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王智量:被遺忘在翻譯的世界裡

2020-12-13 中國文明網

    這位孤獨的老翻譯家一生痴迷翻譯,可出版業的「盤剝」,讓他感覺「人格上很受傷」。他更生氣的是自己的作品沒有受到認真對待。他的座右銘是「我的詩,甘願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而不願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

  終於有出版社要為84歲的翻譯家王智量出全集,他卻發現,自己的好多手稿都找不到了。「找不到就找不到了吧。」他說。

  只有站在他那間幾無容身之地的書房中,才明白為什麼會找不到。層層疊疊的衣服、舊家電和雜物堵住了書櫃,連打開櫃門都困難,無數經典之作的譯稿就堆積在書櫃深處,有的寫在糊牆的報紙上,有的寫在煙盒上,還有的寫在衛生紙上。不少由於用原子筆雙面書寫,字跡已經模糊,經年累月,連他自己都辨認不清了。

  手稿找不到,但他卻能全文背誦400多個十四行詩節的《葉甫蓋尼·奧涅金》。這部他最負盛名的翻譯作品,一翻就是32年。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慕尼黑參加世界比較文學大會,王智量旁邊坐著一位法國巴黎的大學教授。當女教授得知王就是《奧涅金》的中文譯者,立刻站起來,開始用俄文大聲背誦《奧涅金》。王智量被感染,站起來同她一起背誦,背到最後,兩人激動萬分,緊緊擁抱在一起。

  「文學是無國界的,人類的感情是無國界的。詩把人類社會上一切東西都過濾掉了,只剩下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感情。」王智量說。

  他譯詩的方式也很獨特。每次他都必須先一遍遍大聲朗讀、背誦,體會到詩歌的音韻美,「通過形式進入內容」。在他看來,好的翻譯不僅要反映出內容,還有形式,即韻律、節奏,也就是嚴復所說「譯事三難」——信、達、雅中的「雅」,是最難達到的。「要讓中國人看到西方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美,我們有責任把這些美的東西找回來。」

  1958年,《奧涅金》剛翻譯到第二章,他被劃為「右派」,單位裡長期貼著一張大字報:他躺在棺材內,棺蓋上還壓了一本《奧涅金》。

  上世紀50年代末,他被下放到太行山麓,每天,一邊雙腳交替地踩著田壟,一邊和著腳下的節奏,默念四音步的詩行。「在心裡把它譯成中文,跟著節奏,均勻、起伏地一句句流淌出來。」夜晚,再將白天想好的詩行寫在手頭能找到的紙片上,比如糊牆的報紙、衛生紙、煙盒。1960年,他戴著「右派」帽子來到上海,唯一的行李就是一袋書和一包碎紙片。

  由於翻譯入迷,他與警察打過多次交道。上世紀60年代回上海勞動,在黃浦江邊,他邊扛木頭邊背單詞,口中念念有詞,引得警察跟蹤;上世紀80年代,大年初一在火車上譯詩,警察不知他在幹什麼勾當,一路監視到終點。

  「不是好東西,我才不翻。」他對翻譯作品的選擇,全憑個人的喜好。「對好的作品,我是不得不譯。《奧涅金》的抒情插筆,翻起來就舒服得不得了!」

  最喜歡俄國作家屠格涅夫,但他不翻譯其在中國最著名的《父與子》,覺得「政治意味太濃」,而只翻譯自己最愛的《貴族之家》和《前夜》。「從小說的韻味上說,當然是這兩篇更好。」他連著用了幾個形容詞和副詞,「非常有勁」、「我喜歡得很」、「太美了」。

  不少難度高的、別人不願翻譯的作品,他卻欣然接受。上世紀70年代末,喬伊斯的《都柏林人》中,《死者》一篇沒人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找到王智量,他通宵達旦,一周就譯完了。

  「我喜歡詩,但我自己不會寫,所以才喜歡翻譯,用別人的靈感來抒發感情。翻譯的時候,就覺得它在替我說話。」王智量說。

  他熱愛的是翻譯本身。除了手稿,已出版的作品也往往無跡可尋,上世紀80年代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奧涅金》,之後重印數次,至今,他手裡竟一本都沒留下。

