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其並不是,原來是這兩個地方!

2020-12-18 大河旅遊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長城不僅是我國古代人們的心血和智慧,更是見證了千年的的歷史,它是我們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為人們提供了安全的生活保障,相信小夥伴麼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如果去旅遊的話,長城是一定不會錯過的地方。

長城又叫做萬裡長城,是我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用來抵禦外敵所修建的,在歷史上,其實有很多個朝代都修建過長城,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萬裡長城大都是明朝時期所修建的,也被稱為明長城,也是保存比較完整的。

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裡,東起遼寧的虎山,西至甘肅的嘉峪關,中間一共貫穿了156個縣域,明長城並不是一座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和烽火臺等構成的,牆身的高度平均為7.8米,有些較高的地段高達14米,而烽火臺一般都是建在比較高聳的地方,一般三個臺都能相互看得見,這樣也是為了方便能傳遞軍情。

長城的第一個關口就是山海關,因為也有「天下第一關」的稱號,是萬裡長城的最東邊的起點和入海處,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全長26公裡,作為長城的最邊緣地帶,每年也是吸引了不少遊客來此參觀遊玩。

眾所周知,長城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要知道在當時那個沒有任何機械的時代,全部依靠的都是人工修建,不得不佩服當時的古代人民。

小夥伴們,你們去過萬裡長城的哪些地方呢?

