸媽在浙江永康打工,我和弟弟在讀書,我家是興仁市馬馬崖鎮田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回想過去,我自己感慨萬千,感觸最深的應該是上學路吧!
  • 「我的扶貧故事」牛蛙唱響致富曲丨興仁市回龍鎮坪寨村第一書記梁...
    我叫梁建平,是興仁市委統戰部工作人員。2019年7月,派駐到回龍鎮坪寨村擔任第一書記,一轉眼就一年多了!經過這幾年的脫貧攻堅大力投入,坪寨村的水、電、路、訊、房已全覆蓋,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都已解決,全村24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容村貌大為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