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遭遇的職場文化質疑告訴我們,開發新市場時,對客群進行精準畫像是多麼重要。
文:本刊記者 朱冬 責任編輯:李靖
9年前,美籍華人袁徵在美國矽谷創立了視頻會議軟體Zoom。
簡單好用,上手方便快捷,簡直就是為雲視頻會議而生的Zoom,附載著一些好操作的「點睛之筆」,比如能切換視頻聊天背景(陽光沙灘、豪宅、商務等隨意選擇),能進行人員討論分組等功能,就這樣面市了。
並且在習慣了為知識、軟體付費的美國,很多公司花很少的錢購買後,就能召集上百員工同時在線開會,再加上疫情這劑猛藥,Zoom一下子「躥紅」了。
於是,用戶量從2019年12月底的1000多萬,到疫情期間迅速增加到了2億多,而在去年12月,這個數據僅為1000萬。到了今年4月21日(美東時間),袁徵宣布Zoom的日活用戶數已達3億。創始人袁徵也順勢成為新晉億萬富翁。
但好景不長,許是應驗了那句「人」紅是非多。
最近, Zoom遭遇鄰國日本朋友的吐槽。一些日本企業向其反映:在線會議時上下級頭像一樣大,導致尊卑不明!日本企業急切盼望Zoom能夠改進界面,「至少讓人一眼就能看出誰是老闆,誰是員工。」
不僅如此,早在今年4月份,世界範圍內就爆出了Zoom視頻會議期間被黑客入侵的新聞,Zoom線上課堂時段內忽然收到色情影像和種族仇視內容,很多公司、學校不幸「中招」。類似的事件也被海外網民們戲稱為Zoom-bombing(Zoom轟炸)。
其實,大家對視頻會議軟體並不陌生,除了已經走出美國走向世界的Zoom,國內被重度使用的視頻會議軟體也有騰訊會議、釘釘會議、字節挑動的飛書等。只是Zoom身先士卒地為大家「踩了坑」。
冷靜下來看,以日本為例,不同文化圈裡的職場文化差異,是否真的需要讓一款應用軟體高度重視?出海的軟體供應商們,該如何面對不同國家職場文化裡藏著的那些「隱秘的角落」?
1、
Zoom能在英文世界取勝,首先就因「很美國」
中國人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袁徵能在美國矽谷這個全球創新聖地,拿出一款能讓微軟、谷歌、蘋果都出其不意的產品,確實就是研究透了美國的職場文化,找對了「老美」的胃口。
1997年就到美國的袁徵,早期在一家專門以視頻會議程序為主的公司WebEx工作,2007年該公司被思科收購後,WebEx便嘗試推出雲視頻會議解決方案。2011年,袁徵帶著40個工程師下屬離開思科,正式成立Zoom。可以說,已有對美國市場20多年的研究,袁徵出手的Zoom肯定最知道美國企業想要什麼。
記者了解到,Zoom在研發之前,在美國市場上已經有對標的微軟的Skype、谷歌的Google Hangouts、蘋果的Face Time等產品,但它們或多或少存在不夠垂直聚焦、操作繁瑣等問題。而Zoom當時的設計方向,用袁徵的話說就是「足夠簡單實用,能解決視頻會議的本質問題」,從這方面看,Zoom做到了。
的確,美國用戶更喜歡接受功能單一的產品,在軟體應用上,美國人不喜歡為用不到的功能付費,而亞洲文化裡的用戶卻對很多附加功能有迷之依賴。
舉個簡單例子,同樣在網上購物,國內淘寶買家如果發現店家送了一堆贈品,會認為這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而在美國,消費者會覺得贈品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自己為何要為一堆用不著的東西買單?