相關焦點

  •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是誤讀? 明長城東部起點究竟是哪
    在近來不少媒體的報導中,提到長城東部起點的時候,出現了幾種不同版本,有的將遼寧虎山長城說成是明長城東部起點,也有將秦皇島老龍頭視為起點的,而過去的教科書中則大多清晰地寫道:明代萬裡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那麼,明長城東部的起點到底在哪裡?為什麼會有多個版本和說法?
  • 明長城「東起虎山,西至嘉峪關」寫進教科書!終被正名
    「關於明長城的起止,一直存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的說法。1989年,在遼寧丹東寬甸境內的虎山南麓,發掘出600餘米長城遺址。專家認定:明代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在寬甸的虎山地段……虎山長城的發現,推翻了明代長城東起山海關的說法。」
  • 們已經確定明長城從東到東山海關是錯誤的,起點是鴨綠江畔虎山
    從那時起,幾乎所有的君王都得到了加強和修改。在秦始皇統治期間,建造長城的勞動力將近一百萬,佔當時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圖片:虎山長城)長城最早建於春秋戰國時期,長達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明朝建造的萬裡長城多指被稱為長城。嗯,我們經常在書和電視節目中聽到一句話,「萬裡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很多人都這麼認為。
  • 用鏡頭丈量長城 明長城從東到西十八站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最大,防禦體系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其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居庸關,另修建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蜿蜒八千餘公裡,氣勢宏偉,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奇蹟。我的家鄉恰在遼寧丹東虎山腳下,拍攝長城也是從虎山長城開始的。
  • 長城長度翻番 專家稱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失準
    韓國《朝鮮日報》稱,這是2009年公布的長城長度8851.8千米的2倍還多。韓國《中央日報》稱,「萬裡長城」變成了「4萬裡長城」。  《東亞日報》稱,這是中國首次公布綜合調查歷代長城的數據,也是首次正式主張在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分布了長城遺產。報導稱,中國將長城東端延伸至曾是高句麗和渤海國領土的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引起韓國學界不滿。
  • 敦煌遊: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萬裡長城明長城的西起點
    導語: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萬裡長城明長城的西起點!哈嘍,大家好,今天呢,文君帶大家去的是敦煌的嘉峪關,嘉峪關是萬裡長城明長城的西起點,擁有一個擲地有聲的頭銜——天下第一雄關,與遠隔萬裡的東起點山海關遙相呼應。來到嘉峪關,除了領略它的磅礴氣勢,還能從古蹟中盡情憑弔歷史。
  • 遼寧文物局:明長城東起不是山海關_文化_鳳凰網
    遼寧文物局:明長城東起不是山海關 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而不是多年來一直認為的山海關。日前,遼寧省文物局宣布了對境內明長城資源調查的成果。調查得知,遼寧明長城分為遼東鎮長城和薊鎮長城兩個部分。
  • 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南端在哪裡?:明…
    最重要的是黎城縣長城為我國明代內長城南端的起點,山西的東陽關原來與山海關和嘉峪關為同時代名關。  黎城明長  城  黎城縣長城分布在城東10公裡的東陽關(古稱吾兒峪)一帶,全長8千米左右,今殘留約6千米,實地調查與國家航拍資料基本相符。長城牆體建於山脊之上,依山南北而行,成為東臨河北平原的重要軍事屏障。
  • 千餘公裡明長城縱貫遼境 立體防禦體現在哪兒
    與「遼東鎮」直接相關的明代遼東長城,東起今鴨綠江右岸的丹東虎山南麓,即明代鴨綠江右岸第一堡「江沿臺堡」的「邦(傍)山臺」,西至今綏中縣李家堡鄉錐子山下的 「吾名口」,即明代山海關外第一堡「鐵廠堡」。西部以「榆關」(山海關)與薊鎮長城相接。   長城的「立體防禦」體現在哪兒?
  • 中國的萬裡長城有三大奇觀,其中有兩個奇觀卻很少有人知道
    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萬裡長城的「三大奇觀之一」,這三大奇觀各有特色,下面就和大家介紹一下這三大奇觀。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冀遼在此分界。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
  • 明長城北京段長度超過526公裡
    新華網北京6月13日電(嶽瑞芳 王建)繼國家文物局4月份首次明確公布明長城總長度為8858.88公裡後,13日,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明長城北京段的長度——526.65467公裡。  中國歷史上曾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修築的最後一道長城,也是修建規模最大、工程最堅固的長城。
  • 明長城的修建歷史:明朝為修築長城第四個朝代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橫跨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等9個省市自治區,建造規模之大,功能之完善,是繼秦皇漢武之後,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與之相比的。  明朝是在北京修築長城的第四個朝代,也是工程量最大、布局最完善的時期。明朝把長城分為九個防禦區,成為九鎮,亦稱九邊。北京長城大部分屬薊鎮管轄,延慶有一部分屬宣府鎮。
  • 甘肅5處長城入選騰訊地圖明長城街景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長城多為明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連接秦長城,西至居庸關,綿延六千多公裡,總長度為8851.8公裡(17631.6裡)。甘肅就有5處入選,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去具體是那些地方!01討賴河長城長城第一墩,又稱討賴河墩,是嘉峪關西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臺,也是明代萬裡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
  • 嘉峪關是萬裡長城最壯觀的關城 修建耗時168年
    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朝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是世界十大奇蹟之一。  第一關:山海關  秦皇島山海關,又稱「榆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裡,明洪武十四年築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此匾額長5.19米,高1.5米,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
  • 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長城的兩端到底在什麼地方?
    (1)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這種說法與《史記》的記載有關,即:「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今內蒙古河套以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這句話表明了秦始皇修建長城的兩端,即臨洮和遼東。秦始皇修的長城有三段。東段起於現在內蒙古德化縣,向東基本上是沿著今內蒙古和河北交界處蜿蜒東行的。
  • 長城的起點竟然不是山海關?
    《明史·兵志》中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這段記載表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一、明長城最東端——虎山長城
  • 我國唯一保留,明代長城原貌的地方,堪稱萬裡長城最為陡峭之地
    從春秋戰國開始,延續到明代,萬裡長城是綿延兩千多年的城牆,見證了太多的故事和傳奇,獨裁皇帝要求戎馬江山,官兵浴血奮戰,內外民不聊生,漫長的歲月裡,長城如史詩,戰爭與和平就是其註腳。明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萬裡長城建造最久、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時期,明長城從東起遼寧虎山,經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近萬裡,名曰萬裡長城,在北京境內,八達嶺、嘉峪關、慕田峪等地享有盛譽,但僅存的是位於密雲區北部古北口鎮的司馬臺長城。
  • 有山有海有關,名副其實啊,怪不得深得古今文人墨客的青睞
    你不得不知的北方江南,除了好山好水,還是天下第九關)山聚仙而奇,海藏龍而神,關距險而雄 登高遠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遊記】我是上午去的,爬長城登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裡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