  他也不記得自己每本書都拿了多少稿費,稿費全部交給妻子掌管。「我最好養了,把我餵飽就行了。」在這間有著近40年歷史的狹小公寓裡,最寶貴的財產就是書和畫。他卻對來到家裡的每個人都說,你想要什麼都拿走,願意要就要,不願意要就丟掉。

  當然,普希金的油畫和屠格涅夫的雕像,他是不送人的。

  在詩歌的世界之外,王智量是個單純得過分的老頭,說起誰都是「很好很好」。

  他被騙過多次,比如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電視購物,花500元買過假iPad,還買過3個假手機。在校園的亭子裡坐著,有人過來向他借10元,他毫不猶豫地借了50元。「他是我尊敬的長輩,但有的時候,實在是太傻了。」他的忘年交、《上海文學》編輯甫躍輝說。

  和1984年出生的甫躍輝散步時,84歲的王智量竟抱怨:「你們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這麼複雜?」

  對於現在的世界,有很多事情他都不能理解。年輕的時候,他在大庭廣眾下讀詩到激動時,就扔下書本大聲朗讀,也不會有人投來奇怪的目光。「現在怎麼沒人這樣了?」王智量搖搖頭。

  他更不懂當下的出版和投稿流程,譯了無數的作品,寫了無數的文章,卻不知該如何投,還數次被出版社「欺負」。

  翻譯《屠格涅夫散文詩》,詩的稿費本應按行數計算,上世紀90年代,一個出版社編輯卻只肯按字數給他千字20元的稿費,不到4萬字的書,王智量總共才拿了600元稿費。合同到期續籤時,他對那位編輯說,能不能每千字給我加1元,以示尊重,結果編輯立馬毀約,另找了兩個人「改寫」了一下他的譯稿,就重新出版了。提起這事,他有點傷心,「我不是想要錢,只是覺得人格上受了損傷。」

  他翻譯的狄更斯《我們共同的朋友》是目前唯一的中譯本。今年的倫敦書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送給英方的就是這個譯本。但自上世紀90年代合同過期後,至今未續版權。

  家裡牆上掛著的屠格涅夫畫像,旁邊有其散文詩中的兩句話:「你想要幸福嗎?先得學會受苦。」用俄語飽含深情地念完這兩句話後,王智量自嘲道,按那家出版社給我的稿費,譯這一句話,我只能得兩角錢!

  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住院時,他得知醫院護工的工資是一天120元,計算道,我一天能翻譯20行就不錯了,才70元,還沒有護工阿姨的工資多呢。

  他辛苦翻譯的帕斯捷爾納克詩集也無緣出版。《收穫》雜誌編輯葉開得知,幫他發微博呼籲,這才有出版社前來接洽。其實,有關詩集的出版,王智量也曾和一家出版社談過,但對方覺得詩並不是帕氏的代表作。他很不高興:「人人皆知《日瓦戈醫生》,以為帕斯捷爾納克是個小說家。其實他是個詩人!」

  比起受出版社的「盤剝」來,他更生氣的是,自己的作品沒有受到認真對待。

  他希望每一部作品都是完美的。「我的詩,甘願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而不願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法國詩人瓦列裡的這句話,是他的座右銘。

  因此,他手裡拿著每一本書,都反覆表達著對編輯的不滿:「這本書脫印了這麼多頁,太荒唐了。」「這裡面還有好幾個錯字。」送人的書,他用筆將錯別字一個個改正過來。對於編輯擅自加的小標題,他特意在目錄旁註明:「這些小標題我沒有看過,都是編輯加的!」

  幾年前,在出版社做編輯的陳蕾收到一篇投稿,是一名南通的普通老讀者推薦來的。一看內容,竟然是王智量的自傳體小說,她大為驚訝,因為20年前在華東師大讀書時,就久聞王智量老師的大名。王老師的學生中不乏富有的、身居高位之人,為什麼不隨便找一個說得上話的學生投稿?

