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南端在哪裡?:明…

2020-12-18 搜狐網

  進入論壇手機讀報

  「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你知道長城有多長……」那首沁人心脾的《長城長》歌曲,最近在黎城縣唱得很火。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世界文化遺產。過去當地人看長城大都要跑到北京,就近也得向北跑到雁門關以北。

通過最近國家文物局、國家測繪局對黎城縣境內的長城實地調查,考證了上黨地區黎城縣東陽關在民間俗稱的「邊牆」就是明代長城,並且有的地段保存的相當完整。最重要的是黎城縣長城為我國明代內長城南端的起點,山西的東陽關原來與山海關和嘉峪關為同時代名關。  

黎城明長

  城

  黎城縣長城分布在城東10公裡的東陽關(古稱吾兒峪)一帶,全長8千米左右,今殘留約6千米,實地調查與國家航拍資料基本相符。長城牆體建於山脊之上,依山南北而行,成為東臨河北平原的重要軍事屏障。該長城共分三段:邯長公路以南牆體稱為皇后嶺村南側長城;邯長公路與長涉公路(縣鄉路)間牆體稱為長寧村南側長城;長涉公路以北稱為長寧村北側長城。在東陽關關口的309國道尚存留有東陽關城門的部分牆體,依稀可見當年的雄關風韻。關於長城的時代,縣境內長城為明代所築,主要依據是縣文博館內現存的原東陽關關樓上的2塊石匾,記載了刻匾時間是明嘉靖二十二年,即1543年,距今已有460多年的歷史。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的內長城,北起河北紫荊關,依太行山脊經平型關、娘子關、黃榆關南至黎城的東陽關。與晉中左權縣境內發現的一塊長城碑記載的時間一致,並且都有「巡撫河南都御史秦中李宗樞建」的記載。修築內長城的用意在於防禦蒙古遊牧騎兵繞出太行山東,威逼京師、中原。  

歷史的記憶

  在嘉靖年間,東蒙古韃靼崛起後不斷威脅邊關,大舉南犯,尤其到了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540-1542年),韃靼中慣於掠劫的俺答和吉囊擁兵幾十萬,經常南犯。他們從大同深入到太原,並從太原向南步步深入,有時到達平遙、潞州等殺人、搶掠,幾度震動朝廷,告急京城。僅在嘉靖二十一年八月的一次入侵,就殺人20多萬,殺牛馬羊豬等200萬頭,還焚毀大量房屋、田地。為此更證實了明朝修築內長城以保衛京師和中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黎城縣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南鎖太行,北扼冀原,因其地理位置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縣城東10公裡,即是雄扼晉冀要衝的東陽關。明朝將內長城南端的起點定在此處是必然的選擇。據史料記載,明、清、民國三代都在這裡建營房,設駐軍。當然戰役無數。但最為震撼的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利用長城打擊日寇的偉大壯舉。在筆者的實地採訪中,李廷芳、杜清善等老人繪聲繪色、滔滔不絕,講述的就像是昨天發生的故事。

  ——川軍死守東陽關。1938年2月,時任國民黨第47軍軍長李家鈺率部從四川趕到東陽關保衛山西,所屬的一七八師官兵利用長城堅守東陽關。由邯鄲進犯東陽關的日軍第十八師團,在空軍、炮兵、坦克的配合下進犯東陽關,多次被川軍打退,斃敵千餘人,日軍後在漢奸高承祖帶領下抄小路上來,使川軍腹背受敵,加之川軍單衣草鞋,而且多是「老套筒」和土槍,又沒有援兵,終於17日失守,營長周策勳殉國。

  ——東陽關大捷。同樣是1938年,同樣在黎城縣東陽關利用長城作戰,不同的是由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率領的八路軍在3月31日,日軍第十四師團有2個汽車中隊,180多輛汽車及掩護部隊由黎城向東陽關開來,經過二小時的激戰,共斃傷日寇包括森木少佐在內的官兵400餘人,焚毀汽車181輛,繳獲迫擊炮4門,重機槍二挺,長短槍130餘支。這是繼平型關、廣陽、神頭嶺伏擊戰後的我八路軍又一次大規模的伏擊戰。

  經過近500年的歷史滄桑、千瘡百孔的東陽關關樓在1953年修邯長公路(207國道)進行拓寬時,不得不拆除。當地的老百姓還將所拆棄的磚瓦石搬回家裡紮根壘牆。在皇后嶺村王晚元的家裡仍收藏著當年關樓上的磚飾,視如家珍。  

