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已經確定明長城從東到東山海關是錯誤的,起點是鴨綠江畔虎山

2020-12-18 就要走到底02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家諸侯就是中國的支柱。最早的長城是通過建造燈塔並將他們與城牆連接起來而形成的。從那時起,幾乎所有的君王都得到了加強和修改。在秦始皇統治期間,建造長城的勞動力將近一百萬,佔當時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圖片:虎山長城)

長城最早建於春秋戰國時期,長達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明朝建造的萬裡長城多指被稱為長城。嗯,我們經常在書和電視節目中聽到一句話,「萬裡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很多人都這麼認為。(圖片:虎山長城)

事實上《明史·兵志》中已經有記錄:「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已經明確指出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我將帶你到真正的東方起點萬裡長城和相機。(圖片:虎山長城)

在城東在城東靠近城東。虎山長城建於公元明成化年,當時的主要功能是抵禦建州女真人的入侵。(圖片:虎山長城)

長城是沿著虎山的山脊建造的,虎山的原始名稱是馬耳山,因為兩個高聳山峰是並排的,他們看起來像兩個直立的虎耳,在清代演變成了虎山,虎山突出在鴨綠江邊緣,視野開闊,對面朝鮮上的田地和房屋一目了然。作為一個國家,長城的位置具有軍事意義。(圖片:朝鮮在虎山長城下)

由於丹東以前曾被外敵入侵,虎山一直被視為軍事要塞,先發制人,在那個信息落後的時代,虎山佔據了制高點,可以隨時觀察敵情,使我方隨時調集部隊作戰,虎山指揮點易守難攻擊,相當於控制了戰鬥的主動權。(圖片: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的發掘也充滿曲折,在努爾哈赤成為國王后,為了保住「龍興之地」,他頒布了法律法規,禁止山海關內的人出關。關內的人不允許在滿族出生地範圍內耕種或狩獵。他下令拆除大部分遼東長城,包括虎山長城,由於歷史悠久,許多遺蹟消失在雜草和樹木中。(圖片:虎山長城)

