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我的生活節目》中馬思純與多年好友敘舊,談及自己曾在初中遭受校園霸凌,有同學拿著她的信在全班朗讀,甚至在她的飲料裡倒粉筆灰、拖把水,這也是導致她一直不自信的原因,後來看到好友周冬雨的同題材電影非常能感同身受。霸凌者長大之後可能會忘記自己的所作所為,但對於被霸凌的小孩會造成一生的負面影響。在此呼籲所有人勇敢地向校園霸凌說不!
延伸閱讀:
《少年的你》引發社會關注校園暴力,反抗霸凌是否算正當防衛?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會輸」……「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生活在陰溝裡,也要仰望星空」……僅僅上映幾天,電影《少年的你》就贏得了一片刷屏式好評,金句臺詞也頻頻戳中觀眾的淚點。
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在影片中備受校園欺凌,那種壓抑、無助、絕望的情緒,喚起了大眾對校園暴力的重視。電影中的那些暴力行為,法院會如何判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海澱法院法官秦碩。
調查
近四成受訪者曾遇校園暴力
市高級法院曾對全市法院五年審理的校園暴力犯罪案件進行調研,五年間,全市法院共審結校園暴力犯罪案件近200件,佔全部刑事案件的0.19%,校園暴力犯罪案件數量平穩,整體波動不大。
從海澱法院近年來審理的刑事案件來看,海澱區校園暴力犯罪形勢與全市情況基本趨同,罪名主要集中在尋釁滋事、聚眾鬥毆、故意傷害等。
海澱法院還曾開展過一次針對中小學校園暴力情況的調查問卷,顯示包括學生、家長、老師在內的2400餘名受訪者中,有39.1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孩子身邊偶爾發生校園暴力,另有3.2%表示校園暴力經常發生。17.5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孩子、學生遭受過校園暴力,1.23%的人表示經常遭受校園暴力。
被問及網上傳播的校園暴力視頻的影響時,51.46%的受訪者表示憤怒,19.51%表示感到害怕,恐留下陰影。值得注意的是,另有2.01%的受訪者表示覺得刺激,想要效仿。「對比可見,司法實踐中,校園暴力程度嚴重達到犯罪程度者雖為少數,但校園生活中欺凌和暴力情況不容忽視。」法官坦言。
案例
傷害程度不同定罪有所區別
海澱法院審結了一起真實的涉未成年人霸凌案件。
因瑣事糾紛,3名18歲的男女,一起對15歲的小麗(化名)進行毆打,實施腳踹、扇耳光等行為,並將作案經過拍攝成視頻,上傳至網際網路,情節惡劣。三人經公安民警電話通知後主動投案,後如實供述犯罪事實。
法院審理認為,三名被告人無故隨意毆打未成年被害人,情節惡劣,均已構成尋釁滋事罪,判處被告人劉某某有期徒刑八個月、鄔某某有期徒刑六個月、賈某有期徒刑七個月。
小麗的家長希望能以更重的罪名追究施暴人的責任,為何法院沒有選擇故意傷害罪,而是定性為尋釁滋事罪。法官解釋說,因為在司法實踐中,要認定故意傷害罪既遂,一般以至少造成一人輕傷的後果為前提。本案中,被害人小麗經過傷檢不夠輕微傷,未達故意傷害罪的入罪標準。
面對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做?
如今,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在修改中,社會各界呼籲,把校園霸凌以立法的形式寫入法律中,甚至單獨立法,明確何種行為屬於校園暴力、學校責任、救濟途徑、懲治措施等,全面保護學生權益。
如美國各州都通過了反霸凌法,學校對校園霸凌行為採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學校發現霸凌事件,必須立刻行動,對嚴重行為學生直接開除;澳大利亞制定了《國家安全學校框架》,著力解決校園欺凌、暴力、騷擾問題;日本政府部門明確了五類校園暴力行為,如冷暴力、語言暴力、肢體暴力等,還開通了24小時對話熱線等。
秦碩也建議,我國應健全預防與處置制度。
「懲罰『熊孩子』是必要的,但避免成為『熊孩子』更為必要。」秦碩建議,應明確家長、校園、社會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責任,各司其職,盡到教育、管理、保護的職責,同時,一旦孩子觸法,能夠倒追相關人員或單位的責任,讓大人知道該做什麼,讓孩子知道能做什麼,當監護不到位的時候,有人提醒,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有規可循。
秦碩也提醒未成年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生活經歷,要正確認識同學間的差異;對同學有不滿時,可以跟老師交流、共同解決問題,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任何人沒有權力欺凌同學,若無故傷害別人,必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發現校園暴力事件時,要及時向老師報告,知情不報也要承擔責任;對於校園暴力的受害者,請不要害怕,不要覺得丟人或沒面子,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和家長,他們絕對會保護你。
同時,秦碩也明確說明,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是「熊孩子」的護身符,孩子和家長要消除「只要還未成年,就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這種根深蒂固的誤解。即使是發生在未成年人間的糾紛,只要情節嚴重,達到違法犯罪程度的,就應該承擔相應刑事責任。
焦點追問
涉未成年人暴力案件判決是否過輕?