時代的呼喚

  黎城縣東陽關長城的關樓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明代修築的長城(俗稱邊牆)仍蜿蜒於關隘兩側的山脊之上。雖殘斷隱沒,而脈跡猶可尋辨。長城以關門為中心,南北雙向分延,長可達約10公裡,牆體採用就地取材之法,以粗加工的青石,面西單邊壘砌,內以亂石雜土填充,頂平隨高就低與山脊同起落,現在仍有許多寬敞之處,面闊三米有餘,同時建有用於駐兵防禦,燃放烽火的敵臺,更說明該長城防禦體系是比較完整的,想當年足可驅車跑馬。這段算不上太長的內長城,歷代都把它作為屯兵禦敵之地,經歷了無數戰爭的烽煙,其飽經創傷的身軀仍然靜靜隱伏在那裡,審視著歷史的腳步。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長城腳下出土了兩門明代「牛腿火炮」,與原關門榜題「中州外翰」的石碑一併被收藏在黎城縣文博館。據山西長城資源調查小組組長、山西大學考古系趙傑老師講,從經緯度來說,黎城的長城是中國最南端的長城,是中國內長城南端的起點,如一直往北到娘子關、紫荊關、龍泉關直至北京,從這一點講意義很大。

  欣慰的是,針對黎城東陽關長城新的歷史定位,黎城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班子領導非常重視,縣委書記崔建泰親自到縣文博館了解有關情況,要求在本縣有限的條件下儘快、盡最大努力保護黎城境內這段珍貴的文化遺產;縣長郜雙慶在「全國文化遺產日」當天早上5時就驅車登上古長城進行實地調查,了解現存狀況和進行保護應採取的措施,並要求有關部門及早申報將其列為國保單位。有關部門也按照縣裡的要求和《長城保護條例》有關規定,計劃對現有部分長城進行修繕,並設立紀念館,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與黃崖洞兵工廠、東陽關大捷遺址、長寧飛機場等連成能完整再現中國近代史上戰爭與防禦的一條參觀線路。這樣既能起到保護長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又能使觀眾體驗野外爬山感受大自然的風光。