  「麻煩別人,我心不安。」王智量說。

  在旁人看來,王智量節儉得「可怕」,絕不浪費食物,在外面吃飯,一盤炸豬排就算剩下半塊,也要堅持帶走;一碗麵沒吃完,非要拿罐子裝回去。「這能吃兩天呢!糧食絕對不能浪費,這是救命的東西。人家笑話我,也不在乎。」王智量指指根據自身經歷寫的小說《飢餓的山村》,「記憶太深刻了,我只寫出了我所看到的十分之六。」

  84歲的王智量,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老。「一個人就怕自己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

  50歲回到華東師大工作,他恨不能更充實一些,「想補上荒廢的20多年光陰,如果沒有落下,也許我能走得更遠。」那時,他忙得都沒空記下翻譯的內容,就先讀出來,用錄音機錄下,再讓妻子幫他抄。

  70多歲時,原本已移民澳洲的他決定回國,「我明明還能做事,為什麼不回來做事?」

  儘管他不願承認,可歲月不饒人,每年他都要有四五個月在醫院度過。醫生告誡他三件事:少寫、少翻譯、少做事情。老頭不幹,說,不翻譯我就畫畫。

  「你們覺得不行了,我就自己走到太平間去。」他憤憤地說。

  近三四年,他開始自學中國畫,和華東師大另兩位老教授一起被稱為「雕蟲三老」。今年,三老舉辦了一場書畫展,在開幕式上,代表發言的王智量說,「為什麼讓我發言,因為我最年輕,是『80後』,他們兩個都是『70後』!」

  把桌上堆積如山的書挪開,他才能騰出一片空間來畫畫。他自創在一次性紙餐盤上畫畫,並自嘲自己的畫沒有任何技藝、基礎、章法,只值一毛錢,就是餐盤的價錢。「終日塗抹趣味濃,總是幾隻小蝦蟲。下筆心在天地外,光陰紙上去無蹤。」他一邊畫,一邊搖頭晃腦地念叨。

  在畫展現場,他喃喃地說,那麼漂亮的地方,我的畫放在那裡,不稱!

  「我一直是個自由主義者。」這也是他喜歡屠格涅夫的原因。「他仇恨沙皇,在感情上同情革命者,但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他自己。從年輕的時候開始,這種精神對我的影響就特別大。」

  他愛模仿徐悲鴻的畫作,再自己題字發揮。幾個柿子旁邊題曰「事事甘甜」,而一幅仙鶴圖上書:孤獨。

  「這就是我。」他指著仙鶴,一直滔滔不絕的老人眼神突然黯淡下來,「我很孤獨。」(實習生 陳竹)