現實中,就像電影裡面表現的一樣,校園暴力是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施暴人的手段會越來越過分。對施暴人量刑過輕,是否不利於對受害人的保護,甚至社會上有一種聲音:如今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都成了未成年人渣保護法。
對此,法官解釋說,定罪量刑必須依據法律。如上述案件中,三名被告人是被公安機關電話傳喚後直接到案的。因電話傳喚不屬於強制措施,三被告人能主動歸案,就表明其具有歸案的自動性和主動性。他們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應當認定為自首,依法可從輕、減輕處罰。
除了自首外,還有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獲得被害人諒解這兩個可酌定從輕處罰情節。法院需要考慮從輕情節進行量刑。
同時,法院也要考慮施暴人在案件中的不同作用,如《少年的你》中,有的人是直接施暴,有的是共同參與,有的是加油助威,對於這些情況,法院也區別量刑,按照量刑規範化要求具體計算。
如上述案件中,分別對三名被告人宣告了六到八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就是考慮了他們作用不同。其中,率先對被害人實施腳踹、扇耳光的劉某某獲刑八個月;參與打被害人兩個耳光的鄔某某獲刑六個月;積極附和隨意毆打被害人的犯意、夥同他人起鬨鬧事、站腳助威,給被害人造成心理脅迫,使其不敢反抗的賈某獲刑七個月。
反抗霸凌能算正當防衛嗎?
電影最大的轉折,在於陳念的爆發、反抗——從樓梯上一把推開曾經的施暴者,沒想到其撞到頭部死亡。
很多觀眾看到這裡覺得「解氣」,但又為一直隱忍、馬上迎來高考的陳念不值——她的行為不能算做正當防衛嗎?
對於正當防衛,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五個條件: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正當防衛所會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人;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具有防衛意識。
電影中,陳念推搡曾經的施暴者,但當時,施暴者並未對陳念有侵害行為,因此,陳念肯定不能以正當防衛為由開脫責任。
秦碩解釋,校園欺凌更常見的是一種長期的對被害人心理帶有侮辱性的傷害,不同於成年人之間的「暴力」,即便進入司法程序的校園暴力案件,其暴力程度也與成年人的暴力犯罪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校園暴力或者欺凌事件,是否能夠認定正當防衛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判斷。
「但這不是說被傷害的孩子不能反抗。」秦碩特別強調,如果人身安全遭受傷害,孩子應該勇於反抗,而且儘快尋求幫助,通過老師、家長制止侵害。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會被封存嗎?
出獄後的陳念成為一名英語老師,終於從陰影中走了出來,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是電影給觀眾的美好,還是確實可能發生的現實呢?
這就不得不提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該制度的倡導者是「法官媽媽」尚秀雲。早在立法出臺之前,海澱法院就嘗試了犯罪記錄封存。
那還是1997年8月,15歲的某重點中學學生劉某,為籌錢給聾啞的母親看病,在他人唆使下,趁13歲的鄰居獨自在家之機,從其家中搶走800元。法院以搶劫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緩刑考驗期滿後,為不影響劉某參加高考,承辦法官經多方交涉,將劉某的犯罪材料轉由當時法院的少年法庭保存。最終,劉某以優異成績被某重點高校錄取,後又考取研究生,並出國深造。和電影中的陳念一樣,開啟了新的人生。
具體什麼樣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會被封存呢?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嘗試,我國法律如今已經明確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來源:綜合頭條新聞、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