  王蘇陵 趙小輝

  (

相關焦點

  •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是誤讀? 明長城東部起點究竟是哪
    在近來不少媒體的報導中,提到長城東部起點的時候,出現了幾種不同版本,有的將遼寧虎山長城說成是明長城東部起點,也有將秦皇島老龍頭視為起點的,而過去的教科書中則大多清晰地寫道:明代萬裡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那麼,明長城東部的起點到底在哪裡?為什麼會有多個版本和說法?
  • 長城長度翻番 專家稱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失準
    報導稱,中國將長城東端延伸至曾是高句麗和渤海國領土的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引起韓國學界不滿。韓國又石大學學者趙法鍾稱,中國此舉的政治意圖是為顯示作為多民族國家的中國曾經擁有廣袤疆土。  《朝鮮日報》稱,韓國學者批評中國硬是以現在的國境線為標準,將分布在國內的所有城牆都視為萬裡長城,而將高句麗、渤海國、契丹、女真建造的城牆都視為萬裡長城顯然不合理。
  • 明長城「東起虎山,西至嘉峪關」寫進教科書!終被正名
    「關於明長城的起止,一直存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的說法。1989年,在遼寧丹東寬甸境內的虎山南麓,發掘出600餘米長城遺址。專家認定:明代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在寬甸的虎山地段……虎山長城的發現,推翻了明代長城東起山海關的說法。」
  • 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其並不是,原來是這兩個地方!
    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裡,東起遼寧的虎山,西至甘肅的嘉峪關,中間一共貫穿了156個縣域,明長城並不是一座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和烽火臺等構成的,牆身的高度平均為7.8米,有些較高的地段高達14米,而烽火臺一般都是建在比較高聳的地方,一般三個臺都能相互看得見,這樣也是為了方便能傳遞軍情。
  • 們已經確定明長城從東到東山海關是錯誤的,起點是鴨綠江畔虎山
    從那時起,幾乎所有的君王都得到了加強和修改。在秦始皇統治期間,建造長城的勞動力將近一百萬,佔當時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圖片:虎山長城)長城最早建於春秋戰國時期,長達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明朝建造的萬裡長城多指被稱為長城。嗯,我們經常在書和電視節目中聽到一句話,「萬裡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很多人都這麼認為。
  • 用鏡頭丈量長城 明長城從東到西十八站
    其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居庸關,另修建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蜿蜒八千餘公裡,氣勢宏偉,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奇蹟。我的家鄉恰在遼寧丹東虎山腳下,拍攝長城也是從虎山長城開始的。近年裡,我圍繞長城主題,沿著明長城沿線,自東向西,主要拍攝了十八個地方的長城景象,包括城牆、關、城堡,牆臺和煙墩等等,稱謂之「明長城從東到西十八站」。
  • 天下第一關,國家級歷史文化古城,你知道是哪裡嗎?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裡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 敦煌遊: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萬裡長城明長城的西起點
    導語: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萬裡長城明長城的西起點!哈嘍,大家好,今天呢,文君帶大家去的是敦煌的嘉峪關,嘉峪關是萬裡長城明長城的西起點,擁有一個擲地有聲的頭銜——天下第一雄關,與遠隔萬裡的東起點山海關遙相呼應。來到嘉峪關,除了領略它的磅礴氣勢,還能從古蹟中盡情憑弔歷史。
  • 嘉峪關旅遊攻略介紹
    嘉峪關整體介紹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裡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裡的峽谷地帶,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
  • 嘉峪關是萬裡長城最壯觀的關城 修建耗時168年
    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明洪武年間修築,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  第十關:殺虎口關  殺虎口位於山西與內蒙古的交界處,是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是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也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明時稱殺胡口。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  明王朝派兵出長城作戰,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這麼一個殺氣騰騰的名字。
  • 嘉峪關 ▏萬裡長城第一關,河西第一隘口
    東閘門上匾額就是他書寫的。據官網介紹,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關城坐東向西,柔遠樓外即是我們進來的地方。站在關城城牆的東南角俯視就是東閘門內的東甕城的一部分、戲臺(下圖)、關帝廟等建築。戲臺坐南向北,對面就是關帝廟。
  • 明代萬裡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
    嘉峪關,在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裡處,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43年的歷史。嘉峪關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在萬裡長城沿線上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後者較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 絲綢之路美景|萬裡長城最西端——嘉峪關
    其實除了這些以外,嘉峪關還具有極高的人文歷史價值,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必去的一處景點,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嘉峪關吧!」1 嘉峪關之人文歷史嘉峪關,位於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河西走廊咽喉要地,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是現存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 嘉峪關旅遊景點介紹大全 長城第一墩
    明初,宋國公、徵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
  • 萬裡長城最西端起點,天下第一雄關,比天下第一關還早9年修建
    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中國的萬裡長城有萬裡之長,它是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萬裡長城東起河北的山海關,西起甘肅的嘉峪關,中間經過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 古、山西、陝西、寧夏 、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山海關被譽為是「天下第一關」,嘉峪關被譽為是「天下第一雄關
  • 長城盡頭在哪裡?蒙古鐵騎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真實原因讓人吃驚
    長城延綿萬裡,但終有盡頭,萬裡長城的盡頭在哪裡呢?古代遊牧民族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長城進攻中原呢?這樣長城不就失去作用了嗎?長城延綿萬裡,關於他的起點和盡頭,我們小學課本上講過,每個人小時候也都背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長城像一條龍,盤踞在崇山峻岭。
  • 嘉峪關的簷臺上放著一塊磚,600多年來無人敢動,只因其中的故事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是萬裡長城的最西端,萬裡長城從」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的老龍頭起,由東往西,綿亙萬裡,到嘉峪關止,一東一西,一頭一尾,都是遊人們喜歡去的地方。很多人到嘉峪關遊玩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怪現象,就是嘉峪關整整齊齊的關樓後簷臺上居然很突兀地放著一塊磚,而且這塊磚已經放了幾百年了,很多人都在奇怪為什麼沒人把這塊磚拿走,不過這塊磚還真不能隨便拿,它有個名字叫定城磚,據說這是一塊神磚,如果搬動的話,成樓就會坍塌。
  • 長城第一墩 雲馳風騁 河水浩渺——嘉峪關遊記之一 含實用攻略
    從天水到蘭州,從蘭州到張掖,愈向西,愈覺天地之廣闊不能言狀。待到得嘉峪關市,這種感受又起了新的變化。若說張掖還有絢麗奇瑰的七彩丹霞,那麼嘉峪關,這個河西走廊最西邊的隘口,用厚重的黃土城牆、蜿蜒的討賴河水、雄偉的嘉峪關城樓、險要的懸壁長城承載著河西文明的身影,愈發蒼茫、愈發雄渾、愈發壯闊、愈發遼遠起來。
  • 長城東頭的山海關戰火不斷,西頭的嘉峪關為什麼幾乎沒人敢去攻打
    蒙恬守備北疆期間,大興土木興建長城,第一次建成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餘裡」的萬裡長城。長城自建成以後,成為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部族的第一道軍事屏障,對捍衛中原北方邊防形勢的持久穩定、抵禦外族入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