這就是文化差異。
而且,記者查看YouTube的信息時了解到,資深網際網路老兵、投資人李自然,在聊到Zoom時分析了關鍵的一點:Zoom的興起離不開美國網際網路的大環境。而且很長一段時間,Zoom的營收基本來自於北美市場。
美國的巨頭企業沒有國內這種燒錢玩補貼的習慣。在中國的創業創新市場上,巨頭們不惜幾年不賺錢,也要燒錢搶佔用戶和流量,這讓很多小公司早早敗下陣來。而在價格戰並不是很兇猛的北美市場,Zoom相對比較幸運,提供了比大公司便宜的價格,同時又兼顧會議和社交功能,完美實現了幫助用戶企業遠程會議的目的,因此迅速圈粉。
有了這樣的基礎,即使是在深陷安全危機,且紐約市教育局、谷歌、NASA等多方宣布在特定領域禁止使用Zoom的當下,其用戶的快速增長態勢仍在繼續。
說到底,Zoom制勝的最關鍵原因就是調性「很美國」,了解美國的職場文化和用戶使用習慣。這也促成了Zoom成功晉升為全美最佳僱主。
但等Zoom出海,「遊」到亞洲文化圈,就有點尷尬了。
2、
文化差異,可能是一個不定時的「BUG引爆器」
以前文提到的日本職場文化為例。
「在日本的職場裡,等級文化確實是存在的。」《中外管理》聯繫到了正在日本名古屋工作的大連人蘇哲先生,在日本連續有五年工作經歷的蘇哲如是表達了自己的職場感受。
蘇哲提道:在日本大眾的觀念裡一般是不會換工作的,通常入社後都會在公司工作到退休,所以日本的晉升制度和等級觀念有別於中國,更有別於美國。以他所在的建材領域公司為例,一般在公司待的時間越長,薪水越高,職位越高。比如:一個部門的老員工A雖然不是領導,但入職公司的時間早於員工B、C、D、E……,那麼按照工齡,員工A的講話效力就僅次於部門領導,大家也會自覺地尊重。「我在公司工作了5年,今年30歲,但如果有一位40歲的人剛進公司,那麼我講話他也要聽。」
而日本的這種等級觀念由來已久。
最有名的就是二戰時日本海軍的「吊床號制度」,當時海軍在出海作戰時,要用學習成績來判定海軍士兵睡在船艙什麼位置。而到畢業時,海軍的畢業考試成績又決定了他今後的升官晉級。當時在日本海軍中這種論資排輩,成為了普遍現象。
比如:在偷襲珍珠港事件中,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是海軍兵學校第32期的畢業生,而再下一級的艦隊總指揮南雲忠一是第36期畢業生,艦長山口多聞則是第40期畢業生。人們會發現,哪屆畢業的,決定了他在海軍中的官職大小。
雖然吊床號制度備受後人詬病。「但至今大部分日本公司還依然有等級制度的影子,前輩們不升遷,後輩們就要耐心等著。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社會有那麼多宅男、流浪漢,有那麼多失業人口、無家可歸者,以及高自殺率等的原因之一,這種等級制度的文化已經深入社會。」蘇哲說道。
只是,文化差異是否真的嚴重到讓日本的Zoom用戶那麼尷尬,「急切盼望Zoom能夠改進界面,讓人一眼就能看出誰是老闆,誰是員工」?
《中外管理》就此專門連線了日本松下電器中國公司前總裁木元哲先生,以及長期研究日本文化、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曹岫雲,二人觀點比較類似,在他們看來,因為職場等級原因而影響Zoom軟體使用的情況,應該並非普遍性問題。不排除有部分日本公司存在類似情況,但也有很大可能是該事件被外界放大了。
但不能否定,職場文化差異是客觀的。從崇尚自由、簡單的美國走出的Zoom,在遭遇日本為代表的職場文化時,真的該好好做一番自我反思。
3、所以,出海前,做好用戶畫像
熱度退去,負面和差評浮現,Zoom也正琢磨解決方案。那麼,中國的同行們對率先全球化的Zoom所遇到的批評怎麼看?
20多年「老研發」、金蝶HR事業部產品總監王文欽在接受《中外管理》採訪時發表了看法:「日本員工對Zoom的吐槽,我是可以理解的,這背後暴露了產品和用戶之間的定位問題」。
王文欽解釋說:Zoom的優勢有目共睹。今天Zoom的尷尬遭遇,也給國內軟體服務商提了醒。當一款軟體產品逐漸被市場接受乃至拓展進入全球更大市場的時候,肯定會面臨來自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因此而產生的差異化操作習慣問題。如果一開始Zoom的設計者就定位這款產品是銷往全球的,那麼就需要對客群進行精準畫像。
二三十年前,中國企業面臨管理升級,那時大家處在一個學習的狀態,對應用軟體的標準化需求勝過個性化需求。但在今天的信息化時代,職場文化更加深奧,企業、個人之間的聯繫更加複雜。一款產品在交付之前,不僅要有一個強大的底層構架,還要有差異化的業務構架和建模平臺,能實現差異化的配置和擴展。
王文欽舉例,就像一款電熱水壺,如果是銷往平原地區,一般會在100℃的沸騰溫度下自動斷電,但如果賣往高原地區,由於高原的水沸點小於100℃,這就需要產品設計者在斷電設置上進行修改。
「其實,一般的軟體都不能滿足一家企業長久的需求。不同區域、不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管理流程、職場文化特質是不一樣的,管理軟體也要不斷地去適應外界變化進行整合迭代。任何產品如果客群畫像不清晰,乃至對更細節的安全性、隱私性問題不做提前考慮,肯定會遇到和Zoom一樣的用戶疑問。」王文欽強調。
以金蝶為例,王文欽透露,在產品設計初,一般會提供產品插件和工具包,以應對客戶的某些個性化需求。軟體在交付前,要提供平臺、提供工具,方便客戶自己做個性化配置,即使是出海到全球,也都可以根據海外用戶的要求實現差異化管理。
以Zoom在日本的「踩坑事件」為例,王文欽建議,事發後,Zoom團隊應快速去了解日本文化的差異性,短期內找到日本夥伴,讓熟悉當地文化的團隊去做一個相匹配的技術擴展包,去實現客戶需求。長期看,還是需要設計開發者熟悉用戶畫像,對產品的業務架構進行靈活調整。
一邊是外界的吐槽和質疑,一邊是巨頭競爭者們新產品的發布,「上位後」的Zoom似乎一刻也不得消停。但這也給國內的視頻會議軟體服務商們,以及眾多「Zoom」們提醒:激烈的競爭市場永遠有更多「隱秘的角落」,不做好應戰準備,試問你還有機會嗎?
來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