相關焦點

  •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是誤讀? 明長城東部起點究竟是哪
    在近來不少媒體的報導中,提到長城東部起點的時候,出現了幾種不同版本,有的將遼寧虎山長城說成是明長城東部起點,也有將秦皇島老龍頭視為起點的,而過去的教科書中則大多清晰地寫道:明代萬裡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那麼,明長城東部的起點到底在哪裡?為什麼會有多個版本和說法?
  • 明萬裡長城東端起點,因修建於鴨綠江畔的虎山而得名!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虎山位於丹東市城東十五公裡的鴨綠江畔,是國家級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區,它隔江與朝鮮的於赤島和古城義洲相望。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是由當時的遼東副總兵韓斌督建的。
  • 萬裡長城東起點,虎山長城
    六月我們駕車來到 遼寧 丹東 市遊覽,今天我們沿 鴨綠江 行駛二十裡去虎山長城。一路上道路平坦,路標醒目,天氣涼爽,空氣二級。而且來 丹東 的遊客好象並不多。虎山長城即屬明代長城, 遼寧 境內的明長城也稱遼東邊牆。過街樓是虎山長城的標誌,,高23.6米,底部城樓部分由仿古青磚砌築而成,上層箭樓為仿木建築,高14米,分二層青瓦挑簷,樓體以紅色為主,突出歷史的韻味。
  • 用鏡頭丈量長城 明長城從東到西十八站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最大,防禦體系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其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居庸關,另修建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蜿蜒八千餘公裡,氣勢宏偉,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奇蹟。我的家鄉恰在遼寧丹東虎山腳下,拍攝長城也是從虎山長城開始的。
  • 春光中的中國,萬裡長城的真正東起點,讓我來告訴你!
    遼寧丹東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禦侵擾。現在看到的虎山長城,是在明長城遺址上修復起來的。虎山長城現已修復1250延長米,過街城樓、烽火臺、敵臺、戰臺、馬面等十二景,恢復了當年明長城之首的壯觀氣勢。
  • 千餘公裡明長城縱貫遼境 立體防禦體現在哪兒
    它實際的統馭範圍,包括東起鴨綠江西至山海關的今遼寧省大部地區。   與「遼東鎮」直接相關的明代遼東長城,東起今鴨綠江右岸的丹東虎山南麓,即明代鴨綠江右岸第一堡「江沿臺堡」的「邦(傍)山臺」,西至今綏中縣李家堡鄉錐子山下的 「吾名口」,即明代山海關外第一堡「鐵廠堡」。西部以「榆關」(山海關)與薊鎮長城相接。   長城的「立體防禦」體現在哪兒?
  • 明長城「東起虎山,西至嘉峪關」寫進教科書!終被正名
    「關於明長城的起止,一直存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的說法。1989年,在遼寧丹東寬甸境內的虎山南麓,發掘出600餘米長城遺址。專家認定:明代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在寬甸的虎山地段……虎山長城的發現,推翻了明代長城東起山海關的說法。」
  • 長城的起點竟然不是山海關?
    《明史·兵志》中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這段記載表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一、明長城最東端——虎山長城
  • 長城起點不在山海關?30位考古專家尋找半個世紀,終於找到答案
    導讀:中國人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歷史上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中提到的烽火臺,就是早期的防禦長城。此後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連年爭霸,彼此之間也修建了很多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北方諸侯國修建的長城連為一體,才第一次使長城成為了一條縱貫東西的大型防禦體系。
  • 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其並不是,原來是這兩個地方!
    長城又叫做萬裡長城,是我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用來抵禦外敵所修建的,在歷史上,其實有很多個朝代都修建過長城,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萬裡長城大都是明朝時期所修建的,也被稱為明長城,也是保存比較完整的。
  • 關於長城東端起自哪裡,多數人會答錯,正確答案是丹東的虎山
    據說這道題兒很多人會答錯,他們往往會回答「山海關」,事實上,正確的答案是萬裡長城的最東端是遼寧丹東的虎山。虎山長城建於公元一四六九年,當裡屬於明朝成化年間,《明史·兵志》中就有記載,「終明之時,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鴨綠就是指丹東鴨綠江,也就是虎山這裡。所以虎山長城才是中國明長城的起點。
  • 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中朝邊境「一步跨」
    虎山長城是長城的東起點,全長500餘米,海拔200米左右,烽火臺屹立不倒,抵禦著朝鮮。山上有一步跨,跨出便是朝鮮。虎山形如虎踞,可惜上世紀八十年代,採石炸毀了虎耳。淡季門票60,旺季80,有黃牛黨可以省錢(不安全)。周圍都是玉米地,風景一般,朝鮮很窮。但是歷史遺產豐富,體會明初中國強盛的軍力。
  • 遼寧文物局:明長城東起不是山海關_文化_鳳凰網
    遼寧文物局:明長城東起不是山海關 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日前,遼寧省文物局宣布了對境內明長城資源調查的成果。調查得知,遼寧明長城分為遼東鎮長城和薊鎮長城兩個部分。其中,遼東鎮長城作為明代「九鎮」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起丹東虎山,西至綏中錐子山,從東向西行經12個市的32個縣(市、區),總長度1200餘千米,現存牆體長度700餘千米,消失牆體長度近500千米;薊鎮長城南起綏中縣李家鄉新堡子村新臺子屯,北至綏中縣加碑巖鄉舊關村,總長度10餘千米。(記者何勇)
  • 明長城北京段長度超過526公裡
    新華網北京6月13日電(嶽瑞芳 王建)繼國家文物局4月份首次明確公布明長城總長度為8858.88公裡後,13日,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明長城北京段的長度——526.65467公裡。  中國歷史上曾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修築的最後一道長城,也是修建規模最大、工程最堅固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