相關焦點

  • 被遺忘在翻譯的世界裡
    終於有出版社要為84歲的翻譯家王智量出全集,他卻發現,自己的好多手稿都找不到了。「找不到就找不到了吧。」他說。    只有站在他那間幾無容身之地的書房中,才明白為什麼會找不到。
  • 老翻譯家王智量:受出版業「盤剝」人格上很受傷
    實習生 陳竹    終於有出版社要為84歲的翻譯家王智量出全集,他卻發現,自己的好多手稿都找不到了。「找不到就找不到了吧。」他說。這部他最負盛名的翻譯作品,一翻就是32年。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慕尼黑參加世界比較文學大會,王智量旁邊坐著一位法國巴黎的大學教授。當女教授得知王就是《奧涅金》的中文譯者,立刻站起來,開始用俄文大聲背誦《奧涅金》。王智量被感染,站起來同她一起背誦,背到最後,兩人激動萬分,緊緊擁抱在一起。  「文學是無國界的,人類的感情是無國界的。
  • 王智量捐贈《奧涅金》譯文手稿 耗時26年翻譯
    國內最早譯本之一、曾獲俄國政府頒發的普希金紀念章和感謝狀的人民文學出版社《葉甫蓋尼·奧涅金》手稿昨天正式「入駐」華東師大檔案館,手稿主人、知名翻譯家王智量先生此次捐贈了家中所存全部手稿。  何其芳囑託譯詩:「你能翻!」
  • 上海市民詩歌節「詩歌盛典」舉行,翻譯家王智量獲傑出貢獻獎
    上海市民詩歌節「詩歌盛典」舉行,翻譯家王智量獲傑出貢獻獎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2018-12-07 17:12 來源
  • 《朗讀者》90歲高齡翻譯家王智量,為學俄語,曾衝進胡適辦公室
    這期的《朗讀者》請來了一位90歲高齡的翻譯家王智量先生,這位臉上總笑容洋溢的老人,爽朗的笑聲感動了觀看的每一個人。看到他,我看到了真正的譯者。「你想要獲得幸福,那得先學會受苦」,這是他家中掛著的一句話。
  • 有感於老翻譯家的愧疚
    □ 逄春階  最近央視「朗讀者」介紹了90歲的著名翻譯家王智量先生,他是在翻譯界被低估了的一顆星。  在陝西城固西北師範學院附中上初中的時候,媽媽聽說他病了,走70裡路去見他,那天課間,他跟同學們一起在教室外面曬太陽,怕同學們笑話媽媽衣衫襤褸,就把媽媽擋在門外,媽媽並沒有責怪,默默地又走了70裡路回去。  在節目裡,王智量先生說了那麼多,有的可能記憶有誤,跟真相有誤差,但是他說的不願見媽媽的細節,絕對是刻骨銘心的。王智量是笑著說的,他的眼淚在眼眶子裡轉,這是一個老人的愧疚。
  • 俄語翻譯的困苦窘境
    (↑↑↑戳圖片進入二級口譯衝刺班課程介紹)王智量,男,江蘇江寧人(今南京市江寧區),著名文學翻譯家、學者。
  • 《朗讀者》王智量、譚元元、寧浩、俞敏洪、孫雪梅在「痛」中成長
    本周《朗讀者》第二季第十期主題——【痛】,先跟小藝一起卿聽朗讀者——翻譯家王智量、芭蕾舞演員譚元元、導演寧浩、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女童保護志願者孫雪梅那些關於「痛」的故事吧!翻譯家 王智量他精通英語俄文,旁涉法、德、日文,以翻譯普希金傑作《葉甫蓋尼奧涅金》聞名於世;他有30多部譯著,讓一代又一代文學愛好者感受到了文字的光芒;他經歷過貧病交加,飽嘗人情冷暖
  • 《朗讀者》上的老頑童讓董卿淚崩:一生歷盡苦難卻是個快樂翻譯家
    >他的三十多部譯著成為照亮這世間的靈魂之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便是著名翻譯家王智量先生他從小就對古詩詞有著濃厚的興趣讀書時代開始接觸一些新詩自己也偷偷地寫一些而這本《奧涅金》在他的精神世界裡燒了一把火忽然間,他萬念俱灰的世界裡有了一線光明「還有人對我抱著希望,要我繼續翻譯下去」在太行山麓小米峪山村外他一邊踩著剛剛撒下稻種的田壟
  • 翻譯稿費為什麼那麼低
    前幾天有朋友談到翻譯稿費低的問題,讓我突然想到孫仲旭。孫仲旭曾經翻譯過《麥田裡的守望者》、《一九八四》、《動物農場》等著作。有人將翻譯稿費低歸咎於體制,陰謀論式的認為是體制不想傳播知識,所以才壓低了翻譯的稿費。還有人認為,不僅僅是大制度過分貶抑的問題,還因為個別出版社迎合市場,忽視文化,不尊重翻譯家,開出極低的價格,肆意盤剝他們的勞動。微博上就有人這樣寫道:「最大跌眼鏡的是三聯沈昌文在接受採訪時炫耀說,他喜歡找老翻譯家,因為這些人都不好意思討價還價」。
  • 新培育的粉色重瓣玫瑰獲名「翻譯家」 致敬低調翻譯家群體
    在隨風湧動的氤氳花香中,「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麗娃河畔的翻譯與創作」主題座談會舉行, 致敬翻譯家群體、致敬文學、致敬時代。   從華東師大麗娃河畔走出來的知名作家、辰山植物園文化園長陳丹燕講述了「翻譯家」新種玫瑰的培育過程。她說,自己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翻譯文學,並認為一個作家詞庫的建立和翻譯作品有很大的關係。
  • 五位翻譯家榮膺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原標題:五位翻譯家榮膺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在9日舉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曹都、顧錦屏、林洪亮、王弄笙和王智量等5位翻譯家獲得了中國翻譯界的最高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此前,季羨林、許淵衝、屠岸、何兆武等翻譯家曾獲此殊榮。
  • 文學翻譯: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
    他曾以一己之力將列夫·託爾斯泰的全部作品譯介到中國,被人們稱為「翻譯史上的壯舉」。然而,這樣一位了不起的翻譯家,在「文革」結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卻過著清苦的日子。由於沒有「行政級別」,他生了病只能去街道小醫院診治,最後,由當時上海市的領導過問,才算解決了醫療待遇問題。
  • 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在北京頒出
    中新社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應妮)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9日在北京舉行,現場頒出了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蒙語翻譯家曹都、俄語翻譯家顧錦屏、波蘭語翻譯家林洪亮、英語翻譯家王弄笙和俄語翻譯家王智量獲此殊榮。
  • 監獄裡的翻譯精英,被遺忘了半個世紀
    「清河編譯組」和「北京編譯社」這兩個機構當年翻譯的不少譯著一直都在重印。雖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如今都已經故去,但是他們為新中國的翻譯出版和文化教育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不應該被遺忘。雖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如今都已經故去,但是他們為新中國的翻譯出版和文化教育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不應該被遺忘。遺憾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此前國內一直缺乏關於「清河翻譯組」和「北京編譯社」的系統介紹和權威說明,甚至就連《中國翻譯詞典》這樣的大型專業工具書都沒有專門設詞條。近些年來,得益於黃鴻森先生的努力,「北京編譯社」的一些基本情況得以披露。
  • 評論:翻譯作品不能丟了道德和責任
    至少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出版社的惟利是圖心態,二是出版界的翻譯亂象應得到正視,個別譯者背離底線的做法應得到糾正。其實,就輿論視野和讀者質疑的翻譯問題來說,並不止這些,此前,有網友發了《譯著有危險,讀者需謹慎》的帖子,像《通往奴役之路》、《羅馬帝國衰亡史》、《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譯作均上了黑名單,同時不少人認為,「近三十年來,翻譯界無大家,翻譯遂成為了一門專業技術。」
  • 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召開 發布一系列...
    中宣部部務會議成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在致辭中指出,70年來,中國翻譯事業始終服務國家發展,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體系和行業標準,搭建起中外溝通的橋梁。他強調,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始終是中國翻譯事業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 步嚴復後塵的翻譯家:伍光建名字不應被遺忘
    他走出校門,去法庭看審判,進議院聽辯論,到居民區觀察基層社會組織,和同學們一起參觀工廠、學校、商店、博物館等,總之,嚴複利用一切機會廣泛接觸英國社會,努力地「開眼看世界」。在他閱讀的書籍裡面,有關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學術著作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亞當·斯密、孟德斯鳩、盧梭、穆勒、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的作品,他都涉獵過。
  • 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召開
    中宣部部務會議成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在致辭中指出,70年來,中國翻譯事業始終服務國家發展,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體系和行業標準,搭建起中外溝通的橋梁。他強調,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始終是中國翻譯事業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 翻譯家朱振武:沒有翻譯中國作家定無法走向世界
    翻譯家朱振武:沒有翻譯中國作家定無法走向世界 我認為葛浩文是非常忠實原文地翻譯,有人說莫言獲獎完全是因為翻譯,這是不對的。」昨日《世界文學》迎來創刊60周年紀念會,在下午小範圍的討論會上,擔任丹·布朗翻譯的朱振武給出自己的觀點。  肯定翻譯家貢獻  朱振武說,莫言獲獎後很多人說是仰仗了葛浩文的翻譯,而這種說法的依據是葛浩文寫的一封信,信中提到要改動小說中的某塊內容,詢問莫言意見。